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最后一位国王是周幽王。他是为朴美人笑“烽火戏诸侯”的荒唐国王。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周幽王拿边防事务跟诸侯开玩笑这事,直接导致了他失信于诸侯,后来幽王又干了一连串任性的事,比如因为任用奸佞之徒虢石父为相,废了并无过错的王后申后,欲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结果导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了北方的犬戎攻打幽王,此时幽王再点起烽火召诸侯来救驾,却没一个人愿意来了。幽王被申侯杀于骊山之下,褒姒也被掳走。因而,褒姒也成了继商纣王的苏妲己之后又一著名的所谓“红颜祸水”。

在司马迁的笔下,褒姒这个女人来头可不小。这得从夏王朝衰落的时候说起,注意下面的时间时间点:

夏代衰落时期(不清楚是哪个夏王时期),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中,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先君。夏帝卜问神灵,该怎么处置这两条龙。得到这样的神谕:将他们的口水收藏起来,装在盒子里。这个装着龙涎的盒子,从夏代一直传到周代,从未有人敢打开盒子。

周厉王末年(约公元前842年),周厉王打开了盒子,结果龙涎流到后宫,让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怀孕了,女孩生下一个女孩,就是褒姒。可见褒姒生于周厉王末期。褒姒未婚先孕的小妈妈觉得不吉利,于是把她丢弃了。

周宣王时期(在周昭公和14年之后,周宣王在位46年),民间传唱着一首歌谣,大意是卖山桑木做成的弓、箕木做成的箭袋的一对夫妇,史将来亡周之人。恰好就有这么一对夫妻,是卖这些东西的,被吓得赶紧出逃,在出逃的路上捡到了被丢弃的女婴。后来,褒国人有罪,为了赎罪就把龙涎所生的女孩献了出来。

周幽王三年(约公元前778年),周幽王在后宫见到褒姒,很宠爱她。这时距离褒姒出生的周厉王末年,已经过了周昭共和14年、周宣王46年,幽王3年,至少一共过63年了。也就是褒姒见到周幽王时候,已经至少63岁了。

怎么回事?司马迁竟对这巨大的纰漏不置一词来加以质疑?难道是承认了传说中褒姒为褒国神龙之女?

事实上,褒姒此时多大了,并不重要;她是神龙之女这个传说必是参考了当时的传说,显然荒诞不经,但这荒诞不经不正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认知状态的真实反映吗?司马迁既有深厚的史学家学素养,又禀赋着文学家的气质。鲁迅认为,《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其史学价值和文学成就评价极高。在《史记》中,记录了不止一处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甚至不惜以想象的细节把这些故事补充完整。这就是《史记》具有文学性、趣味性和传奇性的魅力所在吧!司马迁史笔的独特性在于,在他看来,这个公式是成立的:

史=事实+艺术的合理想象

东汉的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也就是说,在班固这位严谨的正统史家看来,不走寻常路的《史记》,实际上在叙事上是非常尊重历史真实的。但是,如果司马迁单纯“实录”了,如果我们机械刻板地理解所谓“实录”,那么可能就丧失了《史记》独特的文学美感。正是从这些看起来荒诞的故事,可见《史记》葆存中国古代一种浪漫想象的诗意笔法。而如何平衡事实与想象的关系,让艺术想象不损害“史”的真实,而又富于纯真的诗性气质——这是《史记》的伟大之处。

历史无需时刻板着脸,偶尔传奇一下,无伤大雅。

1.《司马迁弄错了吗?烽火戏诸侯时的褒姒至少63岁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司马迁弄错了吗?烽火戏诸侯时的褒姒至少63岁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