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烽火狼烟雾是马蹄奔腾触发的警报,匈奴以力量和速度入侵汉族边防,求生的渴望挑战家乡的和平、防御或进攻,汉武大王发出了强大的怒吼。

这是石头与铁的碰撞,注定没有最终的胜者,当匈奴人黯然踏上西迁的旅程。

在血泊中站立的汉王朝,开始重新探寻理性与和平。

匈奴,一个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名字,他唤起人们对于速度、力量和硬度的联想,说到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到天边滚雷般的马蹄声,利刃的寒光还有浓浓的血飞溅到天空中像烟花一般绽放。

所以当汉武帝说出他要出兵匈奴的决定时,很多人的身体都抖了一下,他们想皇帝一定是疯了,汉武帝太年轻了,只有23岁,那张年轻的脸,还没有经过失败的打磨。

公元前202年,刘邦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在他的身后是匍匐在脚下黑压压的群臣和看不到边的帝国疆域,从沛县起兵到登上帝位七年时间,唯一的敌人,匈奴,这是一个几乎和大汉帝国同时崛起,像噩梦一样纠缠着大汉的草原帝国。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似乎命中注定,这是历史留给古人的一道巨大的难题。

长城如同一道镶嵌着花边的篱笆,分开了农夫和牧人的土地,但他没能阻挡匈奴铁骑。

匈奴是比任何敌人都要凶悍可怕的对手,他们自称是狼的后代,身体里充满狼的基因。他们没有固定居所,马背就是他们的家,匈奴人的马走到那里,版图就扩大到那里。他们称首领为单于,单于的意思就是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

冒顿单于的父亲是头曼单于,因为头曼单于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准备传位给他,于是他把冒顿下放到一个偏远地区,让他自生自灭。

冒顿在这里有一只自己的军队,他发明了一种箭,叫做鸣笛,只要箭一发出,就会发出响声。为了训练自己的军队忠诚度,凡是自己鸣笛所射之处,士兵必须跟进射去。第一次把箭射向了自己心爱的马,有些士兵见是首领心爱的马,没有射,于是这些士兵被一一处死。再次,他把箭射向自己的妻子,有了上次的教训,士兵不约而同,把箭射了过去。于是,再一次与头曼单于狩猎时,他把箭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在场的随从也不约而同射了过去。

在冒顿的带领下,匈奴占领了南起引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于葱岭的广大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最后匈奴草原军团,跨过长城,把胜利旗帜插在了边疆重镇晋阳的城头。

刘邦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给匈奴人一点颜色看看。

在它看来当时秦始皇派蒙毅率30万秦军出击匈奴,秦军威震北疆,匈奴不得不向草原深处逃窜。现在自己亲率士兵,也一样可以打败匈奴。

就这样刘邦被合理的逻辑蛊惑着,扑向草原深处,可他忘了那只是推理。

终于在白登山,刘邦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历史上说最终在谋士陈平的计策下才得以脱险。陈平给冒顿单于的阏氏给以重金,并对她说,如果单于把汉王杀了,那么单于就会独霸中原,最终汉皇宫里的美女都会为单于所有,那时您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务必放过汉王。显然,这是靠不住的,我们可以这样猜想:

冒顿单于知道自己治理不了中原广大的地域,还不如放过刘邦,让他每年进贡财物、牛羊牲畜,这样岂不是完美。于是,在包围之处放开一个口子,最终刘邦逃走了。

平成在刘邦的记忆当中是个死结,自己落入草原军团的口袋中,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饥寒交迫中,刘邦已是危在旦夕。

刘邦的一生,曾经经历过无数次仓皇逃窜,在每一次赔光老本后,他都能收拾残兵卷土重来,唯独这一次。

比起当年鸿门宴的死里逃生,白登之围更加让他感到后怕。从此,只要一想到草原的地平线上浮起来黑压压的匈奴骑兵,刘邦就陡然没了底气。

草原上飞过的鸣笛,夹带着风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合声,成为匈奴给汉军奏响的挽歌。

每当长城上的汉军士兵被狂风吹得起伏不定的草尖后面,匈奴骑兵的影子露出来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脖子,没有人知道不久之后自己的脑袋是否会成为匈奴人马上绚丽的饰物。

从父辈们一遍一遍的讲述中,汉武帝准确地知道了平成之战的每个细节,战士们绝望的嚎叫

会在每一个北风呼叫的夜晚,抵达宫殿的深处,那是从匈奴高原吹过来的风,夹杂着冰雪的寒气和胡笳一般的幽咽。很多年中,汉武帝都没有踏实地睡过。

令汉武帝心惊胆战的白登山之围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中,汉帝国的旗帜还静静矗立在大同郊区的山上。

司马迁的文字是温和的,他没有描述这位西汉帝王落魄的细节,甚至没有直接说明这场战斗的结果。

平成之战后,刘邦再没有动过征服匈奴的心思,面对匈奴人的不断挑衅,他的回应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帝国的公主贡献给匈奴单于。

这是刘邦与冒顿单于的第一次和亲,也是世界上以女人换和平的最初蓝本。

往后的文帝、景帝都按先皇的既定方针,乖乖地把帝国的财物和女人进献给匈奴,悲词求和。

在吕后执政的岁月里,匈奴单于给她寄了一封信,大意是说:我没了妻子,你死了丈夫,两人都不快乐,不如咱们俩结为夫妻,共享快乐。

最后,吕后回信说:我已经年老色衰,不如派一位公主过去给单于。连吕后这样强势的女人,都不得不向匈奴低头,可见汉帝国对于匈奴是如此的惧怕。

长城犹如一道安全的篱笆,也像紧箍咒套在汉帝国的头上,但是对于这一切汉武帝并不甘心。

在专制时代,一位皇帝的性格,就是一个王朝的性格,汉武帝正在把他血肉与石头相混合的性格变成大汉王朝的性格。对于匈奴这块心病,只有战争能够治好它。

在一次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汉军逮捕了一位匈奴士兵,从他的嘴中,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的国王被匈奴俘获,最后匈奴单于用他的脑壳当做饮酒器,大月氏被迫迁往西域。

汉武帝在心中描绘了一个蓝图,准备和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为了实现联合大月氏的计划,张骞接受了这个使命。

宫殿里的汉武帝等待着张骞的归来,他没有想到,张骞一行人已全部成为匈奴的俘虏,广袤的大漠带不回张骞的只言片语,汉武帝遭遇了最初的挫折,联合大月子攻打匈奴的计划被迫搁浅。

2

梦醒时分,来自蒙古高原的寒风,时常席卷汉武帝的宫殿,让他即使在夜里也能意识到北方那个强悍民族的存在。匈奴人的巢穴,据说在长安城正北方的深处。

匈奴草原军团一次次从高原上俯冲下来,横扫汉帝国的城池和乡村,大汉帝国被他们的长鞭抽打得血肉淋漓,却没有人知道那只挥鞭的手隐藏在哪里,浩瀚的草原淹没了他们神秘的来路。长城给大汉王朝筑了一条安全的篱笆,也像紧箍咒套在他的头上。

此时在汉武帝的心中一直燃烧着以战争彻底伐灭匈奴,这个疯狂念头在他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汉武帝在历经几代人的韬光养晦下,早已丢去对匈奴婴儿般的惊恐,开始适应一个强者的身份,有了祖辈留下的殷实家底,汉武帝拥有了改革的本钱。汉武帝拥有与超级大国相匹配的豪迈与自信,匈奴是他心头的一块病,自己的帝王事业没有打败匈奴就不完整。

于是再一次朝堂之上汉武帝提出了这个严肃的问题,对于汉武帝公开流露出攻打匈奴的意图,朝堂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论战,代表人物分别是主战派大臣王恢和主和派御使大夫韩安国,两方同时发起挑战。

在舆论导向主战派时,汉武帝挺身而出,阐述与匈奴战斗的必要性。一时间主战派占上风。 于是第一回合主战派胜,接着第二回合展开了,主和派首先发难,汉武帝顿时愤怒,韩安国高举大旗:和亲主张。这是祖辈一直坚持的政策,也是主和派最有力支持,对于主和派的反对,汉武帝显然准备充分,他以汉朝边境屡遭侵犯,战死士兵尸骨累累,作为堂堂一国之君又岂能坐视天下苍生被匈奴残杀,汉武帝之言巧妙至极,主和派一时哑口无言,难以应对。

随后主和派又道出:汉军长途奔袭的致命弱点,而匈奴是以逸待劳,而且匈奴一直号称是马背上的国家,他们的骑兵无比凶悍,而汉朝军队骑兵相比之下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但是主战派王恢却胸有成竹,称汉军无须孤军远征,我们只需诱敌深入,把匈奴军团引到早已埋伏好的地方,我们以逸待劳,布置好阵型,这样匈奴军团便无法回击。原来王恢早已安排好一位商人叫聂壹,通过以行商贸易的名义,已经和匈奴单于达成共识,自己假意杀掉边疆守关之将,然后里应外合,攻取马邑。

汉武帝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这也直接终结了战与和的争论。

已经强大的汉帝国借用汉武帝的喉咙发出了反抗的呐喊,大战一触即发。

秦国建立的长城保留至今,当时远征的军队在当时一部分修建长城,一部分筑城养马,就这样有了一座边塞重镇马邑。

汉武帝终于开始了北伐匈奴的大幕,但他丝毫没有想到,汉军的计策竟被匈奴给识破了。

在看到马邑城头聂壹早先挂出的人头后,匈奴草原军团出动了,人头其实是汉军从牢狱中抓取一个犯人,割了他的头充作守关之将的头。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匈奴单于率领他的草原军团在茫茫旷野中快速前进,但是不同寻常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只见羊群,却不见慌乱逃窜的人群。就这样完美的计划,出现了一个微小的漏洞,对于这样的疏漏,匈奴单于心生疑虑,恰好此时匈奴军队抓获一个躲藏在边塞的汉朝小官吏,很不凑巧,该官吏知道这场战斗内幕,在匈奴人的逼问下,和盘托出。

于是匈奴军队调转方向,开始向草原深处逃去。 而此时的王恢就在不远处,对于近在咫尺的目标,却选择在原地盘旋,因为其他几路大军没有到达,王恢害怕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汉武帝此时正在汉帝国宫殿里等待着前方的战报。此时此刻他心中唯一念头就是打败匈奴,对此他胸有成竹,以为万无一失,但就是这样他做梦也想不到,如此完美的计划竟被一个胆小怕死的鼠辈,彻彻底底地毁掉了。

历史的命运竟然掌握在一个平庸之辈的手中,而不是怀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中。

马邑之谋落空了,早先埋伏在其他几路附近的汉军,他们还在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但是一切都随着计划的落空,成为泡影。 宫殿里汉武帝大失所望,很快他就由失望转为愤怒,对于自己精心筹划的出击,王恢竟擅自罢兵,最终导致一无所获。

被打入牢狱的王恢,最终以一袭白绫,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汉武帝认为王恢死有余辜,其他为王恢说情的大臣也因此因言获罪,对于战场上的闪失,汉武帝在这个问题上极为严苛,一旦失败便是重罪,没有给自己的臣子留任何的余地。

马邑之谋后,匈奴人的入侵杀戮不断发,以至于汉匈关系空前紧张,巨大无比的压力下,断送了暂时和平。汉武帝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铁与血的方式,与匈奴决一死战。

3

马邑之谋后汉武帝明白偶然是环环相扣的,即使精心布下埋伏,引诱匈奴军队上钩,看似胜券在握,岂料节外生枝,旷野成群的牛羊觅食,却不见牧羊人的踪影,这令匈奴单于心生余虑,在抓获的俘虏吐露了战争内幕后,匈奴草原军团得以侥幸逃脱,这令计划彻底失灵,诱敌深入的计策显然不行,摆在汉武帝面前的道路只有主动出击,深入匈奴腹地,寻找战机。

就在匈奴人饮酒高歌时, 遥远的汉王朝宫殿里,正在召开一场决定命运军事会议, 到了会议关键时刻,怎样对付匈奴时,大臣们陷入了沉默,大家依稀清楚记得当年马邑之谋的兵败, 激烈辩论后,大家的心思都小心翼翼 。

就在一片死寂之时,一位年轻的将军进入宫殿,在宫殿里回荡着他的慷慨激词,他提出远征匈奴主动出击,才能解决问题。汉武帝顿时目光一亮,果然自己没有看错人。汉武帝与卫青相识的机会,在于一次劫法场后,因为某些原因,卫青触犯了一位大臣,最后落得被斩,就在此时卫青的朋友直接劫了法场。事情后面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汉武帝不但放了卫青,而且命他作为自己的车前护卫,就这样两颗火热的心碰撞到了一起。

早年的卫青,父亲早逝,随后跟着母亲寄居在继父家,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使卫青的内心有一种长时间的压抑,正是这种压抑,让他养成了谨慎的性格,同时特别渴望成功。同样的境遇,有人会选择自暴自弃,有人会选择奋勇上前,而卫青显然是后者。这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在卫青的慷慨陈词前,汉武帝的目光一寸也没有离开卫青,就在汉武帝眉头紧皱时,突然出现的卫青被他上下打量着,面对卫青无懈可击的军事筹划,汉武帝顿时余虑全无。

终于汉武帝开始主动出击,马邑之谋后,他一手筹划,发出指令,分派四路大军出击匈奴。一路由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骁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李广出雁门,四路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出击,跨出长城,进入草原腹地,主动进攻。

运用骑兵机动能力强,从而获取战略上的主动权,正是如此的战略在根本上就有别于传统战略。这种御敌于国门之外,主动出击,深入腹地的战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最终歼灭敌人。

对于此次出击,汉武帝力排众议,出塞作战压上了自己的政治威信,如果失败将产生巨大影响,在汉王朝的宫殿里,汉武帝度日如年,焦急等待着来自边关的消息。当听着除卫青外各路大军小心翼翼挺进,最终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兵,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这令汉武帝大失所望,非常愤怒。

最后的希望留给了卫青,汉武帝在焦急等待着。

在一望无际的大漠深处,汉帝国军团向匈奴龙城围拢过,卫青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踏上征途,前方诱惑着他,一举攻破龙城,重挫匈奴气焰。对于此次决策风险,一旦孤军深入,就有可能遭遇围歼,从而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卫青不是没有考虑,但是他非常清楚,这是一次打击匈奴的绝佳机会,最后卫青的手指,在地图上指出的目标,使士兵们陷入沉默、迟疑中包含着冒险的怀疑。但是在卫青缜密的分析下,所有的疑虑烟消云散,士兵们对于眼前这位主帅的信任油然而生,他们渴望着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伴随着战马的嘶鸣声,主帅卫青直接奔向龙城,士兵们紧随其后,和匈奴草原军团入侵方向相逆,汉帝国军团奔向大漠最深处。

沉寂的荒漠,终于迎来了惊天动地的事件,欢乐的匈奴人永远无法知道,当他们第一眼看到草原远方露出的汉军时,自己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终于轮到匈奴人开始尖叫。

在风暴的间隙,一团团的乌云压了过来,狂风随即到来,这是大汉军团他们带来的,风旋转着,草也在疯狂的舞蹈,令人胆寒的沙沙声,这是死亡的讯息。

就在空荡荡的大殿上,大臣们沉寂许久时。

卫青率领汉帝国军团像一枚飞箭一般,直捣龙城,一举斩杀匈奴人700余人,大胜而归。在得知卫青获胜的消息后,远在长城以南的汉帝国宫殿里讨论的形势逆转,由最初的喋喋不休、抱怨 ,转而聚集在了一起,转变态度开始赞叹汉武帝英明。卫青给到汉武帝惊喜直接让即将满盘皆输主动出击成为泡影。汉武帝的颜面得以保存,主动出击匈奴的决策得以继续的可能,也浇灭了汉武帝的怒火。

汉武帝拥有着不可救药的完美主义倾向,胜利的消息就像烈性白酒,沸腾了整个国家。在直捣龙城流尽了鲜血的将士们后,匈奴草原军团鸣笛的声音,越过长城,进入浩瀚的中原大地,烽烟再次燃起。

4

面对匈奴骑兵的斩杀,深深被刺痛的汉武帝,关键时刻面临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战争一触即发,在奋力经过一番周折后,汉武帝压抑着心中的怒火,向匈奴军队发出质问。

终于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匈奴,并且依据收复河套地区。这样不但解决了家门口的危险,同时把对匈奴的作战前线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卫青的才能,汉武帝给予充分的信任,不久就把他提拔成大将军大司马。

对于已经拥有的权势,卫青始终保持低调,从不结党营私。汉武帝要用他时,他就是全军统帅。汉武帝不用他时,他就是孤独一人。

为了平衡权利,汉武帝重用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在漠南之战中,18岁霍去病800骑兵冲击匈奴,斩敌2000多人。这位年轻的将领在第一次出征时,就以亮眼的成绩,向世人昭示着汉朝最耀眼的战将已经诞生。

如果说春秋时期是个充满思想性的时代,唐朝是个狂放的时代,宋朝是个诗情画意的时代,那么汉朝就是个勇猛和壮烈的时代。

往后岁月里,霍去病带领他的骑兵,收复了河西之地。他的战术,总结出来就是锥子战、闪电战。锥子战就是绕过敌人正面,直接插到敌人的要害。闪电战就是运用骑兵优势,发动突然袭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接连的打击下,匈奴人终于扛不住了,在一位汉朝降将赵信的建议下,匈奴人迁徙至大漠以北的深处。这样汉朝进攻匈奴,就必须越过茫茫的戈壁沙漠,无论是军队前行,还是粮草辎重,都将难以到达漠北。而且,漠北的苦寒气候,也是汉朝军队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汉武帝的性格中孕育着冒险的基因,这种基因时常体现在他的每一个决策中。就在匈奴人觉得汉帝国不会进攻漠北时,汉武帝发出指令,进攻漠北。

此次战争,年事已高的李广再三恳求汉武帝让自己出征做先锋主帅,最后汉武帝同意了李广的请求,但是在出征时,告诫卫青,李广作为战将可以,但是作为主帅,不行。

最后,在漠北之战的中途,卫青命前将军李广,改从东路迂回包抄匈奴单于。东路是一条路途曲折的进攻路线,最后李广在行进中迷路了,没有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和卫青完成包抄匈奴的策略。

面对比自己资历浅的同僚都已经封侯,而自己却一直未能封侯,就连最后一次机会也错失了,再加上卫青的责骂。

绝望的李广把愤怒郁结在心底,苍茫的大漠是他临死前的最后一眼,李广孤独绝望的背影,在如血的朝阳中渐渐消失。

本次漠北之战,是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顶峰,是一次战略大决战,汉武帝目的就是要一举歼灭匈奴。

霍去病在此次漠北之战中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漠北之战结束后,匈奴单于逃跑,从此漠南再无匈奴兵,汉匈之间的实力对比,已发生彻底改变。

汉武帝前十五年,主要的几次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把形势扭转汉帝国已经对匈奴形成绝对优势。

大汉帝国军队终于像潮水一样暂时褪去,不安分的狼烟 也渐渐从长城上消失。

后期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最终南匈奴投靠东汉,后面东汉征伐北匈奴,使北匈奴彻底覆灭,从此匈奴开始往西迁徙,汉匈之战就此结束。

汉朝是一个刻在石头里的时代,它拥有无比坚硬的意志力,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它给后人留下一句响亮的话---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5

被汉帝国马蹄踩踏过的草原,牧草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如同波涛一样在风中起伏的草原,遮蔽了历史所有的痕迹。

草原上不间断的溪流还在潺潺流动,但是所有的战争记忆早已灰飞烟灭,汉匈之战也已抵达了它的尽头,任何事情都是有尽头的,伟大的事业也一样概莫能外,所有的辉煌都不可能长久,短暂过后一切恢复平静。

耀眼的光芒凝聚在了短暂的时刻。

汉帝国如今拥有巨大的版图,是彰显汉武帝功绩的纪念碑,草原深处埋藏着的皑皑白骨,埋藏着无数汉帝国士兵,他们是这场伟大事业的奠基人。俯瞰着远处流淌着的黄河水,一片沙滩上散落着曾经战争遗留的痕迹,向世人昭示着不朽的功绩。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如梦人。

这充分显示了汉匈之战,汉帝国将士的真实境遇。

汉帝国在对匈奴的战争,逐渐从凯歌中走向衰落,对于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没有见好就收,以至于常年的征战,使得民不聊生,农民不能耕种,土地荒废。汉武帝早年祖辈留下的殷实家底,早已消耗殆尽。

对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大臣们时常用委婉的方式和不能明言的态度提醒汉武帝,执拗的汉武帝仍然继续着对匈奴的征战。

在与匈奴进行了三次主要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后,汉武帝后期又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

历史总是迎着强有力的人物走去,当灾难如同风暴般将汉武帝裹挟进来,他果断地将机会牢牢地攥在手里,他不接受逆来顺受的命运,历史的走向硬是在他的手里改了道。

汉匈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整个汉帝国体力透支,渐渐不堪重负。汉武帝个人悲剧也埋藏在他辉煌的事业中。

任何一个伟大人物都免不了被岁月摧残,汉武帝也是,晚年的他早已不复当年的雄风,正在一天天地变老,面对自身的疾病缠身,他逐渐开始敏感多疑,变得凶悍无情,就算是无上的权利也无法掩盖自己的衰老。

汉武帝晚年逐渐开始迷信巫蛊之术,而此时他身边宠信的宦臣江充利用这一点,说太子刘据经常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在江充的言语和一系列所谓物证之下,汉武帝失去了判断力,相信了江充。

失去信任的父子,再也没有最后的沟通机会,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太子刘据最终无路可逃,选择了自缢身亡。

汉武帝的头脑中拥有一个理想世界,它容不得任何污垢,这是权力者的洁癖,最终使得他拥有难以置信的残暴。

后面,在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后,汉武帝知道自己被骗了,于是处死了江充,并且在太子自缢身亡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以此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以及自己的忏悔。

在晚年,汉武帝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颁布罪己诏,向全国人民表明自己的过错。

汉武帝终于读懂了这场战争的真正含义,他是胜者也是输家。在缔造辉煌的伟业同时,也输掉了无数个家庭,连他自己的家族也未能幸免。终于在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败。他的世界蜷缩成一个丘陵,在以后的岁月里雨水把这个丘陵冲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在丘陵的上面长满了青草,它们在瑟瑟的风中讲述着一个帝王的光荣与梦想。

1.《【2.8汉朝之战】汉朝与匈奴之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8汉朝之战】汉朝与匈奴之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