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点1中国古代农业形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
时期
1、原始社会:农业的起源。
(1)水稻和小米的早期栽培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是石头、木头、骨头
(4)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化。
(2)耕作方法是石器锄头耕作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是千情侣,即大规模的单纯合作
3、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业的初步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右倾、铁农器具、右倾。
(2)生产技术:注意政经三作,使用二郎法,建设陶氏盐业及郑国路。
(3)土地制度:伊诺达制度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4)经济方式:男性耕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正在逐渐形成。
4、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的发展
(1)耕作方法:牛耕的推广
(2)生产工具:耦合犁、手推车、辎重犁等出现。
(3)耕作技术:大田法、耙技术的出现
(4)水利灌溉:汉代运河建设等颠覆、统车等工具登场。
5、明清时期
(1)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和广泛种植,使民众的意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
(2)土地合并严重,租赁关系日益普遍
饲料实证: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大麻机织工作,男人平时开,女人或不如他”,但乡下女人说:“种地、采债、橘子滑轮工作,和男人一起工作。”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
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2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主线
时期
1、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烧钢技术,北方炼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3、明清——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史料实证
1.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中“趋之如鹜”的是指什么人?
答案 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2.《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了古代哪种手工业生产形态?
答案 家庭手工业。
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
官营手工业
经营方式:政府直接经营
产品用途:政府、皇帝专用
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
特点: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
民营手工业
经营方式:民间私人经营
产品用途:用于民间消费
流通方式:在市场流通
特点: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家庭手工业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产品用途: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方式: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利为目的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技术先进: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
(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4)民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秦汉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知识主线
时期
1、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3、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4、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史料实证
1.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商业政策?
答案 重农抑商。
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从唐代长安城到南宋都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坊市制度的瓦解。
3.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我国古代商业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案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坊市制度从建立、发展到瓦解的过程,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起自商朝,之后历代不断发展。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成,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从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实行闭关、海禁等政策,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3.古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
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上看
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考点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主线
时期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2、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3、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4、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
二、“海”和“闭关锁”政策
1、明朝:“海禁”政策
(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进步
(2)实质:雇佣关系出现(手工工场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发展缓慢、水平低下
(4)地位:不占主导地位,但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清朝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
史料实证
1.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桓谭上书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推行重农抑商。
2.清康煕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清朝时期推行什么经济政策?
答案 “海禁”政策。
3.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答案 资本主义萌芽。
归纳总结: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中国一直在传统社会徘徊。
1.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容上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前者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②目的不同:前者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后者防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体制,巩固封建经济。
2.影响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
(1)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①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②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
(2)原因: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
②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
⑤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1.《【.商朝经济方式】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商朝经济方式】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