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语言:谈谈隋朝的贡献,有多少标签?你对它误解了多少?从范晋中居可以看出隋朝的影响有多深

一般对历史学识持浅尝辄止态度的人,大多给人的印象是明确区分隋朝和唐朝,或隋朝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单薄,唐朝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领土辽阔、国力强大、四周都是王朝的性税制国。(莎士比亚,温斯顿,国力,国力,国力)

如果问及隋朝灭亡的原因,史书的笔墨大多着重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乘龙舟下扬州,广征民夫开运河,惹得天怒人怨不说,连昔时世代俯首称臣的突厥,都借机对隋朝宣战,打了隋炀帝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隋朝的灭亡不能完全怪罪于隋炀帝,你可以指责隋炀帝好大喜功,但决不能说他昏聩平庸。二十岁的年纪,独自统领数十万隋军,指挥起平定南陈的军事行动,那一刻他不光是当朝天子杨坚的儿子,更是英明神武的征南大元帅。

有人说隋炀帝太过急功近利,妄想用几年的时间去完成数十年的布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的确给后世子孙带来无穷便利,但付出的代价是牺牲大量民力物力,许多民夫因繁重的劳动累得吐血身亡。

还有人说隋炀帝触犯了世家门阀的利益,从开科取士这一点就足以撼动庞大的官员选拔体系,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制成为寒族上升到能够参与决策的机构的关键途径。读过《范进中举》的人都知道,穷困潦倒的范进因常年屡试不中,让左右乡邻笑话不说,连做卖肉屠夫的老丈人都冷笑轻视。范进总是​认为他已经到了火候,可等到范进诚惶诚恐找老丈人借钱参加乡试的时候,却被骂得狗血喷头。

从小考到老的范进索性眼一闭心一横,跟着同乡见了乡试的考场,不管结果怎么样,在他心里,这是最后的一丝希望。范进的多年苦读起到作用,中举人是水到渠成的事,果不其然范进的地位一下子飙升。

当初对范进指指点点的乡邻突然变得热情洋溢,不仅帮着打扮范进寒酸破烂的家,还主动跑去传达喜讯。就连当初一口唾沫甩到范进脸上,骂他不知天高地厚的胡屠夫,都变为笑眼盈盈、谄媚讨好,提着上好的新鲜猪肉,看望他那文曲星下凡的女婿。全然将当初“那些高中的老爷个个方头大耳,哪个如你这般尖嘴猴腮”的话抛在脑后,也不记得“我听说给你个相公,还是看你年纪太大施舍给你的”这句扎心话。

此时的胡屠夫眼里只有“早就看好”的乖女婿,当别人让他打失心疯的范进一个耳光时,昔日吹胡子瞪眼的胡屠夫却犹如温顺的小猫,战战兢兢的样子,迟迟不敢动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扇了范进一个耳光,结果因过度紧张抽搐,拿惯沉重屠刀的手竟然抽筋了。

范进,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身上掺杂着古代出身寒门的读书人的影子,贫穷和饥饿一度成为令人头疼的大问题,一朝一夕,麻雀变凤凰,往日的苦难全都消失不见。隋朝往前的朝代,纵使你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学术名篇信手拈来,也很难有出头之日。放眼望去,寒门出身的名人少之又少,佩六国相印的苏秦算一个,五羖大夫百里奚算一个,献出推恩令的主父偃也算一个。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固化程度严重,世家门阀牢牢掌握官员的人事任免,凡是能入朝为官的,哪个的门第能低?假设让你回到魏晋时期,如果你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那你很有可能要流落街头。如果你是个有几亩薄田的农夫,起码不用担心肚皮问题,逢年过节还能换点肉。如果你是三公九卿的公子,不用担心学识问题,混个官职不成问题,坐在那里会做一些日常的管理事务就行。

隋朝是科举制诞生的地方,很多时候唐朝的政策有隋朝的影子,换句话说,唐朝在某种意义上是隋朝的延续者。先从牵扯不清的联姻关系来看,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的柱国将军,隋文帝的妻子独孤皇后是另一柱国将军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柱国将军李虎的儿子,生下一子取名为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因此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隋炀帝杨广是李渊的表弟,隋唐在本质上是一体的。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出身世家大族,隋朝时受封唐国公,从而唐朝实质上是贵族王朝,隋朝末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如翟让、李密的瓦岗寨起义,最终免不了以失败告终。唐高祖李渊比隋炀帝杨广大三岁,两人之间少不了交集,就连杨广统兵伐陈的时候,李渊也是在其麾下。

很多人说隋炀帝是千古暴君,这个说法过于片面,诚然他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让百姓为其买单,消耗大量国力。可你要说隋炀帝百无是处,那就是对他的诋毁,有时候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经历和行为看待,全面客观的角度。当然科举制的雏形是隋文帝杨坚的创意,但隋炀帝杨广无疑做到了面向社会招生的地步,而不是让五品以上的官员推举贤才。

考官完全可以看到考生的才学,将其选拔出来可谓物尽其用,而不是找相识的人充作贤才,科举制是大浪淘沙的筛选原则。虽然寒族和士族的教育有所差异,但不乏头悬梁锥刺股的贫困学子,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昼夜不倦的努力,来赶超士族子弟先天优越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你爱盛世繁华的唐朝,我独爱开万事之先的隋朝,十里长安不只是唐朝的独有,在几百年前这里的主人姓杨。秦二世而亡,可制度文化成功被汉朝延续下来,唯一的败笔就是刘邦的“家国思想”,天下是他刘家的,因此郡县制变为郡国制。

隋也是二世而亡,可开创的运河和科举制,同样被唐朝沿袭下来,我们只记得“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强汉,却记不得“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霸秦。

我说这些并不是否定历史的选择,秦朝灭亡有运气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严苛的暴政的确存在,尤其让无知的秦二世使劲折腾了三年。隋朝灭亡同样是隋炀帝的政策过于严厉,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言,如果隋朝各方面做到尽善尽美,那就不会爆发极具规模的起义洪流。

唐朝之所以能够取代隋朝,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里有军事天才秦王李世民的辛苦经营,也有各地起义枭雄固步自封,拘泥于一方地盘,没有宏大的格局观。我只希望大家记住,带领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是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也是秦朝。开凿京杭大运河的是隋朝,开创科举制的也是隋朝,我们可以评价秦始皇和隋炀帝的暴政,但决不能忘记他们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不仅是嬴氏一族的百年意愿,更使得中国不至于沦为欧洲四分五裂的局面。隋炀帝的科举制弥补官员选拔制度的缺陷,它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就连西方都承认对官员及学生的考试是从东方学习来的。

一千多年前,杨广在封建社会这个极度倾斜的天平上,向寒族的托盘上放置了一块砝码,这个砝码叫做科举制。也许天平没有保持极度平衡,但杨广试着让这杆天平有了一些公平可言。

参考文献:《战国策》、《左传》、《史记》等

1.《关于1.隋朝兴亡的原因 从中得到启示是什么我想说浅谈隋朝贡献,唐朝有它的影子,从范进中举可看出影响深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隋朝兴亡的原因 从中得到启示是什么我想说浅谈隋朝贡献,唐朝有它的影子,从范进中举可看出影响深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