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文山
曹魏末年,司马氏逐渐掌握了魏国政权。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魏皇帝曹芳、权臣曹昌赶出都城洛阳,对曹魏政权的名失望透顶。
而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势力逐步控制魏国,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但是西晋的建立并没有摆脱皇室宗亲争夺王权的魔咒,八王之乱使得当时西晋陷入持续动乱。公元316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等汉族大士的辅佐下称帝建立东晋。东晋虽然延续了司马氏政权但是掌控国家命脉大权的早已沦落为各汉族大士家族,以王氏、谢氏、郗氏为代表的世族大家相互斗争,持续动乱使得晋朝幕府制度的发展也迎来新的高峰。
(一) 晋朝幕府制度的组成
在两晋政权存续的155年间,天下纷争,动乱不止,持续动乱的社会环境使得当时的幕府人才需求总数很大,职能多样。主要包含:记室、主簿、从事、参军、长史和功曹等职位。记室主要负责本幕府内各类公文奏章的书写、修改和回复,主要涉及得是书信往来的文职工作。
从事起源于汉朝的地方刺史佐吏,魏晋时期承继汉朝传统官职,辅佐各地方长官处理各项工作。从事内部门类繁多包含劝学、督军、武猛、别驾、议曹等等。主簿主管文书簿记及印鉴,在魏晋时期的幕府中主薄常参机要,地位十分重要。参军则为各将军府和都督中的重要武官僚属,作为武帅身边重要的军事参谋,其特殊意味不言而喻。例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
晋朝幕府职能种类繁多,各司其职。在西晋司马昭执政时期,他以自己幕府为权利核心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司马昭幕府中主簿僚属包含刘毅、郭奕、师纂等人,从事中郎包含阮籍、羊祜、李胤等,参军僚属包含王浑、魏舒、杜预,长史人员包含山涛、贾充、张华等人。他们大都是士族寒微出身,为辅佐司马昭统一天下,建立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 晋朝开设幕府的标准
两晋时期由于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幕府人才需求较大,但是那时并非所有官员都有开辟幕府的资格,只有一定等级之上并且经中央同意后才有资格开府。从中央到各郡县有资格开辟幕府的人员主要包含三类:
一是位居中央公卿的三公即太宰、太傅和太保,三公职位源于汉朝,曹魏、两晋得以继承,加上上古时期的大司马、大将军两个职位(位居三公之上)和晋朝建立之初增设的太尉、司徒、司空共有八类人员可设幕府,开辟掾属,后世称之为“八公同辰,攀云附翼”。
二是晋王朝的皇室成员包含各封地的王公也有开辟幕府的资格。《晋书》中记载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将自己的属地分封给十三个儿子,包含琅琊王司马伦、扶风王司马亮、汝阴王死马俊、齐王司马攸、梁王司马肜等等。这些封王有的选择继续留在京城,有的前往封地。由于他们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各地幕僚宾客纷纷到访,涌入幕府。
在地方上,则有各路将军具备辟幕的权力。由于两晋常年有战事,将军首领的地位很重要。据史籍《晋书》记载,晋朝各路将军包含辅国、上军、中军、典军、镇中、骠骑、都护、卫将军等称号的各类军事将领都有权力开府。
最后,各地方州郡长官也可辟府。两晋时期州置刺史,郡置太守,京师则置尹。刺史门下可置治中从事、别驾、主簿、诸曹从事、门亭长等吏员。太守和尹下则设置书佐、议生、门下史、功曹、主簿等僚属。
(三) 晋朝幕府的人才选择
在晋朝如果我们想进入幕府的话,主要考核指标包含以下几种:根据史籍《后汉书》的记载:“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修行,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由此可见,晋朝选材的标准即为拥有高尚的品德,亦或是经学素养较高,亦或是熟悉国家各门法律,亦或是足智多谋,决断能力突出。
首先,根据《晋书·景帝传》的记载:“夫德茂者位尊,庸大者禄厚,古今之通义也”。由此可见在晋朝无论是位居三公的各类公卿,还是皇亲国戚、各路将军或者州郡长官都偏向于应召一些道德声望较高的人士入府,这样对提高自己的社会名誉也很大的作用。
其次,晋朝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两晋时期文学发展迎来高潮,幕主重视自己僚属对佛学、道学、经学、玄学的追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各类哲学文学著作还要擅长书画、晓通音律。
再次,晋朝时期连年的战乱使得当时晋朝政权内部面临分裂割据,外部面临少数民族入侵的困扰,统治阶级需要大量有军事才能的人辅佐他们,甚至直接奔赴战场前线。最后是要足智多谋,拥有较强的公文断案能力,协助辟主更高效率地处理行政事务。《晋书》中曾有记载易雄为县令的时候,觉得自己处理公文能力不足,于是他辞去官职专门学习法律,最后做了州郡的主簿的故事。
结语
晋朝期间,政权内部发生多次动乱,从东晋早期的苏俊、王敦之乱到中期的恒温把持朝政再到后来孙恩、横玄叛乱,可以说其政权一直在各世家大族的夹缝中求生存。
晋朝连年的战乱和内忧外患使得当时形成了众多幕府,他们职能种类繁多,军事功能突出,幕府作为一种特殊力量广泛存在与各政治、军事和社会领域。晋朝后期以徐州谢玄、郗鉴幕府组成的北府军集团和荆州横玄幕府并列为东晋两大地方势力集团中心,东晋各类幕府之争也暗示东晋政权的瓦解已经不远。
参考文献: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武培霞,《两晋幕府与文学》,郑州大学。
1.《【155年晋朝】专题中国古代幕府专题系列(三) 两晋时期幕府制度的特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55年晋朝】专题中国古代幕府专题系列(三) 两晋时期幕府制度的特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