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谈论陕西省延安市富县的角子头石窟和后来在角子头石窟发生的陈年往事。
作为佛教建筑,石窟开始流行于印度。佛教崇尚远离喧闹、摈弃浮华、遁世修行。他们往往在幽静偏僻的深山之中开凿石窟修行。佛教传我国后,开凿石窟修行的习惯也随之流行起来。从北魏开始,朝廷倡导修建石窟寺。到了唐代,石窟的开凿到了顶峰。这一阶段,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著名的石窟大多位于北方。
比如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年间开始修建,经历了东魏、西魏、隋唐、五代、宋朝等前后四百多年的刻凿修建,成为著名的石窟寺。特别是公元672年到675年之间,皇后武则天捐出银两,在龙门石窟刻凿了卢舍那大佛,非常大气震撼,直到今天,人们都仰叹不止。
比如“四大石窟”中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等,都是佛教文化在我国兴盛时的产物。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这些石窟,通过生动的故事,反映了佛教产生、发展的过程,像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这些石窟恰恰是印度健陀罗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艺术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结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陕西是北方晚期石窟较集中的地区,也是石窟寺、摩崖造像和造像碑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截止目前,在陕西省境内已发现的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50余处,宋代及其以后的石窟约占三分之二。从分布上看,有一半以上位于陕北,其中安塞、志丹、甘泉、富县等地最为密集。这些石窟与一大批造像碑和经幢,共同成为陕西佛、道两教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阁子头石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洛阳乡段家庄的洛河西岸,坐西面东,共有四窟。
莫高窟
要说阁子头石窟还得从唐中宗说起。复位后的中宗堪称推崇佛教的模范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一大批石窟寺开凿。阁子头石窟寺就是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年开始开凿的。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之后,时间到了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公元 1112 年),阁子头石窟开窟修建工程大体才完成。
石窟坐西面东,形状基本上呈长方形,平顶。宽5.2米,深4.34米,高2.07米。石窟中央没有设立佛坛,但却有四根连通窟顶的方柱,柱子上雕刻着大量罗汉造像。紧靠石窟的后壁,雕刻着三世佛坐于坛上的场景,左右两侧坛角有二胁士侍立。四根石柱满雕罗汉、千佛。石窟的东壁采用浮雕手法刻着《佛说法图》及五百罗汉像,西壁整壁是浮雕《佛涅盘图》(或称“涅盘变”)。 涅盘变”特别强突显了佛弟子哀悼时的情形。雕刻者打破既往的雕刻惯例——缩小了以佛为主体的构图特点,突出渲染、刻划各位弟子哀恸欲绝的神态和表情。弟子们有的掩面哭泣,有的沉痛祈祷,有的匍匐哀悼,有的抱着佛脚悲痛欲绝,有的抱着菩提树哭嚎连天,更有的惊骇失措或昏倒在地或悲悯欲灭。正如佛经所描写的“或有宛于地,或有牵绝衣服璎珞,或拔头发,挺胸大叫”(《摩坷摩耶经》)。就连佛床前两个护法卫道的狮子,似乎通了人性,也在昂首嚎叫,流露出极其悲痛的神态。整个场景生动逼真,每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阁子头石窟
透过这些形象,我们似乎看见了所有信徒弟子都受到了濡染教化时的情态。雕刻者着意突出佛法无边的主题,把佛祖佛涅盘的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在构图和雕刻手法上,雕刻者运用了符合窟壁作业特点的装饰浮雕手法,用彩云、菩提树等作为陪衬,构成了一幅瑰丽大气的装饰图案,画面感强烈,场景丰富婀娜,很有故事性和戏剧性。整个雕刻结构严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历经一千年的风雨剥蚀,阁子头寺步道边上的那尊残佛,依旧赤足静坐于方台之上,足踏莲座,袈裟遮身,衣纹自然有致,突出了佛的慈悲情怀。
石窟内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公元 1112 年)开窟时的题记还在。让人们禁不住怀想历史的辉光。
即使今天,我们虽然能够看到的仅有一个石窟,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却令人啧啧称奇。
然而,这个石窟在后来却遭受了凄风苦雨。
(未完,待续)
1.《( )是隋朝的佛教建筑,干货看这篇!唐中宗时代开阁子头石窟,到宋徽宗时代建成,是珍贵的佛教建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是隋朝的佛教建筑,干货看这篇!唐中宗时代开阁子头石窟,到宋徽宗时代建成,是珍贵的佛教建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