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秦朝
桂县配图
大考古学家发掘了桂县境内胡家山、水渣山、邦加山、沙玉山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早在5600年前,这里的人类就已经拥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是比较发达的农业地区,属于“马家帮文化”、“仰韶文化”系统。
尚古时期,这里的先民属古越族。西周初,地属百越中的句吴古国。春秋前期,属吴国。后为吴、楚、越常据有的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亡属越。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越亡,属楚国。折叠
秦朝时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为百越地。次年(前222年),平江南,置歙县(治今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秦末,歙县改属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自设歙县后,今县境除短期的梁(良)安县、野县外一直属歙县北部地区,直至唐置绩溪县前。
折叠
西汉时期
歙县在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鄣郡改属刘贾荆王国(都吴)。十二年十月辛丑,鄣郡改属刘濞吴国(都广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归汉。不久,改属刘非江都国(仍都广陵)。元狩元年(前122年),鄣郡归汉。二年,歙县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
折叠
东汉时期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后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汉末,歙县为山越首领毛甘武装割据。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吴平山越,歙县改属扬州(十六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治始新,后为浙江淳安县威平镇,已没入新安江水库,今易名千岛湖)。
折叠
三国·吴国时期
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吴国扬州(仍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仍治淳安县故威平镇)。
折叠
西晋时期
咸宁六年(280年)六月,平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威平镇)。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业。晋末,改称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
折叠
东晋时期
歙县仍属扬州新安郡。
折叠
南朝·宋时期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刘宋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孝建元年(454年),新安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明三年(459年),东扬州易名扬州(仍治今绍兴市)。八年,复名东扬州。永光元年(465年),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折叠
南朝·齐时期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萧齐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故威平镇)。
折叠
南朝·梁时期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萧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天监二年(503年),歙县改属扬州新宁郡(治海宁,今休宁县古城岩)。普通五年(524年)三月甲戌,新宁郡改属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大同元年(535年),置梁安县(治今华阳镇东厚岸村),属东扬州新安郡(仍治始新,今淳安县故威平镇)。大宝元年(550年),废梁安县,并入歙县,仍属新宁郡,今县境仍为歙县北境。太平元年(556年),新宁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折叠
南朝·陈时期
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代梁,歙县(仍治今徽城镇)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宁郡(仍治今休宁县古城岩)。天嘉三年(562年)六月丙辰,新宁郡改属东扬州(仍治山阴,今绍兴市)。不久,撤销新宁郡,歙县改属扬州新安郡(仍治故威平镇)。六年,歙县属新安王国(仍都故威平镇)。
折叠
隋朝时期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撤销歙县,并入海宁县(治今休宁县万安镇),属婺州(治金华,今金华市),今县境属海宁县(今休宁县)北境。十一年,复置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治黟县,今龙江乡古城村),今县境仍为歙县北部地区。十八年,歙州改治休宁县(仍治古城岩)。大业三年(607)四月,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休宁),属扬州刺史部。十二年,为汪华所据,仍之。义宁元年(617年),新安郡迁治歙县(今徽城镇),改新安郡为歙州,歙县属之。
折叠
唐朝时期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归唐,歙县(仍治今徽城镇)改属歙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歙州(均治歙县)。贞观元年(627),罢歙州都督府,歙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域。永徽五年(654年),置野县(治今歙县竦口村),属歙州,今县为其北部主要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治苏州,今市区)。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歙县)。乾元元年(758年),复郡为州。二年,歙州改属浙西道观察使(治升州,今南京市)。永泰二年(766年),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同年置绩溪县(治今华阳镇),属歙州,与野县同分领今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撤销野县,分别并入歙县、绩溪县,绩溪县正式从歙县北部划出,并保持今区域,仍属歙州。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属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仍治宣州)。大顺二年(891年),歙州改属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使。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控制区,仍旧制。
折叠
五代十国·吴国时期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折叠
五代十国·南唐时期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吴亡,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属南唐宁国军(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歙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
折叠
北宋时期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绩溪县(仍治华阳镇)改属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镇)。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歙州改属江南东路(治升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7年),歙州改属江南路(仍治升州。仁宗时,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
折叠
南宋时期
建炎元年(1127年),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四年,徽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帅府(均治建康帅府,由江宁帅府改)。绍兴元年(1131年),复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
折叠
元朝时期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徽州入元,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徽州(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四年,升徽州为徽州路(仍治歙县)。二十一年,江淮行省改治杭州路(今杭州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八年,徽州路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十一月,群雄中徐寿辉部进入徽州路。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徽州路。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治歙县),改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由集庆路改,今南京市)。吴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县)。
折叠
明朝时期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徽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徽州府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
折叠
附南明时期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五月,正式建南明弘光政权,仍之。
折叠
清朝时期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绩溪县仍属南直隶徽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绩溪县(仍治今华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徽州府(仍治歙县,今徽城镇)。十八年,徽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徽州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专业道,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
咸丰四年(1854年),因太平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廷将皖南地区府、州、县改由浙江巡抚代管,绩溪县在清军占领期间属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1860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正月初六日,太平军退出绩溪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7月19日)后,江南地区归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今南京市。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为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折叠
附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七入绩溪县,建政时,绩溪县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徽州郡(仍治歙县)。
折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绩溪县(仍驻今华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绩溪县改属芜湖道(治芜湖,今为市)。
折叠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
16年7月15日,国民党“宁汉合流”后,绩溪县属南京政府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绩溪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区(首县为歙县)。10月10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第十专区。27年4月15日,第十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29年3月23日,绩溪县直属皖南行署。8月6日,保留名义的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6个县仍直属皖南行署。31年,恢复第七专区(专员改驻屯溪镇),绩溪县(6月,为避日机空袭,县政府曾迁汪庄、高迁村舍办公)属皖南行署第七专区。第七专区直属安徽省(改驻合肥,今为市)。37年12月4日,绩溪县属安徽省皖南行署第七专区。4月30日,绩溪县解放。
折叠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初期
早在民国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歙绩旌县人民政府(边区县)。37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8日,成立绩溪县人民政府。同时,在屯溪市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绩溪县属之。5月13日,绩溪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折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1949年10月1日建国,绩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绩溪县改属芜湖专区。5月6日,绩溪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绩溪县增领原属旌德县的行政区域。
1961年4月7日,绩溪县复属徽州专区。12月15日,恢复旌德县,绩溪县仍今唐宋以来旧域,属安徽省徽州专区。
1968年8月5日,成立绩溪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27日,绩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绩溪县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27日,绩溪县改属宣城地区,至今未变。
1.《关于1670年周朝我想说中国绩溪县历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670年周朝我想说中国绩溪县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