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名叫“名字”、“非常名字”。" "
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道德经》帛书,揭开了汉朝版《道德经》真面目,原来我们所看到的道德经几乎都是错的。
01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出土了诸多震惊世界的文物,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秦末乱世中,吴王夫差后代吴芮在江西鄱阳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后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汉朝建立后被封为“长沙王”,是汉初八大异姓诸侯之一。利苍是湖北荆州人,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被分封为轪侯,并任命他担任长沙国丞相。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二号墓主人便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子辛追,即那具千年不朽的女尸,三号墓墓主是利苍之子。
根据学者傅举有判断,利苍之子利豨死于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死时年仅30岁左右。
马王堆汉墓帛书就出于三号墓,包括《周易》及其卷后古佚书三种、与《战国策》内容有关的书籍一种、关于阴阳五行的佚书两种、《老子》甲本及其卷后佚书四种等,价值不可估量,为如今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从老子到利豨,间隔了300余年,因此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道德经》,可视为最为接近原版的版本之一,对于研究老子版《道德经》意义重大。
02
通过对比汉朝版与现存版,《道德经》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原本名称不是《道德经》
马王堆《老子》帛书有甲乙两本,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的文章末尾有“道”的篇名。“德”是根据“道”而补充,“经”是后世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的篇名是后人所为,老子著书之初并无《道德经》的书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老子著书上下篇”,应该是可信的,如果已有《道德经》之说,司马迁不会不提。
二,章节划分与今版不同
乙本中没有分章,但甲本中有划分章节的圆点符号。甲本与今版相比,有的是相符,有的不相符。章节划分不对,背后的含义有时就大相径庭。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友抱怨中国古人没有发明标点符号,不利于文化推广,其实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至少已有分章分段符号,与甲本差不多的是,睡虎地秦简中也有“表示分条分段的圆点与横线”。宋明时期,随着市井文化与印刷业的兴起,标点符号的使用已经蔚然大观,只是缺乏统一标准而已。
三,上下篇顺序彻底颠倒
帛书《老子》上篇为“德”,下篇为“道”,传世版与之彻底相反。
原版《道德经》第一句话,并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德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四,原版已遭大规模篡改
原版《道德经》的大约300多句话,被改动的大约有700处,造成不少句子牵强附会、难以理解或根本错误。古今对比可知,有的是晦涩难懂之内容,被简单化处理;有的是激进之内容,被修改的更符合统治要求;有的是不太符合儒家内容被修改,以更好的迎合儒家思想。
03
关于篡改的内容,笔者举几个两个版本道德经对比的例子。
一,避讳而改掉某些文字
首先,传世版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书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两相对比,传世版去掉了“也”字,于是就从“道,可道也”变成“道可道”等,这一改变说将之更为精炼,或无不可。但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传世版将“恒”字全部改为了“常”字,“恒”与“常”看似有一直永久之意,不过“恒”只指永恒无断绝,而“常”字却允许有间断,比如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中间允许有暂停。可见,“恒”比“常”字更能表达老子的思想。
其次,传世版《老子·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犹如是在玩文字游戏,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以至唐朝白居易作打油诗调侃老子,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既然知者不言,老子为何还要留下道德经呢?老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马王堆老子帛书出土之后,一切真相大白,原来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弗”有“不”的意思,但本意是矫正,缠束一物使之矫正不弯之意。因此,“弗言”本意不是不说,而是不轻易说出口,由于老子认为“道”道不尽,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言者弗知”大约是指张口就说的人必然没有把握道之本质。
其实,将“弗”改为“不”,也是避皇帝名讳,即为了避开汉昭帝刘弗陵名讳。除了“恒”改“常”、“弗”改“不”之外,还有为了避开刘邦、刘启等名讳,将“邦”改为“国”、“启”改为“开”等,仅因避讳帝名就改动100多处,对老子道德经本意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当然,通过避讳这一历史,可知马王堆帛书应该写于在汉朝之前(帛书版中有“以正之邦”),而传世版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
二,为精简语句而删除文字
传世版《道德经》一共5162字,而帛书版道德经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两相对比就知道传世版删除了很多文字,主要是“之乎者也”,比如:
传世版中是:“有無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帛书版中是:“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删除“之”与“也”,看似影响不大,只改变了语气与节奏,但实际还改变了老子整个思想体系,“有无相生”是强调统一性,而“有无之相生也”是强调对立中有永恒的统一性。个中差别,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三,直接篡改了一些文字
比避讳、精炼理由删除文字影响更大的是,当时文人可能出于某种目的,直接篡改了一些文字,导致老子思想被歪曲。
1,传世版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书版乙本是“水善利万物而有争”,甲本是“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不少学者考证指出,“静”与“争”的假借字,原版应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2,“执今之道”被改为“执古之道”,法古还是法今,是儒家与法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儒家强调法古(效仿周礼、上古三代之治等),法家强调法今、与时俱进,道德经中的这一改变,极有可能是儒家篡改的,以此证明治国应该“法古”。
3,“五色使人目明”被改为“五色使人目盲”,“玄之有玄”改为“玄之又玄”,“以顺众父”改为“以阅众甫”,“大器免成”改为“大器晚成”......类似篡改之处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通过古今版本对比,不难看到原版《道德经》几乎被改的面目全非,老子思想惨遭严重篡改,传世版《道德经》已与老子本意相去甚远。
或许,由于篡改之后的《道德经》,好多语句已经不再通顺,思想不再连贯,有些面目全非了,以至后人一直难以读懂。但老子又是一位高人,连孔子都佩服不已,所以后人没有质疑传世《道德经》的错误,反而认为这是老子境界超凡,于是将老子其人神秘化,将《道德经》看成一本玄之又玄的奇书。
既然帛书版道德经已经出土,证明传世版谬误众多,为何如今还不“拨乱反正”,推行汉初版的《道德经》呢?原因有二:
1,传世版已经流传数千年,已经深入人心,也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且相比帛书版的确更为简洁,更有利于传播,如今骤然改变不太妥当。
2,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竹简,其中也有《道德经》内容,比帛书版还要早。与帛书版、传世版对比,楚简版的很多段落、句子、用字也不一样,有错乱、有不同、有增减,但总共才有1500余字,很不完整,且与帛书内容和思想差异很大。
正因如此,明知传世《道德经》存在诸多谬误,甚至已经不再是老子思想,也只能暂时任之流传。或许,等到某一天真正确定老子原版,才会修改现行版本吧。
参考资料:传世《道德经》与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
1.《【10年前汉朝玄幻架空历史书单】汉初版《道德经》出土,与今版比较:几乎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年前汉朝玄幻架空历史书单】汉初版《道德经》出土,与今版比较:几乎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