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成语叫“朝秦暮楚”,原来是指春秋战国秦国和楚国边境上的小国(如龙国等)在秦国和楚国两家的战略压力下左右横冲直撞的情况。
早上站在秦国一边,晚上又被迫站在楚国一边。不过这种状况,基本是春秋后期,秦国强大起来以后的事情。在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上,秦国崛起其实是很晚的。毕竟秦国位于比较靠西的位置上,在商鞅变法之前,大部分时间,国力相对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秦国的东边,有一个实力超级强大的晋国。历史上只要晋国不分裂,那么秦国的东进计划基本上永远是梦想。正是后来的三家分晋,才让秦国的东进之梦成为现实。而春秋历史上有上百年的时间。其实大多是晋国这个姬姓的北方大国,和南方的楚国在争夺中原的霸权。造成夹在两者中间的部分小国,出现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成为墙头草的情况。因此历史上的朝秦暮楚,更多的时间其实是朝晋暮楚。晋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最早的封地在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也就是曲沃一带。不过晋国扩张很快,不久就成为横跨山西和河北南部两省的北方第一大国。而周王室当年分封之时,把土地和位置最好的西安和洛阳2块地方留给了直系子孙。而把同姓的子弟,封了接近七十个诸侯国,在洛阳的周边,希望未来可以用来拱卫王室。但是没想到南方却有一个楚国崛起。楚国一开始不过是一个子爵的异姓小诸侯国。但是发展极快,很快就吞并了今天湖北湖南大部分土地,成为南方第一大国,而且积极地向北方发展。这样介于今天河南中南部的大量小国,就成了楚国往北方发展的障碍。楚国还狂妄的称王。
按照周朝的制度,只有周王可以称王,其他的诸侯最高爵位才是公爵。但是楚王自认为不在中原的秩序之内。周王室虽然也因为这个问题公开讨伐过楚国。但是成效不大。因此对楚国的称王最终也只能听之任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到了春秋中后期,周王室的权威和实力日益衰落。因此逐步成了强大的晋国和楚国来反复争夺位于中原中南部的小诸侯国的控制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晋楚争霸成为当时的主流。处在中间的郑、宋、陈、蔡等国,他们的所属,成为霸业在谁手里的象征。这些小国反复横跳,最终遭受战祸也相当惨烈。其中陈国一度背楚向晋,楚庄王就带着大军到陈国问罪。陈国又不得不和楚结盟。楚庄王一度灭陈,并宣布把陈国变为楚国的一个县。这一行动遭大臣们的反对,劝楚庄王要当中原霸主,就应以德服人,不要贪图别国的土地。庄王才又恢复了陈国。
而曾经的春秋小霸郑国,是周王室的绝对近支。但此时也已经身不由己。郑国比陈国大,地位比陈重要,所受战祸也比陈国严重。在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6年的13年中,北方的晋国5次伐郑,南方的楚国7次攻击,几乎年年有战祸。有时同一年甚至遭到晋楚两国的攻击。这期间,晋因郑与楚结盟而伐郑,郑与晋讲和。夏天楚师来讨,责问亲晋背楚之“罪”。郑被迫与楚讲和;晋即联合宋、卫、曹三国来攻,郑只好再次背楚从晋。冬天楚国又来讨伐,战争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春天。郑从楚不得,从晋不能,迫使郑国只能做顺风倒的墙头草,才能生存下去。郑国人最终决定:谁的军队来了就服从谁,不必死守同谁的盟约。这表现出郑人外交的灵活性。以后郑国索性“牺牲玉帛待于二境”,谁来就献上一份礼物表示服从,以求免遭兵祸。
郑国两面应付,朝晋暮楚的方针,晋国是默许的,楚国却不干。屡次攻击郑国都城并且要求派出人质。与郑国的反复习惯性横跳不同。夹在晋楚之间的中小国,也有一根筋比较“实诚”的。比如商人的后裔建立的宋国。宋国在春秋早期还算公爵的一类大国。不过在著名的宋襄公之后就很不咋地。而楚国要往齐鲁的方向发展和联系。宋国就成了必经之地和战略绊脚石。而宋国人长期和楚国不对付,一直支持晋国称霸。没想到却被晋国忽悠了。楚国故意激怒宋国,找到战争借口。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答应马上出兵,结果却是长期按兵不动。宋国一心一意固守待援,坚决不投降。楚军从九月一直包围到次年五月,长达九个月。宋城中断薪缺粮,弄到“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惨景。这是历史记载中比较早的人吃R的状况。 因此在大国争霸的大背景下,小国不论是朝秦暮楚的反复横跳还是一根筋地倒向一边,结局都不怎么样。韩非子很早就说过:“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当代的世界大国虽然不能再轻易灭亡出头挑衅的遥远小国,但是大国有巨大实力和丰富手段,随便动用点措施,就可以让这类小国接受足够的教训。
1.《【 B、春秋后期】专题春秋时代,在大国面前反复横跳的小国,大多结局悲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B、春秋后期】专题春秋时代,在大国面前反复横跳的小国,大多结局悲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