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皇室在皇帝宗庙制度上采用郑玄“一祖二祧四亲庙”的七庙模式,司马氏篡魏之后,则采用和郑玄争执的王肃学说,依据王肃“一祖六亲庙”的七庙模式确定皇帝宗庙制度,不论郑说还是王说,都是认同七庙制度,区别在于二祧、四亲与六亲。
1,晋朝弃郑纳王的原因
首先解释一下,在郑、王经学之争中,司马氏屏弃郑玄学说而采纳王肃学说的三点原因:
- 其一:曹氏尊崇郑玄之说,司马氏篡魏后,为了表示变革曹魏旧制,必然不能继续采用郑玄之说,转而采用王肃之说。
- 其二:王肃是司马昭的岳父,司马炎的外祖父,有这样亲密的联姻关系,司马氏必定要支持王肃学说。
- 其三:因为曹魏不知道凝聚宗室力量,对亲骨肉多加防范,所以才让司马氏有机可乘篡夺江山,鉴于这样的前车之鉴,司马氏非常重视宗法血缘关系,采纳王肃六亲之说,就有培植宗族势力、扩大宗族影响、积极扶持宗室等原因,借此来巩固维护司马氏的皇权。
2,一庙七室的七庙制度基调之确立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大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嘉平二年(250)正月,司马懿在洛阳立宗庙,“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晋书》·宣帝纪)此时司马懿所立的还是卿大夫的三庙,之后司马懿死,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掌权,在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封晋公,次年又进为晋王,司马氏宗庙也随之增加到五庙,分别是:豫章府君司马量、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王司马懿、景王司马师。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迫尊宣王为宣皇帝,景王为景皇帝,文王为文皇帝”。
泰始二年(267)正月,有司请求依照古礼营建七庙,司马炎以国家初建,应该万事从简,不想效法周代营建那么繁琐的宗庙,应该学习有虞氏的简朴,以前朝旧宗庙即可,随即沿用曹魏宗庙,采纳一庙七室制度(同堂异室或者一庙多室),把从六世祖征西将军司马钧以下到文帝司马昭六世七人奉入宗庙。
上古清庙一宫,尊远神祗。逮至周室,制为七庙,以辩宗祧。圣旨深弘,远迹上世,敦崇唐虞,舍七庙之繁华,遵一宫之远旨。昔舜承尧禅,受终文祖,遂陟帝位,盖三十载,月正元日,又格于文祖,遂陟帝位,此则虞氏不改唐庙,因仍旧宫。可依有虞氏故事,即用魏庙。(《晋书》·礼上)当时在宗庙中受祭的就是征西将军司马钧、豫章府君司马量、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这六世七人,为三昭三穆。按照礼法,始封之君为太祖,宣帝司马懿当为晋太祖,但因宣帝仍在武帝司马炎四亲之中,所以,只能太祖虚位。
最初司马炎以营建七庙工程浩大,权做一庙,仅仅过了半年,泰始二年(267)七月,就以魏旧庙规模狭隘,不能体现皇家尊严为由,改创宗庙。
七月,又诏曰:"主者前奏,就魏旧庙,诚亦有准。然于祗奉神明,情犹未安,宜更营造。"于是改创宗庙。(《晋书》·礼上)太康六年(285),宗庙塌陷,群臣再次提出应该按照古礼营建七庙(七座宗庙)。武帝司马炎不同意,仍旧坚持一庙七室制度,他认为自从东汉以来都是同堂异室,去繁留简,还节约财力,没必要恢复到周朝的七庙,司马炎就趁着这次机会定下基调,所谓七庙就是一庙七室,并影响后世很多王朝。
六年,因庙陷,当改修创,群臣又议奏曰:"古者七庙异所,自宜如礼。"诏又曰:"古虽七庙,自近代以来皆一庙七室,于礼无废,于情为叙,亦随时之宜也。其便仍旧。"(《晋书》·礼上)太康十年(289),在宣阳门内营建新宗庙,“穷极壮丽”,宗庙建成后,司马炎亲率百官迁奉从司马钧到司马昭列位先祖神主于新庙。
3,司马炎的私心
晋朝的开基之祖、始封之君是宣帝司马懿,他的嫡长子景帝司马师在取代曹魏的过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司马师正常传位给儿子,就没有司马昭父子什么事了。问题是,现在司马师早死,由母弟司马昭接受他的一切政治资源,司马昭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曾经纠结过,是把位置留给过继给大哥做嗣子的儿子司马攸,还是留给嫡长子司马炎?
- 虽然司马攸是自己的亲儿子,但已经过继给大哥,在宗法上就不属于自己的后裔,如果以司马攸做继承人,这基业可就是大哥一系的,自己就是个中途打工的。
- 如果以司马炎继承人,基业在自己这一系中传承下去,在宗法图上的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大哥成旁支,这样做好像对大哥不公平,可谁还没有个私心啊?
按照礼法,司马懿就是妥妥的太祖,始封之君开基之主嘛!但如果以司马懿为太祖,那他的大宗就是景帝司马师及其嗣子司马攸一系,司马炎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按司马炎私心来讲,自然是以亲爹司马昭为太祖,对自己以及后世子孙才是最有利最名正言顺的,太祖之庙万世不迁,其他三昭三穆亲尽则迁毁,等到司马昭前面的列祖列宗全部迁毁后,司马昭就可以正位太祖之位,宗庙里留下的一窝就都是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后裔了咯!
虽然说这个太祖之位于情于理于法都该是司马懿的,可也得司马炎他愿意啊!司马炎在禅代之后就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为皇帝,就是不定太祖之位,直到咸宁元年(275)十二月丁亥,建国十年后,才“追尊宣帝庙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经营了十年,在人情、舆论方面站稳脚步,而此时司马师的影响也已经遭到削弱,司马炎才明目张胆以亲爹为太祖。整个西晋都是按照司马炎的基调走的,努力把司马昭奉上太祖之位。
太熙元年(290)四月,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把老爹抬进宗庙安置,身为惠帝七世祖的司马钧就被迁毁,以下子孙按序升迁,太庙情形为豫章府君司马量、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
光熙元年(306)十一月,惠帝司马衷被害,弟弟怀帝司马炽继位,惠帝神主迁入宗庙,两兄弟的六世祖豫章府君司马量被迁毁。这时候太庙的情形是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被匈奴人掳走遇害,侄子愍帝司马邺继位,兵荒马乱之中并没有时间去搞宗庙那套。建兴四年(316),司徒梁芬曾提出给愍帝本生父吴王司马宴追上尊号,左仆射索綝等人引用魏明帝“外藩不得尊崇本生诏”反对,愍帝鉴于自己的权利并不稳固,国家也处于风雨飘摇,再去折腾尊崇本生的事,在礼法舆论上站不住脚,就采纳索綝的建议,只是加封本生父吴王太保。
随即愍帝就被匈奴人掳走,宗室司马睿在世家的支持下,在建康继位,才把怀帝神主奉入宗庙,又迁出颍川府君司马隽,此时太庙情形是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
通过元帝建武元年的晋宗庙表,看出什么问题没?前面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是同昭穆,现在到了司马衷、司马炽兄弟却成了异昭穆,如果惠、怀算同昭穆,就不该迁毁颍川府君司马隽庙的。
4,异昭穆与同昭穆
司马睿把惠帝、怀帝定为异昭穆是采纳太常博士刁协的意见,刁协主张为人后者为人子的宗法观念,兄弟及诸父继统者与子继父同,分昭穆,因此,把惠帝、怀帝兄弟视为两世,所以迁毁司马隽的神主。太常贺循反对刁协的兄弟异昭穆论,贺循认为“兄弟不相为后,不得以承代为世。······则怀帝自上继世祖,不继惠帝。······惠、怀二帝俱继世祖,兄弟旁亲,同为一世。”
贺循认为如果一直让同辈兄弟占据不同庙数,以后再有兄弟相继为君,那天子宗庙的昭穆就成笑话了。他建议天子七庙应该以昭穆排序,每昭每穆不一定只有一个神主,可以是多个啊!只要昭穆世数是七庙之数就可以。
从刁协、贺循的争执看,贺循才是有道理的一方,但在建武元年,司马睿还是采纳了刁协的意见,以兄弟为异昭穆,诸父继统者与子继父同。
建武二年(318)“三月癸丑,愍帝崩问至,帝斩縗居庐。”斩縗居庐是最重的服丧仪式,子为父、臣为君、为人后者为人子才行此丧服,司马睿是愍帝司马邺的族叔,此时两人关系也不是君臣关系,只能说司马睿是把自己视为司马邺的继承者了,因此才服这么重的丧。因为司马邺遇害,司马睿就在建康称帝,改元太兴。司马睿是宣帝司马懿的曾孙,武帝司马炎的堂侄,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的同宗兄弟,也是愍帝司马邺的族叔。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睿也觉得兄弟异昭穆弊端太多,因此,在太兴三年(321)议定庙制,认同贺循“兄弟相继不能毁庙”的观点,把兄弟相继定为同昭穆。
5,两晋君统的衔接
建武元年(317)三月,司马睿自称晋王,也曾暗戳戳的想给亲爹琅邪恭王司马觐追尊“皇考”的称号。司马睿的想法并没有得以实施就被太常贺循拍回去,“及帝践位,有司奏琅邪恭王宜称皇考,循又议曰:"案礼子不敢以己爵加父。"帝纳之。”(《晋书》·贺循传)司马睿没有追尊本生的原因和愍帝类似,都是政权并不稳固,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只能以西晋君统继承人自居,遵循礼法,给天下人留下尊礼守法的印象。
司马睿入承大宗君统了,他本生的小宗琅邪王一系也不能断绝,建武元年五月,封爱子司马裒承袭琅邪王爵位,以奉恭王,“封王子宣城公裒琅邪王。”
太兴元年(318)三月,愍帝的死讯传回来,司马睿为那个倒霉的族侄司马邺服最重的丧仪“斩縗”,随即称帝,是为晋元帝。新宗庙建成,西晋惠帝、怀帝、愍帝三位神主被奉进宗庙,司马睿也参考东汉刘秀的例子,表示自己上承武帝司马炎,“上继武帝,于元为祢,如汉光武上继元帝故事也。”
随着怀帝入庙,兄弟异昭穆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从司马防到怀帝司马邺,虽然有七室,但世数只有五世,堂堂天子宗庙已经沦为诸侯五庙了。宗庙问题必须得面对了,因此,在太兴三年(320)议定庙制。6,太兴三年宗庙定制
早在建武元年的时候,太常贺循就曾提出兄弟同昭穆,惠帝、怀帝、愍帝可以另立别庙,现在新太常华恒在贺循的建议基础上继续完善改进。
华恒赞同贺循兄弟同昭穆的见解,但是反对为某些先帝另立庙寝的见解,华恒认为七庙之数应该依据世数,而不应该依据神主数,现在应该把豫章府君、颍川府君父子俩请回太庙,以全七庙之礼。华恒的建议得到温峤、王导的支持,于是,已经被迁毁的豫章、颍川二府君神主重新回到宗庙昭穆之位上。
同时,按照尊尊之义,在宗庙世数不足七庙的前提下,惠、怀、愍三帝神主继续位列宗庙。当时太庙的形式是豫章府君司马量、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十室,愍帝不列昭穆。)。
7,迁入与迭毁的反复
永昌元年(322)闰十一月,元帝司马睿驾崩,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明帝。司马睿入太庙,豫章府君再次被迁毁,但司马睿的神主位置仍在族侄愍帝之下。当时太庙形式为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十室)。
太宁三年(325)闰八月,明帝司马绍崩,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成帝。明帝入庙,迁出颍川府君,当时太庙形式为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十室)。
又在太庙西侧修建夹室,把之前迁出的三位远祖征西将军、豫章府君、颍川府君神主安放在西夹室,称为祧。咸康八年(342)六月,成帝司马衍驾崩,弟弟康帝司马岳继位,因为是兄弟相继,同昭穆,所以成帝入太庙,不用把京兆府君迁出,这样太庙就有十一室,太庙情形为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十一室,成帝列庙不序昭穆)。
建元二年(344)九月,康帝司马岳驾崩,儿子穆帝司马聃继位。康帝入庙,京兆府君迁毁进夹室,太庙依旧是十一室,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十一室)。
西晋从武帝司马炎开始,就想把老爹文帝司马昭拱到太祖之位上,因此给司马昭上的庙号就是太祖,如果西晋没有灭亡,司马昭之前的列祖列宗之庙全部迁毁后,那司马昭自然就是名副其实的太祖,还享有万世不毁的地位。但是,西晋遭遇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了,宗室司马睿成了皇帝,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却是司马昭的侄孙,对司马昭而言,司马睿就是旁支,虽然他表示入继武帝司马炎,在宗法上都算是司马昭的后裔,可如果让司马睿选择司马懿和司马昭谁居太祖之位,他肯定是选择司马懿啊!
司马炎千方百计想让自己老爹占居太祖之位的打算在东晋彻底落空。到康帝驾崩的时候,宣帝之上的先主都已经迁毁,从情理上讲,宣帝司马懿也该升到太祖之位(图表11),就可以展现太祖加三昭三穆六亲的七庙模式了。但当时却以宣帝是穆帝六世祖,仍在六亲之位,并没有升为太祖,其实没升位也好,过几年还得掉下来,多尴尬。
随后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海西公司马奕都是兄终弟及,因此宗庙中神主没有被迁毁的。太和六年(371)十一月,穆、哀、废三帝的叔祖司马昱做了皇帝,司马昱是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自然是上继元帝,就把之前已经迁祧进夹室的颍川、京兆二府君神主复位宗庙序昭穆,太庙情形为颍川府君司马隽、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十五室)。咸安二年(372)七月,司马昱驾崩,儿子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司马昱入太庙,颍川府君再次被迁出。太庙形式为京兆府君司马防、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简文帝司马昱、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十五室)。
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孝武帝驾崩,太子安帝德宗继位。孝武帝入太庙,京兆府君再次迁出,太庙形式为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简文帝司马昱、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孝武帝司马曜(十五室)。
义熙九年(413),琅邪王司马德文建议太祖正位,以宣帝文德武功、开宗奠基之功,宜正位太祖,万世不毁。同时建议应该把四府君神主迁出夹室,另外建立别室永藏,不用祭祀。就是说那些没有功德的远祖可以哪儿凉快呆哪儿去了。但大司农徐广认为永藏四府君是对祖宗不敬,应该让他们留在西夹室做为远祧祭祀。
当时晋朝已经步曹魏后尘,要仰刘裕鼻息,刘裕赞同琅邪王德文的意见,让宣帝司马懿正太祖之位,在太庙旁另筑别室,安放四府君神主,万世收藏不祀。晋朝从公元265年到413年,已经面临亡国的前夕,太祖之位才摆脱虚位的境况。
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司马德宗遇弑,弟弟恭帝德文继位,隔一年,晋朝就被刘裕取而代之。
8,猴格说
很多王朝在宗庙都有太祖之争,两晋也不例外,本来依照司马炎的计划,后世子孙总要把老爹司马昭拱到太祖为上名副其实的。却因为永嘉之乱,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太祖之位到底被东晋天子给换了。
对司马睿来说,他自然要上承曾祖父司马懿,而不乐意承继伯祖父司马昭,如果他认司马昭为太祖,他这一系将失去立足的法统基础,所以,自然是要以司马懿为太祖。
晋朝的宗庙制度在过程中不断的汲取教训、去完善补充,既借鉴古礼和传统旧制,也没有拘泥于典籍和权威解释,而是适时的根据实际情况去变更,不但师法古礼、又兼顾情、礼,最后定型同堂异室不计世数的七庙制度,以及兄弟相继为同昭穆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就是这样。
图表系猴格自制。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两晋太庙研究、中国帝王宗庙、魏晋南北朝宗庙制度、两晋天子宗庙迁毁、晋书、宋书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1.《司马懿、司马昭到底该谁正位太祖?两晋天子各有各的私心打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司马懿、司马昭到底该谁正位太祖?两晋天子各有各的私心打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