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建立的州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政治和文化资源。其创制的封建宗法、礼法制度、天命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中庸》称其“宪章文武”,就是说他以开创周王朝的文王、武王为典范。开启了周王朝的“武王伐纣”的合法性也成为了儒家经典中经常讨论的政治哲学命题。这一系列政治文化遗产成为辉煌华夏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今天仍在继受的传统资源。从公元前1046年到前771年的三百年间,亦即平王东迁之前的周代,被称为“西周”。时代久远以及文献缺失,令遥远的西周史蒙上了一层面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一段遥远的过去。但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西周的面貌越发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更为清楚地认识西周时代。张信觉的《西周三百年》即借助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等,尝试以通俗方式重述西周史。

周族的早期历史大抵是一些传说,其始祖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的后稷,据说是其母姜嫄踏巨人足迹所生。周人在夏末迁徙到戎狄之间。之后公刘、古公亶父等几任领袖修明德教,使周人越发兴盛,不断扩张。之后周与商矛盾越发尖锐,首领季历被商王所杀,季历之子姬昌也一度被商王囚禁。最终,利用商纣无道,国内政治混乱之际,姬昌之子即周武王姬发率军东征,在牧野一举击败商军,这就是“武王伐纣”。周王朝由此诞生。为了巩固征服成果,武王决定封建亲戚、藩屏王室,建立了诸多封国,使得姬姓势力遍布黄河中下游。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周公不仅平定了管、蔡之乱,还制礼作乐,制定了“礼仪八百、威仪三千”的庞大礼制体系,以起到教化作用,礼乐文明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的文明特征。后世中原王朝设立的“六部”就是对应了《周礼》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这一直沿用到清末。

之后的成康时代,是西周的安定期,西周统治达到鼎盛,疆域南至江汉,北过幽燕,天下宾服,周室在已知世界里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之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刻下了“宅兹中国”的字样,将洛邑一带自居为“天下中央之城”。

但如同历史上所有的强权,西周最终由盛转衰。昭王死于南征途中,这终止了周控制长江流域的梦想。穆王频繁巡游,留下了诸多传说,但也极大消耗了王室的财力。而土地恩赏也使得王室直辖领地不断减少,实力越发削弱,相应的公卿诸侯则逐渐坐大。之后的君主之下,周室日益衰微,面对日益崛起的诸侯,周夷王朝会时,甚至纡尊降贵,亲自降阶以迎。天子在实力上已经不足以压制一众跃跃欲试的诸侯。在熊渠自称楚王,齐献公自立时,天子却无计可施。之后的厉、宣、幽三代,周室在内无力控制世卿,不能号令诸侯,在外也无力与犬戎相抗,西周逐渐走向了末世。在内外交困中。幽王最终被入侵的犬戎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总体来说,《西周三百年》浅显易懂,能带读者迅速了解这段历史。但有两点我不是很认可的地方:一是内容主要是对文献资料的复述,对史料辨识和分析不够深入。如对周人始祖的介绍,《史记·周本纪》记载有十五代,但自后稷以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人是不可能的,历代史家对此多有疑问及解答,书中却只是引用了文献记载,没有深入分析。再如对昭王之死沿用了传说中“胶舟”的说法,没有充分评估史料中的矛盾之处。二是写作方式上加入了大量修饰和形容,偏离了历史写作,近乎文艺创作。如描述商纣听到商军惨败,“商纣愤怒得全身要燃烧出火来,脸面涨的通红,眼珠子几乎鼓出眼眶……”,诸如此类,这些近乎脑补。这大约是因为面向普通读者,如作者所说:“本书的骨骼、皮肤是客观实在的,而其中血肉、情感与灵魂,有作者主观赋予”,是否喜欢就见仁见智了。

1.《.中国周朝历史简介专题之一部通俗的西周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周朝历史简介专题之一部通俗的西周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