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边缘|木柴学院专栏作家
提到张爱玲,你能想到什么?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白月光和注射点?
《倾城之恋》中心投法的范柳源和白流苏?
或者她的话:名声要趁早。
不管你想到的是什么,都不得不承认,张爱玲很有才华。
2004年,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她从上海来》,刘若英饰演张爱玲。
电视剧播出以后,很多观众都不买账:
刘若英只是演了一个刘若英版的张爱玲,太温柔了。
全不是人们印象里那个透彻决绝的女子形象。
然而剧组并不认同:我们是忠于历史的。
刘若英也说,她演得很痛苦,一直沉浸在这个角色里走不出来。
真实的张爱玲的一生,确实不如她的文章般华美睿智,更多的是颠沛流离,支离破碎。
尤其是晚年,只有凄凉二字可以形容。
张爱玲家是晚清的没落贵族,她家每一个成员都很有来头。
级别最高的是她奶奶李菊耦,李鸿章家的大小姐。
有着一张异域面孔的妈妈黄逸梵,祖父是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
世家名门出身,给张爱玲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和眼界。
胡兰成在自传《今生今世》里说,他在很多方面的审美,都要向张爱玲请教。
音乐、美学、绘画等等,甚至是他自己擅长的古文鉴赏。
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她没有爱。
她的父母身上都带着贵族子弟的骄傲,他们观念不合,互不相让,经常争吵。
后来张爱玲的母亲出国、离婚,父亲再娶。
张爱玲始终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动荡中。
母亲出国临行那天,4岁的张爱玲看到母亲伏在床上痛哭,尚不晓“离别”为何物。
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中,忆起当时情形:
“她不理我,只是哭。”
“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
这话,也映射出了张爱玲自己一生的命运。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没有亲妈的孩子,就是荒原上的一根野草。
张爱玲的后妈经常辱骂、殴打她。
而张爱玲最不能忍受的,是血脉相连的父亲,坚决站在后妈那边。
那时候的张爱玲很痛苦,她经常会想到死亡。
不管是自己凋零,还是在脑子里设计后妈的各种意外去世。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16岁时,张爱玲终于忍受不了后妈带给她的屈辱,逃跑去找已经回国的亲妈去了。
她宁可清贫也不要苟活。
这通常是小说或者影视剧里的高潮,母女俩几经周折,终于可以深情相拥。
然而张爱玲的一生,从来都是反高潮的。
等她来到母亲的家,等待她的是一生里,第一场大幻灭。
张爱玲和亲妈的日子也并不和谐。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当时战争爆发,上海物价飞涨,黄逸梵没有收入,靠祖上遗产生活,又爱打牌。
她们必须精打细算,才有钱维持体面的生活。
这让过惯了富家女日子的母亲,脾气与日俱增。
一点点的不满意,也会引起母亲的苛责。
关于生计和未来,母亲给了张爱玲两个选择:
一是拿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
张爱玲选择了前者。
不久后,她前往香港大学读书去了。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点点地割裂着青春期的张爱玲,碾压着她对人生所有的憧憬和幻想。
感情世界,张爱玲也不顺遂。
她和胡兰成的婚姻很虐心。
胡兰成风流成性,就不是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
面对着这段“低到尘埃里”的感情,张爱玲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
可是在挣扎和万般痛苦之后,也只能毅然分手。
后来,张爱玲和当时上海一个著名导演桑弧互生爱慕。
两人还一起合作了电影《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桑弧欣赏张爱玲的才华横溢。
可是他更专注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两个人的世界。
没有共同诉求的爱,注定是条死胡同。
而张爱玲,也不愿意胡兰成带来的“政治污点”,再影响到桑弧。
这段情,终究是无疾而终。
张爱玲所有的生活遭遇,都是她笔下那些精明、刻薄、算计、自私的人物的出处。
这些也导致了张爱玲的性格越来越孤僻。
她在《留情》中喟叹: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不管是与父母,还是在婚姻中,她从来没有得到过真爱。
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情感,在她却是奢望。
2009年,张爱玲的遗稿《小团圆》出版。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张爱玲对团圆的执念和渴望。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去了美国。
但是她的境遇,一样不顺风顺水,美国人并不买她的账。
或许因为东西方文化、历史、欣赏角度都不相同,她的书稿屡屡被出版社拒绝。
而且言辞苛刻,大概意思是:
你书中每个人物都让人厌恶,无法认同。
1956年张爱玲嫁给了大她30岁、境况很差的美国三流作家赖雅。
1967年赖雅去世,在他们婚姻的这11年里,张爱玲有一半时间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时间,是在四处奔波挣钱,支付赖雅的医疗费用。
那个时期,张爱玲返回香港,写过一段口水剧本。
人很多时候,就是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赖雅死后,他的前妻和女儿,来和张爱玲打官司,争夺遗产。
哪里能有什么遗产呢?
张爱玲和赖雅,常常为夜宿何处悲哀,甚至为一顿饭发愁。
唯一的安慰就是彼此能在一起。
只是当初相见恨晚的惊喜,已经被岁月消磨得荡然无存。
这个倔傲的东方女子,自从嫁给这位多病的老头后,就如同背上了一个无法放弃的包袱。
她原本沉重的人生,变得更加地沉重。
每一个屋檐,她都希望是永远的家。
但是通明的万家灯火,依然没有一盏能为她点亮。
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客人,不论白天黑夜都开着电视和电灯。
怕黑怕寂寞,却又拒绝尘世间的一切热闹和烟火。
这就是晚年张爱玲的生活状态。
另外,她还患有很多疾病。
牙病、皮肤病、头痛、经常感冒、脚肿等等,一直侵蚀着她的生命。
最让张爱玲难受的,应该是她的皮肤病了。
从1984年至1988年这4年里,张爱玲一共搬了180多次的家。
平均下来,密集到每个星期,就要搬一次。
如此频繁的原因,是为了躲跳蚤。
她认为是跳蚤,导致了自己的皮肤病。
那时候的张爱玲,在不停地剪头发。
头发稍长一点,她就开始担心灯光照不进去,看不到虱子。
后来干脆把头发剃掉,戴假发出门。
她的遗物里就有好几顶假发。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爬满了蚤子。”
没想到,张爱玲年轻时写下的经典句子,到晚年却成了咀咒,应验在她自己身上。
但是美国并不是埃塞俄比亚,不可能到处都有跳蚤。
180次的搬家,这个数字实在太不正常了。
都说张爱玲晚年家徒四壁,实际上那时候,她已经不缺钱了,冷清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选择。
90年代,张爱玲的作品回潮时,她拿到了不少版税。
她的遗物被清点时,除去证券,现金存款还有28000多美元。
另外还有很多版权托管在她的朋友,香港的宋琪和邝文美哪里。
1988年,张爱玲的头号“粉丝”戴文采,为了采访,偷偷住进了张爱玲同一所公寓。
那家高档公寓的月租金是350美金。
而当时美国普通公寓的租金只有150美金。
这种高级公寓的物业,是不会允许他们的楼里有跳蚤的。
(2016台北国际书展“爱玲进行式”,张爱玲的衣服)
所谓的跳蚤,很有可能是张爱玲幻想出来的。
她患有精神性的疾病,却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就诊。
这种对跳蚤假想的抵抗,好像唐吉诃德与风车巨人战斗般的悲凉。
对生活的坚守与不坚守,对命运妥协、还是反抗……
这些问题,张爱玲应该思考过无数次了吧。
张爱玲的这种离群索居,不是鲁滨逊式的不得已;
也不是梭罗式的身体力行,证明一个人可以生存。
她的状况和一种心理问题“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 Syndrome,非常相似。
这个病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脏乱。2.极度自卑感。3.有强迫性的囤积行为。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
除了第一条,其它情况张爱玲都有。
张爱玲自卑,这是很多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学者,普遍的认可。
张爱玲的遗物里,有很多没开过包的厨房餐具,还有拖鞋。
“拖鞋是那种沐浴用的橡胶拖鞋,还有几大包新的没开过封。”
张爱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唯一偶尔接触的人林式同先生说:
“她在洛杉矶的韩国城,租有仓库用于储物。”
这和病症第三条的囤货非常吻合。
(2016台北国际书展“爱玲进行式”,张爱玲的遗物)
而这种病症最致命的关键,是它本身就有着拒绝别人帮助的特征。
这点在张爱玲这样一个绝世而独立的“大女主”身上,显现的更加突出。
旁人越发的无法接触她、对她伸出温暖的双手。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人。
有些擦肩而过,有些爱过,有些恨过,有些遗憾过。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大都如此。
但是张爱玲说:“我觉得,我就是一座孤岛。”
这话听起来并不令人认为她孤傲,只是感觉非常非常的凄凉。
她是渴望着走出去的,生命中几次大的转折迁移,都是在寻求变化和突破。
和赖雅看似不般配的11年,成全了张爱玲缺失的父母之情,恋人之爱。
只可惜,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
赖雅走后,张爱玲彻底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每个人的生命,都注定存在着很多遗憾,所谓的完美,也只是自己不断地对自己妥协。
我们看不懂张爱玲,其实又何尝能预测出自己的路?
1995年9月1号或者2号,张爱玲洛在杉矶罗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里病逝了。
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生于月圆夜,死在中秋日。
她的遗体是在9月8号被发现的,据法医推断,去世时间应该在一周之前。
余秋雨先生说: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张爱玲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的地位,
她特有的文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
忽然想起张爱玲的名句: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张爱玲的一生好像结束了,但是她的故事并没有完结。
她的作品,她的逸事,经年流传在坊间,依然萦绕在人们心头。
1.《关于180平米民国风我想说疾病缠身,搬家180次,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晚年,为何如此凄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80平米民国风我想说疾病缠身,搬家180次,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晚年,为何如此凄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