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江晚报时间新闻王真通讯员吴亚兰可溢出,雨很晴。
“古人已经乘黄鹤去了,这个地方还有黄鹤楼。当代诗人崔浩写的《黄鹤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原文的第一句其实是“古人已乘白云而去”。
在浙江大学全校通识核心课《唐诗经典研读》上,你常常能听到这样让人大跌眼镜的例子。虽然课堂讲的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但是老师教得却不大一样,除了通常的文学赏析外,还道出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背后故事,让经典名著散发出新鲜意趣。
这门课的主讲人就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胡可先。虽然忙碌的科研工作使得他常年无休,中文系系主任的管理事务也很繁琐,但教学始终是他的心头肉。在本科讲台兢兢业业工作数十年的他,于花甲之年捧得了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
浙江大学永平奖教金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先生于2011年设立,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设有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贡献奖、教学贡献提名奖三类,自2019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
如何处置获得的一百万奖金?他也有了一些想法。胡可先打算依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将奖金用在提供学校教学资源上。
讲述文学的“积非成是”
白色衬衫,无框眼镜,丝丝华发,说话柔声细语好似一股清泉,胡可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派温和儒雅的学者气质。
《唐诗经典研读》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内容又是同学们都熟悉的经典诗歌,要讲好讲出新意,很难。开课前胡可先花了大量时间备课,他不想把这门课上成普通的文学赏析课或者概论课,而是宁愿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一首诗歌讲深讲透,“研究型大学的讲课必须有深度,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为什么说《黄鹤楼》第一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呢?原来,敦煌石窟出土的唐代写本道出了天机,“查阅了诸多传世本子和后人的研究著作后,我们发现在宋代以前,都是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元代以后把‘白云’改成了‘黄鹤’,并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
胡可先将文学演变的历史娓娓道来,以此告诉同学们“积非成是”的规律和意义。这还不够,他把科学研究的方法教给大家,去发现更多的文学秘密。
“各种版本的《黄鹤楼》有八个不同之处,”胡可先顿了顿,双眼含笑:“我讲3个,剩下的就交给你们去探索吧。”这下同学们纷纷来了劲,像侦探一样反复甄别辨析,恨不得搬出显微镜了。
又如,李白《将进酒》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敦煌的本子写的是“天生我徒有俊才”。“两者一比较,我们就不难明白,目前通用的版本无论从文本还是押韵方面而言,都是‘积非成是’的结果,但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另一个例子来自胡可先自己的研究发现。1993年,胡可先在《杜牧研究丛稿》中论证了唐诗《清明》不是杜牧写的,而是晚唐诗人许浑的作品。胡可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引用到课堂上,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课后,胡可先把讲稿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因为内容非常丰富深刻,学生在自学之余“忍不住”网络上。胡可先也不懊恼,他认为,教育是“天下公器”,能让更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也是好事。
年年上课年年“翻新”,胡可先不断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其中,《唐诗经典研读》也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材。虽然课程有难度,但依旧深受同学们的好评,100人的课程容量,往往报名的有近千人,最后不得不多开一个小班。
学生余必胜在课后赋诗感慨:“天才援鸿笔,千载领深沉。胡师风格异,引经降德音。百日同学习,据典探幽寻。圆桌来探讨,调瑟和鸣琴。李白雄姿发,无匹日月临。众芳撷一枝,诗圣丽人行。长恨九霄唳,犹听太贞吟。新添杨柳辞,晚唐温飞卿。春江花月夜,孤篇盛唐静。元稹遣悲怀,情深抚旧簪。幽缈幻绮丽,无题李商隐。探骊青琐闼,逍遥碧山岑。大哉诗经典,的的慰我心。”
勇当慕课“弄潮儿”
说到网络上课,一般人总觉得年轻人爱玩、会玩,没想到60后的胡可先是全国第一批开设慕课的老师。
2013年,慕课开始传入中国。胡可先敏锐地感觉到这会是一种未来普及的授课新方式,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但并不精通网络的他,要怎么学起呢?胡可先找来各种网络课程一个个地看。中文系教授陈洁说:“那时候我经常会去听一些网络教学的培训、讲课,总能看到胡老师跟青年教师们一起认真听课,给我很大的触动。”
准备了近一年时间后,以通识核心课程《唐诗经典研读》为基础的《唐诗经典》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精益求精的胡可先第一节课录了整整一天时间。以后他越讲越顺,不仅经常去互动区回答网友提问,还设计了研究生讨论的圆桌会环节,增加课程形式的丰富性。
“这门课是我的大爱,干货多,韵味足。”“尤其喜欢胡教授,讲述很吸引人。”“作为离开校园很多年已经50多岁的人,还有机会享受国内一流大学的专业课程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慕课平台上500多条留言写满了对这门课的喜爱之情。
《唐诗经典》MOOC课程和MOOC大学先修课程至今共开设16个学期,选课人数超过49万人,其中不乏一些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课程在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多所高校专家作为教育研究的案例。此外他还主持了《走进古典文学》《李白杜甫研究》两门慕课。
同事张广海副教授说:“胡老师特别注重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来教学,极大地拉近了与年轻学生的距离。”就在今年,胡可先精选了一批学生们的课程作业,每一篇都加以精到的点评,发到了中文系公号上,学生们反响热烈,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对待学生“用心用情用力”
胡可先的博士生导师是词学大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熊和先生。在胡可先的心目中,吴先生是一位道德和文章都堪称楷模的学者。“我认为他是专家型教师,而专家型教师也是我毕生追求的境界,也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胡可先认为,做一名好老师,要“用心、用情、用力”。用心才能打动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情才能激发学生,唤起他们的文学感悟;用力才能提高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境界。
今年大四的中文系学生潘石昀一直记得胡可先常常强调研究古代文学最好自己也要进行诗歌创作,就尝试把自己的作品发给胡老师。“没想到胡老师很耐心地回复了,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那之后我就常常给胡老师写邮件交流,胡老师在指导之余偶尔也会附上自己的作品当作赠答。”
在指导学生方面,胡可先从学生本科时期就开始物色苗子,指导的本科论文创新程度大,学术质量高,其中《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新出墓志与贺知章文学研究》《王士祯删订〈十种唐诗选〉版本研究》先后获评为浙江大学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论文。对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胡可先摸清学生的知识结构,寻找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优博论文出版项目”1项,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浙江大学优博论文提名奖2项,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他率领的“唐宋文学与词学”导学团队也在2018年获得了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
此外,每年暑期,胡可先总会带着研究生走出象牙塔,到各地进行学术考察,让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在新疆交河古城外,地表温度轻轻松松就能达到75℃左右,胡可先顶着烈日“烤”了一个多小时;在西安碑林的墓志库里,胡可先和学生一待就是半天,用一纸一笔记下最新的考古成果,“这样的考察令人印象深刻,学生明白了文学产生的背景,研究也就豁然开朗了。”
同为吴熊和先生弟子的中文系教授陶然用“气象纯正”四个字评价胡可先:“胡老师是一位纯正的学者、纯正的朋友,更是一位纯正的教师。他善于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取法乎上。有时我们在一起散步闲聊时,经常能听到他对学生的学术状况、特长的分析,如指诸掌,因此他所指导的学生往往能很迅速地进入学术门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