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逐渐模糊的元朝皇帝
说起元朝100年(公元1271 ~ 1388年),你会想起什么?
就像空荡荡的,前面的成吉思汗、忽必烈,终于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而已。(威廉莎士比亚、成吉思汗、忽必烈、忽必烈、忽必烈)此外,元曲、元杂剧、元代、金庸小说中的郭靖、张无忌、赵敏公主3354与辽、金不同,元朝是中华大地的全国性政权,但“唐宋元明清”。
当年的正剧《成吉思汗》遭遇深度雪藏
严格来说,成吉思汗不算元朝人,他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北方草原各部,灭国四十,建立了“大蒙古国”,一代天骄去世于1227年。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才真正入主中原,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大元” ,并于1279年攻灭南宋。这样直到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在漠北的贝尔湖寻歼元军主力即元廷的中央禁卫军,集中烧毁了蒙古骑兵作战用的鞍马甲胄,缴获了元廷的宝玺和金银印,元朝(北元)才算正式落幕。遭受重创的蒙古余部自此不再使用年号和“大元”国号,对中原没有了倾覆性的威胁,明朝称其为“鞑靼”和“瓦剌”。
“当草原上的骏马不再吃草,黄金家族就会衰亡。”
元朝之所以在今天中国人的脑海里印记不深,有内外原因。
首先,元朝虽然被确认为中原朝代的正统,《元史》也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但初期的蒙古部落缺少史官,而后来修元史的明代人也不重视——修史主要是为了服务大明政权的合法过渡和快速交接。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一大败笔
1368年,朱元璋刚把元廷赶出大都,便下诏编修《元史》,此举不符合史书惯例,因为此时元朝不算灭亡,就提前要帮他们把棺材板盖上了。更夸张的是,部头不小的《元史》仅用了不到两百天就编纂完成,是几部正史中历时最短的。这中间有很多重复和错漏,体例详略也存在很大问题,仅有的优点就是保留了许多原始史料(后来清代的乾嘉学派不得不费大功夫来考据)。正因此,《元史》被视作二十四史的垫底之作。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就说:“《宋史》繁芜,《元史》草率。”
明代人对待元朝历史的态度,也为后世对元朝的评价定了基调:虽然给予了立国续统的正当性,但治国为政乏善可陈。
气吞山河的元朝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元朝在文化的建构上也不太理想。
暴力强压,并不会直接产生新的国家认同,还需要宗教或准宗教(如儒教思想)的辅助推进。元代建立后,蒙古上层才开始崇奉藏传佛教,宗教还不能演进为国家治理的手段。至于不可避免的汉化,元朝统治者也达不到北魏和清朝那种程度的借鉴、融入和改造。近一百年间,元朝的民族矛盾一直不能缓解,“防汉”贯彻始终,其统治政策也在坚守蒙古传统和推行汉制儒教之间剧烈摆动,蒙古贵族还曾为捍卫特权直接杀死了汉化倾向较大的元英宗——这位元英宗是元朝仅有的一位通过嫡长子继承制拿到帝位的君主。元朝十二帝,其政治斗争大概如此,没有出现一段可观的长治。对比之下,清朝帝王家在处理汉、满、蒙、回、藏五族的融合上就优秀许多。
南坡之变:元英宗被刺杀
其实,元朝各级的汉人官吏不在少数,基层的社会治理也不见得很差,这点从明初一些汉族精英对元廷的留恋可以看出。
但元朝在人才选拔的科举制上,确实是重世家、斥词章、贬文彩,一大批儒生失去了向上的通道,变成在野的状态。再加上异族统治洗不清的压迫嫌疑,元朝反而留下了“九儒十丐”、“四种人等”的糟糕口实——这都是此后中原士人对大元没有自觉的认同,更不愿多提的原因,只剩下“蒙古人来了,蒙古人又退回草原”的传说。
对元朝中国吹捧最卖力的是一个外国人——马可·波罗
元朝的这些痼疾,可能从成吉思汗那里就决定了。蒙古帝国从一开始就是部众联盟,有着浓厚的父权制色彩,缺乏统一的政治认同和稳定的继承体系,有的甚至语言都不通。随着强势人物的去世,分封的诸汗国渐行渐远,实力逐步瓦解,而长效治理的问题对于马背上的勇士们来说也越来越头疼。
纵横宇内的“上帝之鞭”,终究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九斿白纛:蒙古汗国的权力象征
1.《【的元朝】专题消失的元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的元朝】专题消失的元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