文|韩琦书法网主编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吵大闹地夸口说:“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不能在这里占很长时间。”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中国是平人也有这样的大志气,秦末的农民陈胜劳作田间时,也是突然起了这样的大志气,直起身,仰望天空便说出这样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偌大的秦国便是从此变了天!书法之于中国人而言虽是小道,然也是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推为魏晋书坛之盟主?

中国书法自秦汉两代的生发成长,到魏晋,终是走完“自然天成”的阶段,到得王羲之的东晋时期,书法进入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书法艺术到东晋时期达到最高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王羲之能成为这个高峰的代表则完全是个人的志气与努力!

先不去攀比更早的秦代的李斯、曹喜,也不去与东汉的蔡邕比较,因为他们的书法皆是古体,与王羲之的今体书法不好来直接的pk,但是有两个书家,王羲之是避开不得,必须要直面迎战的,他们分别是东汉的张芝与三国曹魏的钟繇。因为他们的书法与王羲之的一样,也是今体。

张芝写草书,在当时便有草圣之称,钟繇写楷书及行书,在魏晋之际,草书、行书、楷书在士大夫阶层风行,大家都师法推崇“钟张”称为“二贤”,王羲之也不例外,尝言“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小佳,不足在意”说出这话的时候,王羲之已经有意要与前人一较高下了!此时,在他眼中,只有钟张。王羲之是如何实行开超越钟、张的计划呢?他选择的是变法!王僧虔《论书》云:“恰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尤法钟、张。”这句话的意思讲的很明白,王羲之最大的贡献在于创新,变法了钟繇、张芝等人字形风貌,要不能大家到现在还是停留在学习钟、张的层面上!当然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成功,但是从王僧虔的话中,我们确认了王羲之的变钟、张之法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就是成功了!这一点从随后王羲之自己的话中可以得到明证: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

这话说的已经是非常的自信了,“抗行”钟繇,这是毫不相让的口气,“雁行”张芝草书,口气中略有谦虚,毕竟还是承认了次第的关系。但是转眼,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便不再有此谦虚了:“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言下之意很明白,张芝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再稍加多下点功夫,便可以超越了!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草书欣赏《冠军帖》

钟繇小楷《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

完成对张芝与钟繇的超越,也就完成了对古人的全面超越!

但是对于王羲之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书法最大竞技场便是在东晋时期,《述书赋》中列举当时著名书家有:“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这里“四庾”指庾亮、庾怿、庾翼、庾准;“六郗”指郗鉴、郗情、郗昙、郗超、郗俭、郗恢;“三谢”是谢尚、谢奕、谢安;“八王”是王导、王劭、王恬、王恰、王珉、王羲之、王献之、王廒。实际上当时的书法高手肯定远远不止以上,而王羲之在当时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朵。

王羲之终是成为百花园中最鲜艳!其有言:“李式,平南之流,亦可比庾翼”。这句话中讲到的三个人的书法其实是在当时可以同王羲之一较高下的人:

●李式,与传说中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丈夫李矩是同一家族,均属江夏的郡望,据说李式擅长隶书、草书,然其书迹至今已经失传,但是到唐朝时他的后裔李邕成为历史上唯一可以王羲之并称的书家,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王廙《祥除帖》

●平南,指的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廙,因曾任平南将军,人称“王平南”,南齐王僧虔《论书》:“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伟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也就是说王廙王平南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其书法作品现在在《阁帖》中还能见到。其楷书作品的风格有钟繇的遗韵。

瘐冀《故吏帖》

●庾翼,在当时有着“年少超位大任,遐迩瞩目”的评价。庾翼三十六岁任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正是这位如此厉害的人物对王羲之书法态度的转变最终将王羲之推到了魏晋书法盟主的地位。庾翼先是对王羲之的书法打心眼里瞧不起,其在荆州时,了解到家中的子弟们都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心中很是不高兴,并为此特意写了一封信回家痛斥了一通:“小儿辈乃贱家鸡重野鹜,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然而当他看到王羲之给他的兄长庾亮的一封信后,马上折服,并特意为此而致信给王羲之道:“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庾翼的这封信不仅是承认了自己书法是不如王羲之,更是旁证了王羲之对于自己草书“雁行”张芝的评语不是个人的自夸自大。庾翼的书法现在还能见到的是他的楷书《故吏帖》,收在《阁帖》中,诚然,从这件楷书作品来看,其书风不如王羲之书法新妍。

王献之青出于蓝,父子书法如何争胜?!

最终对王羲之地位发起最有力的的挑战者不是别人,正是他最为疼爱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其实王羲之对于王献之的挑战是早有预感的,虞龢《论书表》中记有如下两段故事:

●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

●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问谁所作?答云七郎。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

这两则故事更多的是说出作为父亲的王羲之对儿子王献之的看重与鼓励,真正父子争胜是要到王献之长大成人才开始,引发这场争胜大戏的人是谢安!

《书谱》中有谢安与王献之的一段对话: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后又读到《世说新语》也有此一段对话:

“谢公问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故当胜”与“故当不同”差只在“胜与不同,但我个人以为《世说新语》的描述更符合父与子的关系,作为儿子的王献之而言,有自负也合礼道,所谓合情更合礼。

当然我们从这段对话中不仅看到的是二王父子之间的争胜,其实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得知,在东晋之时,大家还是认为大王胜小王,王羲之是魏晋之时的书坛盟主是大家公认的!

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晋王献之行草《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

但是随后到了齐、梁时候,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元常,于逸少亦然”。这里的“子敬”便是指的王献之,说元常是指钟繇,逸少是指王羲之。说这话的是有着“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他这是在跟当时的皇上梁武帝萧衍来往的信件中所说的。(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陶弘景说这话的时间离王羲之去世也就不到二百年。而且有这样评价的还不止他一人,梁代的书画家袁昂在其著作《古今书评》中也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由此可见,王献之确实在某个时间段,比如“齐、梁”时期,社会的声望、书法的地位是确实超过其父王羲之的!

唐太宗亲为王羲之做传加冕,书圣地位从此确定!

关于“书圣”这一称谓最早应该是见于唐代的李嗣真的《书后品》:“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草之圣也。……”此后,对于称王羲之为“书圣”便开始逐渐的多起来了。

而在此之前或同时,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还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虞龢《论书表》:“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又说:“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这两句话其实表述的是说王羲之在当时还没有达到超越所有的人程度。

对王羲之书法批评最厉害的是在唐代,唐人张怀灌在《书议》中批评王羲之:“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褚子。”而韩愈说的更明快,称:“羲之俗书趁姿媚。

但是这一切批评与争论,在唐太宗李世民以皇帝之尊亲作《王羲之传论》后宣告结束,其曰:“此数子者(此指钟繇、王献之等),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把王羲之的书法最终是定格到一切书家之上!自此之后,书圣之桂冠戴在王羲之头上就不再有第二人可以轮换,便是王献之也只永远归位为小王!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晋祠之铭并序》选页

1.《1600年前 我国晋朝的书圣,干货看这篇!王羲之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封为书圣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600年前 我国晋朝的书圣,干货看这篇!王羲之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封为书圣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