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分之一在天下两人全心全意。”
周朝消灭恩佐之前,两国在政治上建立了往来关系。
西伯姬昌是殷朝封的诸侯之一,两个国家并非不相关的两个民族,是中央与四方诸侯国的关系。人们发现殷的统治予民无益,周西伯执政期间,礼贤下士,宽厚待人,受到人们的爱戴。那么取代殷则大势所趋。
在中国文化,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中国人淳朴观念中是天人合一,道德观念为主。
就是说国家的君主德行,与大自然的一些自然现象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对今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那么善恶是非分明的一个民族,对统治者的道德给出最严格的的标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大自然异象的出现就被视作上天对统治者表现好坏的反映。
那么决定一个君主是否贤明、暴虐,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德行。不管统治者,平民百姓亦然。
统治者在统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取代,这种取代,往往是自然规律,历史脚步是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一、周朝的发祥
周朝起于西方,古史有凤翔岐山之说。在历史考古发现,周朝的图腾为凤凰,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鸟。周朝的发源地在豳州(位于陕西一带),后成熟于古雍城(陕西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凤翔。
那么可以推断出,周的发祥就在陕西秦岭以北,而史料对周朝的历史,没有殷商那么详细,只有诗经中的《大雅·文王之什》略有记载。
近日考古学家们发现的河南双槐树遗址,据考证是5300年前后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
这也充分反驳某些人言中国文化西方起源论的荒谬说法。
二、周代的宗谱排列
文王励精图治使周国发展强盛,很多人把文王看作周朝的创始人,实际上灭纣的是武王。所以看待历史的眼光,应避免按后世的一统君主论来规定朝代的开始。
文王——武王(灭殷)——成王(周公摄政)——康王(西周全盛时期)——昭王(周开始衰)——穆王(征犬戎,周室振兴)——共主——懿王(戎狄侵犯,周衰)——孝王——夷王——厉王(出奔彘)——宣王(周道中兴)————幽王(死于犬戎之难,周室东迁)
这里会有伙伴们问我,为什么不标注时间?
史记里面十二诸侯年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起,迄幽王末共七十一年,而以上的周年无从考据。只有诗经中《大雅》《小雅》有关文字记录。但是《大雅》《小雅》是口头唱的内容,由人记录而成,也只能借以参考。
尧、舜之后夏、殷两朝历时一千年左右,如果一代为三十年,以直系计算就是三十代,而周从后稷到文王仅有十四代,所以从时间上推算的太细致,则很难让人信服。
目前至多只能通过对尚处原始状态民族的调查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如果有研究此时间系列的朋友,那么欢迎下方评论,一同探讨。
三、周朝的制度
正当国势强盛时期,大业在即,文王却病逝。继之武王即位,成为领导周的的国君。
武王伐纣的事迹在史料《尚书》《泰誓》《牧誓》《武成》各篇都有记载。我们在上述文章已叙,再此略过。
这里说明一下:太史公的史记,是我们研究先秦的重要典籍,而其中也不乏传说,雅训,使其成为道理上可信的东西,而把它作为研究的史料。在今天的判断中,也具有参考意义。古代传说写了不少奇怪的事件,但是反而有很多可信的内容。
武王灭纣,在施行的政策中,对战败的殷百姓表现了比较宽容开明的气度。详见前文《殷商历史之统略》“愿还盘庚之政。”
总体说来,使殷人放下戒备心,安抚民心是武王着眼点。另外,武王还到处寻找古代帝王的后裔为其加封。这些优待贵族政策给地方带来了安宁稳定。
武王即位后数年就死了,天下未宁而崩,建设周朝的大业很多都是其死后完成的。《史记》中关于武王、成王的事迹的记述,主要是根据《逸周书》写的。
周公摄政是最主要的。这里面的史料记载很多,成王继位,由于年幼,周公辅佐。
周公摄政,制定了周朝的制度。后世认为文王武王、周公是圣人。文王是对周朝做出的贡献称圣,武王被尊为圣人是因为打败了殷,而周公却是个非常聪明的政治家。
周公在内外政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1.强化集权,封尧、舜、夏、殷、商贵族,削弱殷后裔,安抚民心;
2.编撰《周礼》,编制官职制度,制定礼仪大纲;
3.对成王及卫康叔的辅助,创立封建政体,分封诸侯;
4.建设国家中心都城;
5.设立培养宰相制度;
周公初期封建体制的创立,是当时形势实际需要逐步而成,同时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赋予一种伟大气魄的表现。
孔子将周公理想化,被视为创造制度和文化的圣人。
四、成康昭穆时期
这里要说一个情况,周文王时期已经开始征伐其他国家,扩张领土。
《论语》:“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这是最好的佐证。
在中国历史领土的演变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周朝的军事威力没有广被四方,只是取代殷朝的纣的残暴统治,最后周公施行的诸侯分封政策。
周公、成王、康王时代,是一个征伐的时代。周公亲自东征,杀管叔平定叛乱,分封。成王、康王是一个战争平息,休养生息的时期。
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规律:创业时期的君主进行艰苦的奋斗,之后出现勤俭的君主,再后来出现享业的君主。
西周的封建,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持续的武力贯彻。
任何一个国家,其武力的贯彻,必须由国力支撑。而权力的扩展,武力的征伐也必须由强力国力支撑。
这就是钱穆先生提出的——立国精神、立国理想。
这里周朝的征伐有两道:
第一道:文王时期的南征由陕西出武关,向江、汉,经营南阳、南郡一带,以及淮河一带;
第二道:武王、周公东征由陕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游;
昭王南征是第二道线上的挫折,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痛,国力不支,昭王德行衰颓。
穆王西征,是周朝势力东征的扩大。
周朝的势力不断向两路扩展,也象征着周朝封建事业不断的推进。封建制度是周朝建国的重要工作,那么对东南的扩张,是因为周朝敌人犬戎多在东南,不在西北。
总之在周朝的这四个时期,征服四方,通过征伐的名义,灭了许多小国,这是周朝的扩大与充实。这其中的征伐,分封的诸侯实力不断的壮大。
从全局看:周文化的扩张影响到的地方,刺激了戎狄,戎狄中出现了新兴的国家,新兴的国家侵犯中原,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扩展的途径。
五、周朝的分裂,春秋战国的开始
昭王、穆王之后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
在厉王和宣王之间,有一段称为共和的时代。
《史记》中说这一段时期是放权政治,任由其诸侯发展,扩张。此共和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于《史记》由此开始有了明确的纪年。在《史记》中,以前《三代世表》只是记代,没有纪年。《十二诸侯表》中记载了共和,从而建立了明确的纪年。
从《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有记载。参见:周本纪中的纪年可以看出从昭王到宣王如此长的治世期间,出兵伐征,又整理内政,可见是非常紧张的政治时期。成王时期,在荆蛮之地诞生了楚国,昭王以后,特别是受到宣王的征伐刺激,春秋时代楚国成了周同姓诸侯的大敌。
所以,其后继者如果不是杰出人物,是承担不了前代的事业。这是实际情况。
至于进入周幽王时期,根据《国语》的记述来看,不管是受到犬戎的侵略,政治混乱,还是天灾人祸、家庭关系混乱(与女人相关的事)为天下共主之威信扫地,最终导致西周走向灭亡。如果没有相当伟大的人物,很难维持住大局。
幽王的昏庸,用人不得力,各诸侯壮大对周朝的蔑视,最后西周灭亡解体。
于是形成春秋战国争霸的局面。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一个王朝经历由兴到亡的过程需要二百年到三百多年左右。经过这样的年数,祖先的功能就变得淡薄了,如果出现天灾人祸,社会动乱就会灭亡。
周朝至西周时期优秀的著作:
《周易》是一部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根源的著作;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参考文献
《国史大纲》
《中国史通论》
《历史是什么》
《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考绘》
1.《【18路诸侯周朝】周朝:文王得释龙飞翔,分封诸侯定百年基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8路诸侯周朝】周朝:文王得释龙飞翔,分封诸侯定百年基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