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视觉传达。今天为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这组[40张]是著名摄影师海达莫里森女士从1933年到1946年拍摄的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工艺美术和科学技术博物馆藏品。

借助这一组老照片,我们可通过摄影家的独特视角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珍贵影像。

整套照片都是黑白照片,残缺破损。小编用了1整天时间逐一修复、着色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编辑不易,建议收藏,欢迎评论指正。

上一期:令人震撼的65年前西藏高清彩照,稀世之作让人着迷!「80张组图」


下图:卖玩具的老人拿着一个铜锣招徕顾客,一名儿童爱不释手地捧着玩具。

早年间,各种不同的营生大都有不同的乐器来招揽顾客,买主通过听声音便知是卖什么的来了。

下图:车上的东西着实不少,仔细看,都是纯手工制作。

不少人听过《卖货郎》这首歌吧?这个货车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下图:街头剃头师傅用“唤头”吸引顾客。

俗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可清晰地看到,挑子的一头是火炉,上面架着盆;另一头是凳子,下面兼工具箱。他手上拿的叫“唤头”,通过敲击发出“嗡嗡”声。

下图:卖糖果小贩摇拨浪鼓招徕客户。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是一种打击乐器,后来货郎常常摇动着拨浪鼓招徕顾客。

卖药糖喽,谁还卖我的药糖喽,橘子还有香蕉山药仁丹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要来了,吃了嘛地味儿,喝了嘛地味儿,橘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打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

下图:三轮车夫

那个年代,三轮自行车绝对是拉风的存在。车子擦得锃光瓦亮,座椅上带着遮阳棚,时尚!

下图:维修柳筐的篾miè 匠

现如今,篾匠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因长期与竹坯子打交道,篾匠的手往往是斑驳的。

下图:吹糖人

集市、庙会少不了吹糖人的身影。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晶莹剔透的糖人,总是会唤起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举个糖人,可以是招摇过市的存在。

下图:画糖人,师傅将糖加热成糖稀

相比吹糖人来讲,画糖人要简单一些。手艺人用小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手上功夫是造型的关键。现在的“3D”打印是不是源于此?

下图:街头摆摊代写书信

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识字那20%中,很多人仅限于会写、会认几百个字,很多人不识字的缘故,街头代写书信的行业还很有市场。除了书信,还写电报,不过价格要贵不少。

下图:清真小吃摊

清真饮食风俗源于伊斯兰教,在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等10个少数民族有清真饮食习惯,清真食品不含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等禁忌物。

下图:卖茶汤(轻声)的小吃摊

茶汤,用精选小米或秫米磨粉炒制而成。吃时温水调粉,开水冲沏,适量加入姜丝,豆腐丝,花生米,海带丝等佐料。看到右边的大铜壶了吗?前些年,有部电视剧《龙嘴大铜壶》。现如今,北方一些城市的民俗街还会有卖茶汤的

下图:小道士打梆子以吸引人群

梆子,是以前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后来用于各类民族乐队。

下图:糖果小贩敲铜锣招徕顾客

下图:卖水果的小贩

斜躺在地上等着买主,看来是不愁销路。

下图:卖旱萝卜的小贩

我们常见的萝卜有胡萝卜、白萝卜、青萝卜、水萝卜、旱萝卜等

下图:挑水果的小贩

挑担技术是很牛的,苹果不落地

下图:卖纸扇和风铃的小贩

早年间,人们认为风铃具有避邪、化煞、降魔、护宅、赐福的作用,尤其适合挂在大门入口处。

在过去,扇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文人墨客人人必备

下图:卖大蒜的小贩,他在拉胡琴吸引顾客

这个比较稀奇,第一次看到,这应该是板胡

下图:卖金鱼的小贩

不同的鱼被隔开,挺有创意。

下图:打竹板的人

数来宝,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最初是沿街说唱,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来进入小型演出场所,部分艺人演唱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

下图:竹板,传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数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

下图:摇“云罗”的小贩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招揽顾客的路子,“云罗”是专卖裁缝用品及针头线脑用的

下图:小贩在量尺寸

下图:推着货车的小贩拿着一个云罗

下图:耍猴的艺人

小时候还能看见耍猴的,现在基本已经绝迹了。

下图:磨刀的匠人

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磨刀匠吹喇叭招徕顾客

下图:算命的盲人

算命以盲人居多,人们认为,瞎子眼睛看不到,心则灵验。

其实,算命源自周易,学术上叫易学。算命萌芽于先秦,发展于隋唐,泛滥于明清;汉代张良、三国诸葛亮、明代刘伯温,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在手相、面相、八字、八卦中辨认着人类的命运。即便是当代,也有不少相关书籍出版。

下图:盲人算命先生拿着的叫“滇子”

下图:修补陶瓷用的工具箱

下图:修补陶瓷的匠人

那时,人们平时过日子很注意节俭,使用的缸、盆、碗,碟,要是打破了,只要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花俩钱儿找工匠锔好接着用。

北方人管他们叫:锯碗儿的。干活儿时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锯子”,再说价钱。“没碴儿找碴儿”就是这么来了。

下图:修补陶瓷的匠人和他的整套工具箱

主要工具是一个米粒儿大小的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别看它小,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刚钻”值钱,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于是就有了那么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下图:卖木炭的小贩摇着小鼓招揽顾客,筐子里是木炭

下图:拉着满车的炭

下图:卖假花的老人

下图:卖毛皮耳套的小贩

皮毛制品大都是关外人卖

下图:卖盖帘的小贩

盖帘用高粱杆制作,包饺子时经常用到。北方叫盖帘,南方不知叫什么

下图:卖糖葫芦

北京叫糖葫芦,天津叫糖墩儿。起源于南宋,盛行于民国时期。沿街叫卖的挑着担子或挎着木提盒、竹篮走街串巷吆喝卖:“唉,冰糖葫芦哟,新蘸的。”现在,好多传统相声里都有学吆喝的。

我是@視觉传达,感谢朋友们“关注”,我会持续和大家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欢迎在评论区“评论、留言”,喜欢的朋友建议“收藏”。

1.《3d民国图专题之令人赞叹的80年前民国高清彩照,真实的三百六十行,高清组图40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d民国图专题之令人赞叹的80年前民国高清彩照,真实的三百六十行,高清组图40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