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某站看了温铁军的视频,好像是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很热闹,很多历史爱好者推广,其中我看到的评论很有趣。

但有意思的,还有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当代的年轻人真的对我国古代历史这么感兴趣了么?

从他们的言论中,中华古籍随手黏来,什么《左传》啊、《东周列国志》之类的,几乎一上来就给人抛资料,我所疑问的就是在这里,他们真的看过这些书吗?还是说从其他人手里拿来卖弄?

如果是后者,我真的劝告那些人,能不能加个引号,说明你自己是引用别人的结论,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表明你没有看过这些书,你不过是搬运别人的观点,显得你谦虚;

第二,若不说明,你这是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第三,如果你盗取别人的资料是错误的,你是不是有连带责任,因为你误导了别人;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盗取别人的资料时,自己的记忆并不好,所以出现了一些错误。其中就有了以下这条截图

B站截图

在上图中,有个网友提到了孟姜女的历史渊源,至于是否如他所说的那样呢,下面由我逐一来说明。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我的作文来源,来自顾颉刚的著作,也就是下面这张图

至于他里面说的是否正确,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

好了,正文开始。

一、孟姜女的原型及其出处

上面都是有关孟姜女的研究,于是我打开第一篇。

关于孟姜女故事的出处,是在《左传·襄二十三年》,请看图

上图中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能晓得个大概的意思吧,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明白,我继续贴图,为的是孟姜女这个人哭长城做铺垫,为什么这样说,请看图

上图里面顾颉刚提到杞梁之妻(即孟姜女原型)没有哀伤。不,准确说,在《左传》里头是没有哀伤的。相反,她倒是一个谨守礼法的女子。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49年,那个时候是什么年代,我们查下历史,发现是春秋时期,也是属于东周的时期,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稍微知道的人,都会明白东周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春秋,一是战国。

相比较于《左传》是不是有了明显的差别,然后到了孟子时期,他又说了

哈哈

正是在战国时期,齐人崇尚哭腔,所以把杞梁之妻也弄哭了,但是,在战国之后,汉代也继承了这种传统,顾颉刚接着在里面列举了几个例子,咱不必都列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

之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因为有了前人的继承,汉代人刘向更是发挥了想象力,他在《说苑》里是这样说的:

可是,嫌这样还是不够劲儿,接着,刘向他在《烈女传》发挥到了极致的想象力。

以至于顾颉刚在引用这个资料时,也说了刘向的不妥之处,说他“颇为不伦”,原因就在于礼法的问题上,请看图

由此观之,顾颉刚说的也很有道理。接下来顾颉刚说出自己的看法:

再接着看图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杞梁之妻在各位文人的加料上,又是哭又是崩城,那么她哭崩的城在哪里?就到了第二个问题

二、孟姜女哭的崩城在哪里?

接着顾颉刚给出的材料如下

而里面的问题又出来了,顾颉刚运用他的历史学识,觉得“最奇怪”。理由如下

但后人总能说事,譬如郦道元说:

现在,最重要又紧张的问题来了。也就是到了秦始皇的问题了。

三、孟姜女怎么哭的长城变成了秦始皇?

这不就是窜改历史嘛。就连顾颉刚也觉得“惊人”。不得不惊叹“长城与他们夫妇就结成了不解之缘了”。

对于这种荒谬之论,顾颉刚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原因至少有二:

为什么他会这么说,接下来他说出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唐代的原因了,唐代创业初期,连年战争。

但是,这里又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城。在春秋时期,到底有没有长城?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了,我为什么有了这个疑问,是因为顾颉刚在里面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有两个要点,第一杞梁之妻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第二,那时候还没有长城。

对于没有长城,于我以前学过的初中历史是有所偏差,因为那时候,修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骚扰。

我们都知道西周最后一个王,就是因为烽火戏诸侯才亡国的,那时候太子的丈人就是联合游牧部落灭了西周。

当然了,我举的这个例子,无非是证明,在西周就有了游牧部落,那么在春秋时期,游牧部落显然更多更强了。我可以确定的是,在那时候匈奴应该是有的,而且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也是一项重大的决策。

可是,这对于我所讲的,春秋时期,至少在杞梁之妻的时候长城有没有,还是得不到有力的证明,那么,就只好上网查资料了。

但为了更严谨一点,我又在别的地方查了以一下。

发现在西周就已经有了,东周更不必说,其中齐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而杞梁之妻恰好是齐国人,所以就推翻了顾颉刚的判断吗?

可是,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要灰心,因为还有别的佐证,在上面的截图里,赵肃候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在漳水附近修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顾颉刚的”各国没有长城“是错误的。但是,这能不能反证他其他的判断就有误呢?

这点,我们如果不信,可以根据他引出的材料去查找原始资料,一一对比,便可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顾颉刚也有失误,那么网上的资料也就可靠吗?

所以,我们也要按以上操作。

但是,我们有一点是注意,我们可以不迷信权威,但权威的看法也不会个个都是错误的。那样的话,他也不会是权威了。

现在我们回来看正文,在唐代的时候,因为有诗僧和文人些事,所以,杞梁之妻哭倒秦长城已经成为了民间历史的定论了。

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流传的演变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孟姜女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还是不能得知,如果按照某站网友的说法,孟姜女的名字首次出现在秦朝燕人,俨然与顾颉刚的结论不符合,当然,不是说顾颉刚说得首次出现就一定是对,我们还有看证据嘛,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请看图。

四、孟姜出现了

接下来,顾颉刚说出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她叫孟姜,那么这个名字有怎么的考究呢?在某站的网友里,胡乱普及我国文化,我看了就笑,但因为没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所以,也就是看看,譬如有网友说孙权和曹操的名字,说孙权是老大,曹操是庶出。理由是孙伯符,曹孟德。我们还是来看顾颉刚的解释,

原来在我国古代的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所以按照那网友说孙权是老大,我顿时就笑了,他不是有个老大叫孙策吗?后来我知道,他可能把孙策说成了孙权。不然这个玩笑可就开大了。

闲话不多说,我们来看我贴的第一图

为什么网友会这样说,在后面我会给出原因。但他说的这个孟仲姿,是在唐朝中期之前的事了。后文会提到。

但孟姜这个说法,如果按照顾颉刚的解说,原本的意思就是姑娘。看过诗经的人都会略懂,难怪有人说,《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啊,确实能找到很多历史渊源。

为了证明他自己,顾颉刚引用了《诗经》里面的两首诗。

但是呢,这里面还有不同的意见,请看姚际恒的说法:

看到没有?

所以,到了这里,孟姜这个名字就有了两种解说,一是表示姑娘,一是人名(或美女的代称)。

结论: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孟姜女(杞梁之妻)哭倒长城的故事演变。

这些传说真厉害,反复窜改,哈哈!

至于后面,我就不贴了,有兴趣的还是看顾颉刚的著作吧。

作文到最后,我只想说,很多人引用别人的资料不给出处,不免给人误会,以为是自己得出的结论,真够可鄙的!

我在前人的基础上,稍微梳理孟姜女的历史传说时,脑袋里会有这样的一个看法:

历史人物的演变,真实的故事往往因为流传时,为了贴合当时年代的想法(口味),随意窜改。有些是听了某些野史而不加分辨,就记录下来。还有些为了起到借古讽今的效果,达成某种效果,如唐代的杞梁之妻的彻底改头换脸。

因此,做这样的历史研究,梳理历史原本的故事的学者,就更令人敬佩了。

在此,我非常感谢顾颉刚,没有他这本著作,我也不会知道孟姜女的历史渊源那样的全面!

以上,资料的引用,来自于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整理于9/6

1.《【是周朝最后一个王】专题孟姜女的故事的演变历史过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是周朝最后一个王】专题孟姜女的故事的演变历史过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