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云团队又一次努力,再次证明湖南是中国原生文明的发祥地西谷!
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就像在浓雾中航行一样。
无论是在故纸堆中埋首寻思,还是在田野中“掏坑挖墓”,即便披星戴月,衣带渐宽,都是为了在灯火阑珊之处,寻觅那回眸一笑之美,寻觅一条贴近历史真实的航道。探索者应持一双明目,一颗“同情”之心,方能看清迷雾中的微光,方可拨开迷雾,乘风破浪,享受探索历史之趣。没有人天生就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也没有人天生就被赋予“同情性理解”的能力。初学历史,我们仿佛是初学走路的幼儿,在师长、书籍如父母般的引导下,逐渐学会如何“表一种之同情”(陈寅恪语)。但无奈学步的过程中总伴随着磕磕碰碰,苦思冥想而迷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也是常见之事。若在象牙塔中苦心孤诣而无所得,不妨跳脱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与各位师长、同学舌战一番,甚至亲临历史现场,于泰山之巅感受始皇帝指点江山之豪情,于赤壁之滨体会周瑜意气风发之雄姿。或许我们追寻历史的航道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学伴们之间相互的启发,抑或如学术上的心灵鸡汤。若要舌战一番,三五同好则可,但往往会战个酣畅淋漓却无所得。若请得老师参与,得名师指点和引导,或可收醍醐灌顶之效,却又似泰山压顶,同学们变得讷言拘谨、小心翼翼,偶有所得亦不敢发。如何可以找到第三条路呢?
当同学们把学习中的苦恼和困惑向静云师、立新师反映以后,二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不要怕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来办一个Seminar 吧。”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其称为“席明纳”:“席”,大家围坐一团讨论问题;“明”,把问题讲明白、听明白、弄明白;“纳”,大家都从讨论中有所收获。静云师说:“我们可以亦师亦友,互相争论而获得乐趣与知识。”
说做就做。二位老师立即着手准备和组织,而且更进一步,先开“席明纳”,再带我们去看历史的现场,亲自触摸历史,做一次真实的时空之旅。当时二位老师的眼光正落在湖南,认为湖南乃是上古文明发展的关键地区,诸如稻作起源、文明起源都与湖南地区有很深的渊源。于是,我们讨论的议题就围绕湖南的上古文化热烈展开。
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对于老师和同学都极具挑战性。虽然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也配备主旨发言人,但每堂课之前,每个人都需要大量阅读,不然在讨论时一问三不知,只是来发呆而已,根本没办法跟人去做心灵的碰撞。但是,心灵碰撞过以后,想法互相交流以后,当我们回头再看,历史已不再是死气沉沉又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一幅活生生的先民生活绘卷,是人生百态,仿佛3D电影一般在眼前播放……
这本书所记录的,就是这样一次让人受益的教与学的经历。里面不乏精彩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我们基本上按照教学中发言与对话的方式记录。有时大家伙酣畅淋漓地舌战一番,有时又如绵绵细雨娓娓道来。你可以在这里感受恰同学少年的风姿与轻狂,亦可以感受老师们的平易近人、深思熟虑与独特见解。我们记录和分享,希望能给正在苦思求学中的你,打开一扇窗……
郭静云团队又一力作,探讨中华文明发祥地
舞 台
台湾嘉义中正大学文学院、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湖南省。
主 要 参 与 者
静云老师: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引导讨论的灵魂人物之一,对中国上古史,世界上古史有深入研究,《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和《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的作者,讨论中常带“神来之笔”。
立新老师: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引导讨论的灵魂人物之一,既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也思考壮族亲属制度,同时深得考古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之奥妙,《长江中游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参与讨论。
徐坚老师: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兴趣十分广泛,熟谙西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物质文化研究与考古学史是广受大众知晓的看家本领。他还是一位能写美食专栏的美食家噢。
于薇老师: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自封历史地理圈最爱跑的,足迹遍及中国,擅长西周史研究。
谢肃老师:广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教授,擅长中国上古史研究。
柏熹同学: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现为博士研究生),人称“幽默熹”,常在讨论中“爆”出冷至冰点的笑话和比喻。按照孙隆基老师的笑话,脑袋里都是“生殖器文化”(即“新石器文化”,粤语混国语的谐音就成了“生殖器”,但柏熹说着粤式普通话,研究的领域恰好也与新石器时代的神祖崇拜相关,故被大家善意地以此相称)。
诗萤同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现为博士研究生),特立独行的小萝莉(真的长得很小),语出惊人,盘龙城文化的忠实粉丝。
梓浩同学: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硕士生(现为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一本正经的伪“学霸”,最喜欢抹黑柏熹,统计学狂人,目前主要研究泥质黑陶的物质文化。
明立同学: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聪明可爱的小女生,正在为越式墓与楚式墓的划分烦恼。
丽霞同学: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从不丢笑容的可爱女孩,我们一路依靠的好朋友,与城头山城址有过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俊伟同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生(现为博士研究生),风度翩翩古文字学神级小boss,硕士期间曾遍阅甲骨学著作,是讨论课中的活字典。
秀美同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神仙姐姐一般的中学教师。
钰珊同学: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文字功底很好的编剧。
鹤语同学:广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明通古代占卜方法。
甲同学:广州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受“中原中心观”荼毒已深,但却乐意反思。
乙同学:广州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偏向习惯获得标准答案。
上 幕
我们在校内相互教学
2013 年3 月的某一天,活动序幕在广州中山大学、嘉义中正大学先后拉开……
正值三月的中正大学校园,黄金风铃木正开着黄澄艳丽的花,满园春色漫入一旁的文学院里。课室中,十余人围坐一起,话音此起彼伏,时而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时而滔滔不绝,娓娓道来。伴着窗外小鸟的欢歌,这里正上演着一部“探寻上古湖南”的话剧……
第 一 场
导论课:怎样学历史?
放弃填鸭式教育吧!
小鸟要学会自己在天空飞翔
静云老师:在今天这堂导论课上,我准备向各位同学介绍一下关于湖南上古文化考察计划的一些想法。作为老师,传道授业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一直都在探索一种课堂模式,既能使本科生切实地学到知识,又能使研究生学会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大家重新了解:历史并不是解剖尸体,也不是简单地给残破的古物分类这类无趣且枯燥的学科,而是一种复原古人生活,通达古今精神之变,借助穿越时空的对话来扩展今人生命的学问。
在反复思考和实践之下,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并尝试设计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今年,在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刘志伟教授以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的支持下,我们筹划了此次考察计划,这也算是新型课堂模式的一次尝试。
大学教育,理应拾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不是做无用功的机械式填鸭。我所理解的大学教育,其目的不应该是让年轻人背诵常识,把标准答案塞入脑中,要求学生盲目跟着大师走,而是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能以自己的能力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我们所学习和探究的终极关怀并没有可背的标准答案。
因此,人文学科需要不断地怀疑、思考、推断、讨论,以求深入地了解人生的难题。我最喜欢的是不怕跟我辩论的学生,这种学生因为有自己的思路,所以有时候会让我发现新的问题。
老师也是人,所以也会有误解。因此,大家不要怕怀疑,也不要把自己的怀疑藏在心里,直接说出来,我们一起找解决方案。
20 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发明家史金纳(B.F. Skinner)曾经说过一句话:“当学过的东西全忘掉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虽然这句话被广为引用并成为名言,但在现今实际的教育活
动中却几乎没有落实。人若忘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数据和公式后,还剩下什么?我会回答:剩下的是善于观察的眼睛,时刻保持思考的心,以及不轻信一切的态度,而且能够发现世间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如果大学课堂只能让学生不停地积累资料,死背所谓的“常识”,囫囵吞枣地学习,却从未产生一丝怀疑,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梓浩同学:我们从识字以来都是在背诵和抄写,为了考试,为了升学,遇到问题总想寻找标准答案,忽视世间种种矛盾与不合理的现实。背诵和抄写已经成为我们的学习习惯了。
立新老师(点头):所以如果在大学阶段,甚至在研究生阶段,老师仍以“填鸭式”教育灌输“正确”知识,这无异于贻害学生。大学教育的精髓,不在于学生切实地掌握到了多少正确的知识,而在于哪怕学生忘记所有知识后,他们仍拥有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填鸭式教育”无法赋予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
因此,新型的课堂模式一定要让学生参与,把“讨论课—— 展示报告—— 田野考察”串成一条主轴。但是,这样的课程并不容易完成,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讨论课即是Seminar形式的课堂,每次以一个专题为核心,师生间各抒己见,在答问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进而形成新的问题或新的共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为合作者的角色,师生间以平等的态度,相互质疑与辩论。然而,自由的讨论是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为了每堂讨论课能顺利进行,负责下一专题的老师或同学会提前公布建议阅读的论文或书籍,帮助同学们尽快熟悉专题的讨论内容。
静云老师:在讨论课之后,一些同学可能受课堂的讨论启发,对一些具体问题产生兴趣。他们可以尝试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交简单的报告。在实地的田野考察开始前,我们会举行一个学术研讨会的活动,提交报告的同学们有机会在会场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同学间还要互相点评,一如正式学术会议中的点评人,同学们针对受评论者的文章提出批评或建议。由于各位今后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这类学术活动,因此,这种“预习”的机会是十分宝贵的,也能帮助各位累积自由思考、怀疑、发现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经验。
柏熹同学:但是,像我们这些研究经验尚浅的同学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很不容易呢!
静云老师(微笑):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很多问题都有人研究过了,我还能发现新的问题吗?我想大家完全不用烦恼。你们想想,历史学是人文学科,研究人的学科岂会有最终的答案?而且中国上古史算是年轻的学科,还不断地有新的、令人注目的资料出现,尤其是湖南地区的考古资料既丰富又零散,湖南地区的上古史仍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与湖南有关的: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商代炭河里城址人群的来源问题;中国最早的城址—— 城头山城的形成与结构问题;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山地族群之高庙文化与澧阳平原族群之汤家岗文化的精美白陶礼器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了解古人在山陵和平原地带的生活方式,是否互相来往,如何来往,来往的目的为何等等。我刚才提到的几个文化和遗址的名称,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有点儿陌生,但经过我们跨越时空的旅行后,你们说不定能成为好朋友(微笑)。一路走来,同学们自己可能就会发现:不用担心没有可研究的问题,只是需要培养抓住问题要点的能力。
我刚才说的,是一种时空中的旅行,所以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师生一起出去做田野考察。因此,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各位同学一定会产生不少困惑,也会产生不少的快乐,这是一种视野得以扩展的快乐。在诸多历史问题中,有的问题是能够通过埋首书案,研究新的材料,阅读他人著作而解决的,但更多是在书斋中无法解决的。当我们遇到这种瓶颈时,不妨尝试走出书斋,亲自去历史发生地看一看,说不定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而且,在考察过程中,由于在短时间内不停地接触第一手的材料,很可能会萌生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也可以为各位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此外,经过这种学习经验,同学们也能更加深入地互相了解,成为长年的好友。
立新老师:这样的课堂模式,看似新奇有趣,但实际上,各位同学面临的负担和压力并不小。一般而言,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研究生一个学期可以选四到六门课,而且不少学生都能轻松从容应对。但如果按这种新型课堂模式进行,一个学期选修三门课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希望各位同学能全力以赴,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我们要带着脑海里的这些问题进行田野考察,并尝试进一步厘清或解决部分问题。
徐坚老师:我再补充一点,因为每堂课的题目不一,我们取消固定的上课时间,有时候稍微早结束,有时候稍微晚一些,如果一直谈不完,也可以延长到下一堂继续讨论,这都由我们共同自由决定(微笑)。如果问题讲不完但肚子饿,可以一起出去吃饭,边吃边讨论。
【书名】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
【主 编】 郭静云、郭立新、范梓浩
【副主编】 赵柏熹、邱诗萤
【插 画】 郭静云、赵柏熹、邱钧承
【书 名】 《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
【出 版】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年7月
【基本信息】
平装:396 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53505923
目录
上幕 我们在校内相互教学
第一场 导论课:怎样学历史?
放弃填鸭式教育吧!
小鸟要学会自己在天空飞翔.
“芝麻开门”:打通学科间的门
侦探文献中的密码
破译考古报告中的密码
时空旅途计划
挖土后再析神话(课后感想)
读不完的书(推荐阅读)
考古、历史理论与方法
长江中游考古与历史意义
阅读文献的方法
第二场 先民开拓湖南地区
时空旅行的地图(活字典学长报告和课堂讨论)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领土观(准备下堂课的讨论)
我们似乎在玩智力游戏(课后感想)
夜枭在看书(推荐阅读)
第三场 从小吃米饭长大的文明
稻作的故乡在哪里?(师生讨论)
从爬树到种地,从种地到建国(准备下堂课讨论)
肥地,山岭,草原——我们的世界是多样的(课后感想)
夜枭睡不着,看书!(推荐阅读)
第四场 国家的曙光:城头山城址
“史前”是谁的史前?有人就有历史
国家诞生的地层学(一起来听有趣的报告)
自然环境与居住的关系
城墙与环壕
稻田
城头山聚落与文化的发展
学生报告“压力山大”!(课后感想)
夜晚陪夜枭读到新知识(推荐阅读)
第五场 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观察
“云梦泽苏美尔”的埃里都金城:“人类历史”的跨文明讨论.
宏观鸟瞰人类历史
这才是真正的“中原”!
北纬30 度的枢轴地带与距今0 年的枢轴时代
如何开拓北纬32 度以北的地区?
黄河为“母亲河”的神话:兼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谈石峁群城之谜
历史长河不塞(半途回首看,展望新未来)
“中国特色”不能超越人类的常规(课后感想)
知识重到提不动!(推荐阅读)
第六场 以云梦泽为中心的屈家岭—石家河群城网络
楚文明的几十座迷城(幽默熹和老师在地图上引导)
师生清谈
合则两利、斗则两害(课后感想)
给头脑充电吧!(推荐阅读)
第七场 微观与宏观的澧阳平原聚落
统计学“大师”的报告.
“ 云梦泽苏美尔”的后裔在哪里?(师生在走出迷宫的半路中)
定量少而变量多(课后感想)
这些书统计不出来(推荐阅读)
第八场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兼谈湖南地区盘龙城文化
盘龙城文化的知识传播(不怕天不怕地的小萝莉上台了)
谁是三苗,谁是禹汤?(课后感想)
到图书馆去找走出迷宫的指南(推荐阅读)
第九场 寻找文字记录
湖南出土带字的青铜器(“神仙姐姐”报告)
人面大禾方鼎
“冉”族徽.
有关“戈”族的疑虑
“旅”族徽.
其他湖南出土带铭文的殷商西周青铜器
知识盛宴要打包不要漏:文字与文明的指标
快乐地在书海里游泳(推荐阅读)
活字典学长评论与总结
下幕 行千里路越万年时
(学生田野考察日记)
带着问题出门,一路寻找答案
8月1日 天晴 终于接触到文物了!
第一次在湖南的早点(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第一次亲密接触实物(摘自柏熹同学日记)
石棒与支座(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白陶之谜(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黑陶之谜:制陶技术可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指标之一!(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8月1日长沙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论坛(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8月2日 天阴 宁乡:独特青铜器的神秘故乡(摘自诗萤同学日记)
山间的炭河里城址
宁乡县博物馆:亲手摸到超大青铜器!.
参观考古所标本室和关于炭河里遗址的辩论.
火宫殿:坡子店(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晚餐后热烈的讨论(摘自诗萤同学日记)
8月3日 天晴 爬山和学汉礼(摘自梓浩同学日记)
8月4日 天晴 在万年的时空交错中讨论湖南上古(摘自诗萤同学日记)
兔子山:包含六百年历史记录的井
从新石器的精美礼器一路爬到旧石器石片
爬完万年路,沉入迷迷糊糊的午梦
8 月4 日长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论坛
8月5日 天晴 湖潭间的岳阳(摘自诗萤同学日记)
洞庭湖水系下的盘龙城文化
铜鼓山:盘龙城文化的交通据点
陆城镇:历经千年的文化小镇
8月6日 天晴 考察的万花筒(摘自明立同学日记)
夜宿岳阳城,梦回岳阳楼
乡村趣事.
美丽富饶的洞庭湖
七星墩遗址可能是城
新石器时代的“卫星城”.
“ 衣食住行”与人类学田野调查.
划城岗:从新石器到青铜早期涵盖几千年历史的聚落
独具特色的汤家岗文化
8月7日 天晴 水稻养出来的文明在我们眼前(摘自柏熹同学日记)
八十垱:八千年的稻田
被灌溉蛛网包围的鸡叫城
城头山:诞生国家的苍茫之地
彭头山:万年栽培水稻之地
8月8日 天晴 野外万年旅行(摘自诗萤同学日记)
杉龙岗与华垱:新发现的彭头山文化早期遗址.
九里楚墓群与申鸣楚城墙
常德市博物馆与库房
心得交流
8月9日 天晴 山垭之路(摘自柏熹同学日记)
湘西高傲山峦之景
秦楚前线:里耶军城
8月10日 天晴 山麓祭坛之谜(摘自柏熹同学日记)
敞亮台阶上的高庙遗址
怀化博物馆的神秘面具
心得交流
8月11日 天晴 九嶷之路与发掘现场(摘自明立同学日记)
潇湘之源,苍梧之野——永州
大巴车上的别样生活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舜是湖南人?
历史的两端—— 南平古城旧址和明清古村落.
偶遇考古发掘现场—— 五里坪墓地
底层的愿望与象牙塔里的学术
点滴趣事.
8月12日 天晴 南岭湘粤通道(摘自明立同学日记)
湖南考察的最后一天到了
湘粤古盐道.
楚越之桥——郴州
读书,行路,追寻过去
订购杜钢建《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诸玄识《虚构的西方文明史》、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请点击大同书城“阅读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网!请长按后打赏
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陈明、秋风、林安梧、黄玉顺、伍继延、杜文忠、韩星、何真临、曾亦、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大同思想网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学网站之一。
关注大同思想网
联系电话丨微信:
欢迎向大同思想网公众号投稿:
datongsixiangwang@163.com
大同思想网
1.《)湖南独立建省是在( ) 周朝看这里!这本书湖南人都应该看——湖南是中国原生文明的发祥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湖南独立建省是在( ) 周朝看这里!这本书湖南人都应该看——湖南是中国原生文明的发祥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