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始于中国在印度的佛教文化。
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起始于汉朝,但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年代。一、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处于非常不稳定的动荡状态,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乱和阶级的压迫,陷入苦难深渊的劳苦百姓为了追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只能把希望寄托与宗教神灵;封建统治阶级则利用宗教作为加强统治的思想工具,来管束和麻痹下层百姓的意志。
佛教文化,宣扬“因果报应说”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世不报,来世必报的思想。佛教的因果思想,正符合当时处于社会动荡中广大劳苦大众的心理状态。自汉朝后期,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后,统治阶级利用广大民众的思想状态,在各地大兴土木,建造佛教寺庙,并在庙宇的墙壁上绘制宣传佛教教义的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逐步广泛流传起来,对并对当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反映到这一时期发展的壁画色彩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壁画色彩文化的规模与成就,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历史中有一定地位。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和石窟艺术,就是在晋朝十六国时期公元336年(前秦建元二年)兴建开窟。莫高窟壁画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长达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先后共修建了数以千计的石窟,壁画面积多达四万五千平方米。还有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艺术都是起始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石窟的佛造像已从深受印度佛教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开始逐渐向汉传佛教文化风格转变。在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石窟的佛像艺术则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时期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图1-4)
晋时期的石窟壁画色彩,以青蓝、碧绿、红、黑、白和金色为主要色彩。壁画大都是宣扬佛教教义和封建迷信的内容,也有不少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景。如北魏时期第249窟中绘制的壁画《狩猎图》(图5),就是描绘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这幅壁画以蓝绿色彩为主色调,运用不同纯度、明度的蓝绿色进行色彩组合、搭配。壁画中的其他色彩,如酒红、深棕、橙黄、浅灰、中灰等色,都含有蓝绿色光的倾向,类似于现代流行色彩组合中经常出现的带有色彩倾向的新中性色。给予一种柔和文静的色彩视觉效果,表达佛教文化特有的“静思”的意念。这种色彩运用的处理方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色相渐变和邻近色对比的色彩应用原理。说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色彩应用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表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应用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图6至13)
二、隋朝时期(A.D.581-A.D.618)
佛教自汉朝后期由印度传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流传,在隋朝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提倡宗教的目的就是麻痹人民的意志,控制民众的思想。然而隋文帝和隋炀帝都信奉佛教,并使用行政手段大兴佛事,在各地建造寺庙。如四川成都著名古寺大慈寺,古称大圣慈寺,就是相传始建于隋朝(公元七世纪中叶)。寺内的楼、阁、殿、塔及各种神像、佛像、画像构成了一座“精妙冠世”的艺术宝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佛教艺术名画和铜佛。据史料记载∶该寺庙的墙壁绘有各种佛像约一千二百一十五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等约二百六十二幅,佛经变像约有一百一十四幅。这些佛教壁画都出自名家手笔。隋朝佛教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迅速反映到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中。隋朝佛教文化的佛造像的艺术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风格,由于隋朝初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处于稳定时期,佛造像艺术风格开始呈现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发展阶段。
隋朝时期的莫高窟佛教壁画色彩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清醒文静的佛教“静思”模式,而追求雍容华贵的色彩视觉效果。在隋朝时期的莫高窟洞窟壁画中,任何一幅壁画都能感觉到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的色彩特征。例如隋朝299窟的壁画,运用深红棕、深墨绿、红棕色等深颜色与淡绿色、浅黄棕色和浅米色等浅色构成强烈的色相和明度对比,使整个画面具有鲜艳、亮丽的色彩效果。图案装饰在北朝图案的影响下,进一步吸取中原传统文化艺术与北部西亚的艺术风格,使隋朝图案纹样具有形态秀丽、风格自由、形式多变的新意。(图14至19)
三、唐朝时期 )
唐朝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发展处于盛世时期的代表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唐朝盛世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
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的产物。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北朝、隋朝至唐朝,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四川、山东等各地都在兴建石窟寺。唐朝时期正处于佛教石窟文化全面发展阶段。著名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盛兴于唐朝,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开始雕凿,至唐朝上元二年(675年)完成的洛阳奉先寺石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是龙门石窟艺术的最盛时期。又如,著名的山西云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年间,此后经历东魏、北齐、隋和唐朝。在石窟文化艺术中,以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的是佛像立体雕塑,尤其以石刻雕塑为主体的佛像,还有一部分彩绘塑的佛像。云岗石窟与龙们石窟的佛像雕塑基本是石材的本色为主体色调,通过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和加强佛像形、神兼备的视觉效果。部分彩绘的塑像和石雕背景色,基本是以暗红色、土红色为主色调。而敦煌莫高窟石窟是以佛教壁画为主体的,与部分彩绘佛教塑像组成的敦煌色彩文化。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以各种色彩的组合构成,来表达佛教文化的精神和意念和表现各种佛像的形与神。整体来说,面相方圆适度,广额丰颐,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高度理想化的审美及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圆满无碍的佛造像艺术。堪称中国佛造像艺术的巅峰时期。(图40至42)
唐朝时期的莫高窟佛教壁画色彩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唐朝敦煌壁画总体趋于构图宏伟气魄、形态多姿生动、色彩艳丽奔放。
② 唐朝敦煌壁画在色彩技法上,采用丹青重彩、重叠、退晕的绘画表现手法,使画面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予丰富的色彩视觉刺激。如青绿色的图案纹样边缘,用鲜明的赭色线条描绘,用金色与黑色的对比互为衬托,达到富丽色彩效果。应用的色彩有:朱砂、石青、石绿、赭石、雌黄、土红、银朱、金、黑、白等色。
③ 唐朝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色彩形象反映了唐朝盛世时期的色彩审美感。如壁画中的唐朝妇女,樱桃小口、厚薄适中,唇脂艳红,在典雅含蓄的动态中表现了唐朝妇女自然和谐的美感。
④ 唐朝敦煌壁画表现了各族民众服饰色彩,相互交融,各显异彩的和睦文化。如壁画中出现的少数民族衣装和妆饰的公主像,既有中原妆饰文化,也有西域妆饰文化,表现了民族联姻的历史痕迹和唐朝疆域的宽广。
n 唐朝敦煌壁画中飞天艺术的发展和提升,反映了唐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开放和音乐、舞蹈的盛世。
【文章来源】转自作者《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研究和探索》一书
1.《【100幅隋朝壁画】周钧:传统色彩的瑰宝——古代佛教壁画色彩和石窟艺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幅隋朝壁画】周钧:传统色彩的瑰宝——古代佛教壁画色彩和石窟艺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