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君主:指汉朝皇帝。包括西汉皇帝、东汉皇帝、蜀汉皇帝、汉朝皇帝一起与皇帝推崇自立的宗室。但是严格地说,蜀汉和汉祖已经不属于汉代了。
说到汉朝,这绝对是一个历史上最值得让人骄傲的朝代,现如今我们之所以叫做汉族,正是因为有汉朝的存在,此后一直都在延续这个称呼,直到今天。汉朝虽然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非常大非常深远的,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有一个好的皇帝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看,汉朝时期有哪些皇帝,汉朝的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一.西汉
1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姓名刘邦,在位时间前202—前195,年数7年,陵寝长陵
2谥号孝惠皇帝,姓名刘盈,在位时间前195—前188,年数8年,陵寝安陵,刘邦次子,嫡长子
3谥号少帝,姓名刘恭,在位时间前188—前184,年数5年,刘盈长子
4谥号少帝,姓名刘弘,在位时间前184—前180,年数5年,刘盈四子,刘恭异母弟
5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姓名刘恒,在位时间前180—前157,年数24年,陵寝霸陵,刘邦四子,刘盈之弟
6谥号孝景皇帝,姓名刘启,在位时间前157—前141,年数16年,陵寝阳陵,刘恒五子,嫡长子
7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姓名刘彻,在位时间前141—前87,年数54年,陵寝茂陵,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征和、后元,刘启十子
8谥号孝昭皇帝,姓名刘弗陵,在位时间前87——前74,年数13年,陵寝平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刘彻六子
9谥号废帝,姓名刘贺,在位时间前74,年数27天,陵寝海昏侯墓 沿用元平 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
10庙号中宗,谥号孝宣皇帝,姓名刘询,在位时间前74——前49,年数25年,陵寝杜陵,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11谥号孝元皇帝,姓名刘奭,在位时间前49—前33,年数16年,陵寝渭陵,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刘询嫡长子
12谥号孝成皇帝,姓名刘骜,在位时间前33—前7,年数26年,陵寝延陵,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刘奭长子
13谥号定陶恭王、恭皇,姓名刘康,刘奭之子,刘欣追谥
14谥号孝哀皇帝,姓名刘欣,在位时间前7—前1,年数6年,陵寝义陵,年号建平、元寿,刘奭之孙,刘骜之侄
15谥号孝平皇帝,姓名刘衎,在位时间前1—6,年数6年,陵寝康陵,年号元始,刘奭之孙
16姓名王莽,在位时间6—23,年数17年,年号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地皇上戊
二.两汉之交
1谥号淮阳武顺王,姓名刘玄,年号更始,在位时间23—25,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光武帝族兄
2姓名刘圣,在位时间23,汉景帝刘启后裔
3姓名王昌,在位时间24,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
4姓名刘永,在位时间25—27,梁孝王刘武八世孙,梁王刘立之子,玄汉梁王
5姓名刘盆子,年号建始,在位时间25—27,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式侯刘萌之子
6姓名卢芳,在位时间25—37,假称汉武帝曾孙刘文伯
3.东汉
1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姓名刘秀,在位时间25—57,年数32年,陵寝原陵,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2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姓名刘庄,在位时间57—75,年数18年,陵寝显节陵,年号永平、刘秀四子
3庙号肃宗,谥号孝章皇帝,姓名刘炟,在位时间75—88,年数13年,陵寝敬陵,年号建初、元和、章和,刘庄五子
4谥号孝和皇帝,姓名刘肇,在位时间88—106,年数18年,陵寝慎陵,年号永元、元兴,刘炟四子
5谥号孝殇皇帝,姓名刘隆,在位时间106,年数220天,陵寝康陵,年号延平,刘肇少子
6谥号清河孝王,孝德皇(子刘祜追谥),姓名刘庆,刘炟三子
7谥号孝安皇帝,姓名刘祜,在位时间106—125,年数19年,陵寝恭陵,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刘庆之子
8谥号少帝,姓名刘懿,在位时间125,年数206天,年号沿用延光,刘寿(刘炟五子)之子
9谥号孝顺皇帝,姓名刘保,在位时间125—144,年数19年,陵寝宪陵,年号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刘祜之子
10谥号孝冲皇帝,姓名刘炳,在位时间144—145,年数148天,陵寝怀陵,年号永熹,刘保之子
11谥号孝质皇帝,姓名刘缵,在位时间145—146,年数2年,陵寝静陵,年号本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
12谥号河间孝王,孝穆皇(孙刘志追谥),姓名刘开,陵寝乐成陵,刘炟六子
13谥号孝崇皇(子刘志追谥),姓名刘翼,陵寝博陵,刘开之子
14谥号孝桓皇帝,姓名刘志,在位时间146—168,年数22年,陵寝宣陵,年号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刘翼之子
15谥号孝元皇(孙刘宏追谥),姓名刘淑,陵寝敦陵,刘开之子
16谥号孝仁皇(子刘宏追谥),姓名刘苌,刘淑之子
17谥号孝灵皇帝,姓名刘宏,在位时间168—189,年数年,陵寝文陵,年号建宁、熹平、昭和、中平,刘苌之子
18谥号少帝,姓名刘辩,在位时间189,年数136天,陵寝弘农怀王墓,年号光熹、昭宁,刘宏嫡长子
19谥号孝献皇帝(魏明帝曹叡谥),孝愍皇帝(昭烈帝刘备谥),姓名刘协,在位时间189—220,年数31年,陵寝禅陵,年号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这是汉朝中出现过的所有皇帝,其实了解大汉王朝只需要了解几位重要的人物,刘邦,刘彻,王莽,刘秀还有就是从战国一直困扰这中原地域的匈奴。因为这些人物是贯穿汉朝的主线人物和任务。
首先刘邦开局就和朱元璋差不多,但是比朱元璋会好很多,其实朱元璋也不是开局一个碗,否则天底下能人异士那么多,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传奇!出身不好、文化不高、甚至还有点粗鲁,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人,却能带领汉初三杰之称的萧何、张良、韩信以及陈平、曹参等高级人才,先入咸阳推翻秦朝,又打败项羽,赢得天下。刘邦能打败项羽而取得天下,主要归功于会用人。刘邦自己也说自己会用人: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在大众眼里,刘邦不过是一个因人成事的龌蹉之徒,毕竟,无论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还是性格,都很难引起大众的敬畏。相形之下,他的对手项羽和属下韩信,则以无双的勇气和罕见的才能,赢得了千百年来社会舆论的无数赞誉,然而,若以政治决策的视野来看,刘邦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政客中,最杰出的一个。
这种评价并非源于刘邦本身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永远实事求是的态度——即,这个人永远基于现实需要采取政策,其思维绝不被虚荣、情感和观念所劫持。
实际上,刘邦最杰出的品质就在于能够时刻保持自知之明。考虑到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帝王的身份,他能够轻易做到这点,显然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何等了得的胸襟气度,只有完全摒弃虚荣心的豪杰,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完美无瑕的自知之明——即,刘邦这个人,追求的从来不是“我比你强,我比你聪明,我比你能干”之类的虚名,而是“怎样做对我更有好处”。事实上,能够始终保持这种本能行事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数。
刘邦另一个令人震惊的素质,就在于他对爱恨情仇等人类情感的极度淡漠,这使得他的决策永远理性。这一点,在他对待家人和仇敌之时,体现得极为明显。
在汉高的老家沛县,有一位刘邦极为憎恨的叛徒老乡雍齿。当年在乡间之时,刘邦就素来被雍齿轻辱,刘反秦后,雍齿跟随,但就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献出了刘邦老巢丰邑投靠魏国周市,还囚禁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使他们遭受殴打、羞辱,更把刘邦本人逼到了绝地。刘邦走投无路,被迫投靠项梁。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雍齿后来投靠刘邦,刘邦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在建国之时,因功封其为”什邡侯“,以安定人心。妻子被辱、老父受困、自己几陷死地、这些刻骨之仇在平常人眼里,每一项都是足以成为”不共戴天“的大恨,刘邦身为帝王,却轻轻放过,一件都未与雍齿计较。为何?因为宽容雍齿这个仇敌,可以为刘邦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即,”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对于刘邦来说,如果让那个羞辱自己妻子、囚禁自己父亲、试图剥夺自己生命的仇敌获得自己的封赏,能够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利益,那么这个仇敌就应该获得封赏。这是一种何等荒谬、理性、残酷的逻辑啊,然而,刘邦就是一个以如此规则行事的“人“,一头永远清楚自己目标的政治野兽。一个能够明确目标的人,注定会是一个果断的人。
这是因为,果断品质的根源,恰恰在于决策者对于自己目标的清晰度。决策者的牵挂越少,他的目标就会越清楚,他的行事就会越果断。反之,决策者的情感越丰富,他的牵挂就会越多,他的目标就会模糊,优柔寡断和瞻前顾后也将成为他的通病,而他的失败也很难避免——毕竟,十全十美往往意味着一事无成。而刘邦,很可能即是人类历史上最果断的人。
当刘邦的乘车被项羽部队追击,敌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时,刘邦的车上除了自己、只有护卫车夫夏侯婴和两个嫡生儿女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邦只用了一秒钟就想通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车太重了,必须减负,夏侯婴能给自己挡刀驾车,绝对不能丢,只有眼前一对亲生儿女必须被扔弃“——他瞬息之间就做出了最残酷或许也最”正确“的抉择,飞快地将鲁元公主和汉惠帝踹下去,以减轻车子的负担,增大逃跑的概率。在这一事件中,刘邦展现出极端可怕的决断力。与刘邦相反,军神韩信自负无双才智,为何却在政治上一败涂地,最终死无葬身之所?原因就在于八个字,”牵挂太多,优柔寡断“:面对部下的警告,韩信既恐惧汉王的猜忌,又顾念汉王的恩情,同时还贪恋裂土封王的富贵和”言听计用“的虚荣,这位军神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搞不清,又怎能做到政治上果断?就像蒯通(韩信谋臣)所言,”犹豫的猛虎,不如小小的毒蜂,狐疑的勇士,比不上果断的儿童“,韩信后来以军神之能死于妇人之手的事实,完美验证了这一不祥真言。但凡有所成功之人,几乎无不被过去成功所束缚。过去赖以成功的手段,过去赖以制胜的思想,都足以成为成功者的牢笼,使其在新的环境中一败涂地,政治上尤为如此。当黄巢、李自成把过去打天下的劫掠之策,用到国家统治之上时,也就意味着为自己的脖颈套上了绞索;当拿破仑统治欧洲之后,依然肆无忌惮、不顾规则地动用武力侵吞盟友时,也就表明他的霸权时日无多。刘邦40多岁前一直生活在江苏沛县的乡下,是个标准的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型的人物。他起兵反秦后,跟萧何、曹参一起杀了沛县的县令后,做了新县令。没打下天下前,刘邦封了异姓王; 打下江山后,就奉行非刘氏子弟不可封王的标准,异性诸侯王全被诛灭。
刘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他废除了秦朝许多的严苛律令,与民休息;他嫌秦朝的钱太重,改造轻的钱,并且允许百姓自己造钱,导致各地币制不一,物价飙涨;他还采用了诸侯+郡县双重的治理模式,以防天下大乱时,诸侯王可协防朝廷,只是,后来天下未乱,刘氏诸侯王先乱了。
当我们赞叹汉武盛世时,不应该忘记给刘彻打下良好基础的汉文帝与汉景帝,更不能忘记给刘彻擦屁股的刘弗陵与霍子孟。正是因为有了前代与后代的努力,刘彻才能成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汉武帝!也正是因为有了汉武帝,使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在历史上留下了意义非凡的一笔,避免了后世晋室南渡,宋室偏安的局面。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尽烽烟。对于后代人来说,"汉武雄图"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那是一个民族雄姿傲立的崛起。对于当时人来说,"长城烽烟"又是让我们哀叹的,那是一架架白骨堆积出来的盛世。刘彻十六岁那年,景帝崩殂,他继承了帝位。十六岁,就现在来说,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已经进入了叛逆期的孩子。而在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刘彻失去了父亲,登上了皇位。
我们无法考证刘彻在初登皇位时的所思所感,但从事后来看,当头戴皇冠,身披龙袍的少年刘彻,看着下面群臣跪伏于地的时候,他也许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大汉立国一甲子矣。高祖皇帝雄才伟略,太宗皇帝继往开来,父亲孝景皇帝承前启后。到刘彻一代,亦当守社稷于祖宗,施功烈于百姓,创他一个万民拥戴、万国来朝的大汉盛世。
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此之前铸币、煮盐、冶铁,听任民间私营,实际上都操纵在少数豪强手里,成为他们剥削农民、扰乱社会经济的工具。刘彻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新的五铢钱,通全国,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又把盐铁收归官营,在指定地区设官,专卖盐铁。另外,他又设法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各郡都设立均输官,负责收购和运输货物,调剂有无。京城设立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这样,朝廷就掌握了大批物资,并从商人手里夺取了大量利润。通过这些经济措施,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豪强势力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为了能够选贤任能,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为了能够沟通西域各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将西方的乐曲、魔术,还有汗血宝马、大宛马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传入西域,历史意义重大。刘彻也很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他调集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决口。还亲自到现场视察,命令将军以下的官员和随从,都去堵塞决口。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减少水旱灾害,有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同时,他又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改进农具和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军事上,汉武帝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他重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多次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解除了匈奴对朝廷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利益。三次决定性的战役,打的匈奴人远遁,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为了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大宛,一路声势浩大,沿途小国纷纷欢迎,到了轮台,闭城紧守。汉军强攻数日,攻破城墙,屠了轮台。后直袭大宛,破其外城,大宛统治集团内部终于发生内讧,大臣们杀死大宛王,表示臣服,从此大宛服属西汉。后又破车师、楼兰、龟兹、莎车等国。
而汉武帝,创造了独特的汉文化,他带领一部分大汉子民从农耕中脱离出来,用铁一样的纪律,赶走了匈奴,保护了自己;他再带领剩下的汉人,团结一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农耕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华夏文明的根本。
公元8年,王莽顺利即位,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王莽登基后,为了显示他新朝的“新”,立马进行了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土地制度、奴婢制度、货币制度和商业制度。
应该说王莽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也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新政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反而适得其反,成了掀翻新朝的前奏曲。
首先,来看王莽的土地改革政策,他等于是在一定意义上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与土地买卖,然后分田地,均贫富。其次,来看王莽的奴婢制度。王莽的本意是好的,因为当时为奴者众多,导致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量减少,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所以王莽要求停止奴隶交易。但是,他的这番好意却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当时的国情是很多农民都没有土地,而贵族豪强们不买王莽的账,不肯给农民田地,因此,很多农民食不果腹,为了谋生,只能卖身为奴。王莽这一改革,农民连奴隶都当不成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造反当强盗。
再次,来看王莽的货币改革。为了对货币政策进行改革,王莽开拓创新,一气呵成地发明了二十八种货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还有先秦时的布币,甚至把上古时的那套乌龟壳、贝壳也给翻了出来,简直如同一场古钱币的群英荟萃,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放在市场里流通,而且币制改来改去,没完没了地折腾。最后,市场上新钱旧钱、真钱假钱满天飞,连政府部门自己都折算不清楚,完全被绕晕,更别提老百姓了。最后,来看王莽的商业改革。王莽一厢情愿地认为,要以国家强力取代私有经济,真正实现一切权力归政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王莽的新政,商贩们各显神通,马上采取了应对措施,与地方政府勾结,大做假账,大挣黑钱,搞得商业市场一片乌烟瘴气。总而言之,王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非但没有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半点好处,还让政府、官员、富商与农民之间已有的冲突更加尖锐了。王莽空有“顶层设计”,但真正落实下去,到百姓手中时,就像一条肥美的鱼,经过层层剥削,只剩下一堆白森森的鱼刺,变得惨不忍睹了。
刘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道德治国的皇帝,以我们今天的概念而言,他就是个老实人。
历史不是选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帝王如何,不能以他的话题性为标准。
名头响亮的,也许真的是雄才大略、功绩彪炳,但也可能是因为暴虐成性、遗臭万年;而看似默默无闻的也有两种,一种是碌碌无为、不值一记;另一种则是大象无形、润物细无声。上面四类帝王中,如果以如今吃瓜群众的视角出发,自然会喜欢第一类,他们大刀阔斧、推行变革,挥斥方遒、开疆拓土,大起工程、功在千秋,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暗生向往。
但如果站在历史亲历者的角度,也许是另一种情况:帝王越是有为,越会给所处的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与痛苦。比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让西汉付出了“内竭府库,外罢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胜数”的代价;汉武帝本人,也在晚年发布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好大喜功给汉朝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假如我们是穿越到古代的老百姓,一定会心仪第四种帝王。而在这类皇帝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公认的标杆。
古代数百位帝王中,霸气、聪明、英武的并不少见,但从始至终以自己高尚品德治国、并取得了成功的,有且仅有刘秀一个。
自汉武帝时期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明面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底子里,却是以法家为内核,秉承霸道、王道,结合权谋之术,才是皇帝的不二诀窍;无数皇帝声称自己是孔夫子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但历史上上唯一一个具备太学生身份的皇帝,仅有刘秀一人。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但在推恩令的“关照”下,王莽篡位期间的他,已经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小地主。与积极收买人心、策划复兴刘氏大业的哥哥刘縯不同,那时的刘秀每天挖空心思,只是想着怎么把田种好。因为这爱好,他没少受刘縯的嘲笑,甚至被比作汉高祖刘邦碌碌无为的二哥刘喜。
也许正是在亲哥哥的刺激下,在王莽的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当了一名太学生,系统学习了《尚书》,“略通大义”。这段学习经历,与刘秀本性的品格产生巨大契合,也对其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在灭掉各路对手、一统天下后,刘秀把他的仁德品质用在了治国方面。
对内,善待功臣,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换取对方手中的权力,双方各得其所;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以人为本,革除王莽时期的苛政,大规模将奴婢、刑徒释放为平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恢复西汉前期的三十税一制,极大减轻民间压力;重新丈量田地、理清户口,抑制豪强、打击土地兼并......
对外,与其他王朝立国后大肆拓边的作风不同,刘秀深知民间已疲惫不堪,因此采取了偃武修文、不尚边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敌情,绝不轻易对外动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 。
针对周边少数族的威胁,刘秀秉承“柔道”思想,一改汉武帝以来征服作风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结合休养生息的大方向,制定了以保守为主、以德治边的国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功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大规模的战争,为"光武中兴"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刘秀的治国之道,虽然没有秦皇汉武、唐宗的豪迈与气魄,但他针对因久经战火而疲敝不堪的民生现状,不用权谋、远离霸道,采取了以德治国、以柔安民的政策,从思想到行动上表里如一,创造了“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的光武中兴。
最后一个称的上主线任务的就是匈奴了,汉朝和匈奴人的争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事件,那么曾经强大到横扫欧洲的匈奴士兵们为何会败在汉朝的手中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当时匈奴的装备。匈奴人的武器通常以弓箭为主,刀剑则只是辅助的武器,虽然匈奴士兵有很强的机动性,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的武器装备就相对比较简陋。而他们习惯的战法也是发挥骑兵的优势,等到了射程范围之内后,就用弓箭来对敌,因为那个时候还没马镫,骑兵近战其实还是比较吃亏的,所以对上汉朝,汉朝那时的武器装备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汉朝士兵的武器装备一般包括三类。首先就是具备远程攻击的武器,一般就是弓和弩。其次就是长兵器,使用最多的就是长枪、长矛等。还有就是近战使用的武器了,一般就是刀剑居多。最后就是护盾类的武器,战甲和盾牌等等,都是用铁制成的,而那时汉朝士兵用的弓箭同样也是以铁和铜为主要材料制成。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俩方装备的差距。汉朝的时候弩的使用可以说是匈奴人最大的威胁,那时候的弩就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据说可以分为十多种,射程更是达到189米到252米不等,远远超出匈奴人普通弓箭的射程范围,使用了弩的汉朝士兵对匈奴人的威胁是巨大的。不仅如此,长枪类的武器杀伤力同样不能忽视,就拿戟来说,这种兵器集合了刺杀武器和勾杀武器的长处,它头部有尖刺,可以用来刺敌,横上有刀刃可以用来割伤敌人,更何况,一寸长一寸强,这类武器对于喜欢冲锋的匈奴人来说威胁同样很大。
在汉朝击败匈奴、赢得了东亚体系的主导地位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天下,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下主义的世界观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成为外交领域的支配原则。最终在东汉时期,以班固为代表的儒者总结历代对外战略的得失利弊,导入了“不臣夷狄”等新理论,构建了较为成熟系统的羁縻战略。羁縻战略在不动摇天下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同时,又为现实的政策调整留下了充分的灵活空间。汉儒的天下秩序理论奠定了中华帝国外交传统的基调,影响非常深远。
匈奴与汉人之间的冲突,说穿了,就是钱的问题。草原物产单一,经济脆弱,农耕区物产丰富,人民富庶,而且草原不可以变耕田,耕田却可以变为牧场。基因决定了游牧民族天然具有侵略性,掠夺是他们生产方式的一种。与这样的人做邻居,想不被侵扰,是不可能的。
受到侵扰之后,汉人的第一反应与人挨揍之后的本能反应是一样的。措施之一,关门,让侵扰者进不来,于是战国时期的与胡人接壤的燕国、赵国都在边境设郡守、筑长城,秦国统一天下,花大力气把这些长城连成一片;措施之二,以牙还牙打回去,于是燕将秦开破东胡,赵将李牧破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十万军北上,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此时的匈奴,还在跟东胡、大月氏争作草原霸主,并不强盛。等汉高祖灭了楚霸王,建国称帝时,匈奴冒顿单于已并吞东胡,统一草原,据说有骑射手三十余万。两国很快起了冲突,汉高祖轻敌冒进,结果被冒顿围在平城,差点呜呼哀哉。拼拳头打不过,只好认怂送美女金钱交保护费。
冒顿单于
汉高祖九年、惠帝三年、文帝六年、景帝元年和五年,汉王朝五次遣送公主和亲。这些公主的姓名、命运都没有留诸史册,待遇与后世的刘细君、王昭君全然不同,或许,她们的父兄希望这些代表着王朝屈辱的女人最好被后人遗忘。财产方面,高祖九年首次和亲时,汉王朝就一次性赠给匈奴黄金千斤,然后每年奉送絮、缯、酒、米等若干,汉文帝时又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金帛、丝絮等贵重物品。这种变相的岁贡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因为匈奴侵扰而中止,景帝元年又恢复,直到武帝对匈奴发动战争这才终止。
纳贡自然换不来和平。匈奴时不时地冲入汉王朝境内,烧杀掳掠一番,据说那些年云中、辽东两郡每年被杀被掠走的人口都超过一万人。匈奴最严重的一次侵扰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骑兵闯入关中腹地,烧毁秦始皇留下的回中宫,又直逼甘泉宫,距离长安仅三百里,汉文帝在长安屯兵十万,也只是尾随匈奴军队出境,没敢主动进攻。
当时匈奴单于给汉人皇帝写信,自称“天地所立、日月所置大单于”,毫不掩饰心中的傲慢与蔑视。惠帝三年,冒顿单于给吕太后写了一封信,说,我在草原呆腻了,之前只到过边境,十分想到中国游历,你现在寡居,没人陪伴,不如咱们凑合成一对,“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信不仅言语性骚扰,还大有曹孟德“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威胁的味道。汉武帝在军事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毕其功于一役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在冷兵器时代,这个愿望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要300毫米等量降雨线不移动,草原还在,就会有游牧民族,只要有游牧民族,掠夺与侵扰就不会终止。赶跑了匈奴,又来了鲜卑,赶跑了鲜卑,又来了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直到一千五百年之后,明朝人还在筑长城。
汉武帝刘彻
要理解汉代,首先要理解汉代人的思维状态,不能用现代概念去臧否斧斫既往的历史,而是要理解那种强者争雄、竞逐天下的时代风气。
汉代是一个以“汉”为徽号的庞杂群体强力崛起、奔向四方、横行天下的时代,那是我们最伟大的先祖,他们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向着遥远的天际线一路奔去,该打就打,该和就和。他们没有狭隘的种族偏见,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包容吸纳一切敌人、朋友。
尽管这个朝代如一切朝代一样,不可避免地过去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和血统更加混杂丰富、更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庞大族群。从疆域的角度看,汉代的疆域比秦的疆域扩大了约1倍,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匈奴臣服后的领土)。从人口的角度看,不仅人口总量达到了近6000万,而且其构成成份远比前代复杂,匈奴、百越、西域诸国等各民族人员逐渐融入汉民族这个大家庭。
1.《1分钟了解汉朝历史看这里!汉朝,一个开疆扩土对抗外敌的王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分钟了解汉朝历史看这里!汉朝,一个开疆扩土对抗外敌的王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