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层地狱
《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写的,很多情节反映了明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西游记》第十回中完整的记载了十八层地狱名称和作用,这十八层地狱仅仅从名字上看,都让人毛骨悚然。仔细研究十八层地狱,会发现十八层地狱其实都是人间酷刑而已,专门用来刑治各色各样的罪人、恶人、坏人。《西游记》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
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
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
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
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
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
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西游记》中的十八层地狱中有如下酷刑:拔筋、火坑、拔舌、剥皮、磨捱、碓捣、车崩、寒冰、脱壳、抽肠、油锅、刀山、血池、阿鼻、秤杆。这些酷刑仅仅是想想字面意思,都足以让人毛骨悚然,心胆俱裂。为何诸神要设置十八层地狱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惩罚罪人。
奈何桥旁孟婆汤
根据民间传说,进入十八层地狱的鬼魂不但有知觉,还可以死而复生,他们要反复承受十八般酷刑,直至天地毁灭。也就是说,鬼魂在受刑之时,可以感知到痛苦,被酷刑折磨死后,又会立马复活,然后继续受刑。十八层地狱的可怕之处就是死而复生,反复受刑;活人受刑则死,一死百了,而地狱是重复受刑,永不得解脱。
十八层地狱是人们想像出来的,它原本是一个不存在的鬼神世界,由人类的思想构建出来的。从十八层地狱的酷刑可知,人类世界的酷刑是相当丰富而可怕的。人类一直致力于研究酷刑,目的就是打击罪犯,威慑敢于违法乱纪的恶人。一部酷刑史,事实上也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善与恶是人的一体两面,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善人,也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恶人,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人们要扬善,就不得不惩恶,而惩恶的重要手段就是酷刑。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恶人的犯罪手段、手法越来越多,犯罪率也稳步上升,于是各种各样的酷刑被人们发明出来,以暴止暴,以恶制恶。
朱元璋是历史上反腐倡廉力度最大的皇帝,为了惩治贪官污吏,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许多酷刑,可谓极尽人力之巧思。剥皮、抽肠、贴加官都是朱元璋发明的,枭首、凌迟、杖毙、贱民制度则在明朝发扬光大。
吴承恩作为明朝文人,他能写出十八层地狱里的百般酷刑,一则是根据民间传说,二则根据明朝现有的酷刑。从《西游记》的流传程度来看,人们还是喜欢酷刑的,当然,喜欢的是酷刑加诸在恶人身上,而不是加诸在自己身上。仇恨有时比恩情更能激发人的狠劲,岳飞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其实就是人们对仇人的态度: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挫其骨、扬其灰。
西游记
儒家一直反对用酷刑对付罪犯,他们认为对罪犯应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进而令其弃恶从善。儒家的刑罚就是“画地为牢、削木为吏”,让罪犯经受良心和道德的折磨,最终幡然醒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法家则主张用酷刑治世,轻罪者处重刑,重罪者处极刑,最终达到以刑去刑,天下无刑的境界。
二、治世原则的变更
人类从产生文明开始,规矩也就在人类社会中形成,解决内部矛盾的一系列规矩就形成了治世原则。根据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治世原则先后有三种,分别是:亲亲而爱私、尚贤而说仁、贵贵而尊官。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治世原则也会不同,治世原则跟社会进步程度是相匹配的。
《商君书.开塞》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
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
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
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简单的说,原始社会时期,治世原则以血统为准,也就是以家人、亲人、族人的原则处理内部矛盾。“亲亲”的意思是亲近亲人,“爱私”的意思是贪便宜。母系社会时期,一个人的最大圈子就是氏族,这个氏族内的所有人都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处理内部矛盾的原则就是亲亲。现在社会的宗族会、同乡会可以看成是亲亲而爱私的治世原则延续。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氏族已经被部落联盟取代,国家已经出现雏形。再用“亲亲而爱私”的原则来处理内部矛盾已经不合时宜了,毕竟部落联盟内部的人并非都有血缘关系。这个时候,治世原则变成了“尚贤而说仁”,贤人就是无私的人,可以公平的处理部落联盟内的矛盾,不以血缘关系为判断准则。
“仁”字由两个人组成,引申为多个人,这里的“人”可以理解为一个氏族。仁的意思就是对众人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个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奴隶虽然在生物学上是人,但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一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上古时代的“黎民百姓”皆是贵族,黎民指蚩尤部的贵族,百姓指炎黄部的贵族,只有贵族有姓,平民奴隶有名无姓。
禅让制的本质就是尚贤,天下非贵族的天下,而是贤人的天下。当然通常情况下,得天下的人是贵族中的贤人。尧帝、舜帝、禹帝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他们通过禅让制取得天下,成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尧帝是道德高深的代表,舜帝是孝道的代表,禹帝则是功业的代表。儒家的治则原则就是“尚贤而说仁”,《周礼》被儒家视为治则的不二经典。
奴隶社会
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力再一次提高,人口数量再次一激增,文明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尚贤而说仁”的治世原则无法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因为人们的争斗已经十分激烈了。于是各国相继变法,奴隶升级为平民,井田制改为土地私有制,世族分治改为郡县治,贵族政治改为官僚政治。官僚政治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人们之间的纷争。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句话说明官僚政治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的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用官僚政治代替贤人政治,是有进步意义的,更加符合国家的治理需求。国君的产生,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百官需要一个仲裁者,而帝王就是所有矛盾的最终仲裁者。
“亲亲而爱私”治理氏族,采用的方式是族长的权威,判决的依据是血缘的亲疏。当然氏族内部也有刑法,只不过这些刑罚一般不伤人身体,取人性命,毕竟都是一家人,矛盾没有大到杀伤的地步。
“尚贤而说仁”治理部落联盟或者国家,采用方式是贤人的权威,判决的依据是公平无私。贤人治国也采用刑罚,这些刑罚可伤人身体,亦可取人性命,只是刑罚的种类和使用的频率不高。
“贵贵而尊官”治理国家,采用的方式是官吏权威,判决的依据是法律。官僚体系下,刑罚被大规模使用,且刑罚不仅伤人身体、取人性命,还有折磨人精神的功效。历朝历代都在不断的完善刑罚,法定的刑罚种类并不多,但是私刑却层出不穷,且威力惊人。
罗马帝国军队
为何刑罚会越来越普及,会越来越残酷,会越来越多?法家给出的答案有两点:其一、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其二、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第一点是说现在的人民越来越坏,人心不古此之谓也,因此要严刑竣法以治之。第二点是说,当前社会以法治为主,以德治为辅,因此刑罚使用较多、较烈。
三、以刑去刑
《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此治之道。”
上面这段话就解释了酷刑的目的是以刑去刑,伤人身体、取人性命毕竟是有伤天理的事情,不过为了人和,也不得不采用。儒家、法家的方式手段虽然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建立一个真善美的人类世界。法家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甘当刽子手,以确保人类社会稳定昌盛。
商鞅变法
商朝有法律,规定在大街上倒灰,则砍手削足。今人将这条规定视为环保法的开端,子贡却认为倒灰这样的小事就要砍手削足,太过残酷了。子贡问孔子,如何理解这条不近人情的法律。孔子却说这条规定是治世的良方:倒灰于街虽小,但容易激怒他人,进而引发举族械斗,将会导致多人死伤,因此刑治充灰者是可以的。
孔子认为:砍手削足是人人都害怕的事,不倒灰在大街上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用人人能做到的事,去避免重刑加身,就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反过来,如果倒灰于街,不作处罚,或者只罚一点钱,那么大街上倒灰的人就会很多,引发的矛盾就会导致多人死伤。
以前交通违法处理得较轻,这导致很多人酒驾,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不计其数。现在规定酒驾入刑,交通事故就明显减少,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也大幅度减小。长久行之,人们养成了习惯,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于是交通事故大幅度减少,挽救了许多无辜的路人与司乘人员。
防止酒驾
《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用亲情、道德能不能劝人为善呢?当然可以,只是效果并不佳。罪犯皆有父母、师长,从小也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但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原因何在?因为真善美比不上物质想享,为了既快且多的获得物质想享,罪犯们产生。如果罪犯们被刑治,且残其身,取其命,那么罪犯会大幅度减少,不是因为他们道德提高了,而是他们害怕刑治。
“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人们或许不要名声也会去犯罪;但为了防止被刑治,却不敢去犯罪。刑罚的初衷就是防止罪犯,刑治犯人也只是为了杀一人而救万人。人们不敢犯罪了,自然会修身养性,进而提高道德修养。为了取得威慑效果,因此刑罚越来越残酷,越来越多。
《商君书.开塞》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因此法家认为,治国正道是:重赏检举揭发之人,酷刑威慑犯法之人,严治罪过,不求人善,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十八层地狱虽然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那就是威慑人们不敢去犯罪。世间或许没有刑治到罪犯,但阴间必然可以刑治罪犯,而且比世间还要残酷。因此相信十八层地狱存在的人,轻易不敢犯罪。
嬴虔受刑
四、从重从严
造谣者、碰瓷者越来越猖狂,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违法成本极少,违法所得却很大。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放下道德良心,做上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以此获取高额回报。如果违法成本很大,很多人就不敢去违法了;如果违法行为很快就被追究并被刑治了,那么敢违法的人就会少之又少。
《商君书.赏刑》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圣人立法制刑,目的不是为了伤民杀人,而是禁奸止过。奸人虽只有一人,却会伤害万千的人;违法虽有利于罪犯,却会伤害万千的人。奸人、罪犯皆非常人,不能以常理度之,唯有以重刑威慑之,施加之,才能让奸人、罪犯不敢作奸犯科,害人谋财。
法律保护人民
《商君书.说民》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法家的量刑原则概括来说就是:轻罪重处,重罪必死不赦。法家认为,轻罪施以重刑,那么一般人不敢去犯法;重罪施以死刑,则大罪鲜有发生。人人都不敢犯罪了,那么再残酷的刑罚也无用武之地了,也就达到了“明刑不戮”的境界。法家量刑,从重从严,最终无一罪犯,天下无刑。
商君认为,轻罪处轻刑,重罪处重刑,结果就是犯小罪的人无穷无尽,犯大罪的人也大有人在,天下用刑不断,但罪犯却越来越多。穷凶恶极的罪犯大部分都是从小罪犯进化而出的,比如墨西哥的毒贩,其势力已达到代政府执法的程度,大大小小的毒贩千千万万,墨西哥已无法完成禁毒任务了。
西汉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一百余年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同时犯罪也丛生。游侠豪强明火执杖杀人放火,官吏们更被游侠们追杀,百姓们生活在罪犯猖獗的时代。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整治社会治安情况,很多官员都不敢去黑恶地区当官。
游侠
《史记.酷吏列传》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于是天子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犹弗能禁也。
为了恢复法治,打击不法豪强,汉朝皇帝提拨重用了一批敢于执法的官吏。这些官吏不畏豪强,指挥军队将游侠豪强一网打尽,杀伐十分惨烈,社会治安得以恢复。不过这些官吏被称为酷吏,因为他们依法杀人了,而且还杀得很多。不杀乱法豪强、游侠,那么会有更多的百姓死于战乱之中,或者被黑恶势力剥削。
司马迁没有当过丞相、将军、刺史,他不知道杀一人而活万人的道理;他也不明白有的官吏为了捍卫法律尊严,可以不惧个人生死荣辱。那些捍卫法律的官吏,不应当被称为酷吏,而应被称为好官能吏。人们记住的不应当是武功高强的游侠,而是那些用法律维护百姓利益的好官。
1.《.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干货看这篇!十八层地狱,百般皆酷刑,论法家的刑治原则,以刑去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干货看这篇!十八层地狱,百般皆酷刑,论法家的刑治原则,以刑去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