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夫之妇配桂代。
“酉父癸”拓片。
赵孟頫画箕子像。
核心提示
史学界一般认为,辽阳古城为燕国将领秦开打败东胡后,于公元前279年所建,距今2297年。上个月末,辽阳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雷公开提出新见解,早在公元前1046年,箕子所建的侯国即把都城设在辽阳,不仅如此,史料中黄帝伐青帝所至的襄平,即今辽阳。由此,辽阳建城史提前了700多年。
辽阳出土的“酉父癸簋”与史料记载的箕子东来相合
5月10日至29日,一尊商代的簋(guǐ)在辽阳博物馆展出,因簋的腹部内底有铭文“酉父癸”三个字,被称作“酉父癸簋”。
据金石、甲骨文大家柯昌济1935年编著的《金文分域编》记载,“酉父癸簋”于1929年在辽阳出土,曾被徐世昌收藏,后辗转至天津。1960年,吴清漪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收藏。
记者了解到,像“酉父癸簋”这种商王室贵族的重要礼器,其制作和使用地点应该在商朝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安阳。那么它为何会在辽阳出土?辽阳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辽阳市文广新体局局长张春雷对记者说:“这与箕子在辽东建立侯国那段历史有关,这件‘酉父癸簋’是箕子侯国的都城在辽阳的重要证据。”
据史料记载,箕子姓子,名胥余,是纣王的叔父。《史记·宋微子世家·索隐》记载:“箕,国;子,爵也。”箕是商王封给箕子的封地名,子是他的爵位,当时的人们把他的封地和爵位合在一起,称为箕子。
至于“酉父癸簋”,也大有来历。酉,是箕子的父亲理酉;癸,是箕子的祖父瞿癸。“酉父癸簋”是理酉为其父瞿癸制作的祭器。
箕子是商朝时的太师,对事物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韩非子·喻老》中讲到“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故事。说纣王刚继王位时,就使用象牙筷子,箕子感觉非常恐怖。他认为,象牙筷子一定不能放在泥碗上,一定会使用犀角、玉石做的酒杯与此相匹配,一定要吃牦牛、大象和豹子的幼胎,穿多层华美的衣服,建造高大壮观的宫殿,箕子因害怕商王朝统治阶层将会变得奢侈糜烂而恐惧。果如箕子所料,过了5年,纣王一边设置酒池肉林,一边实施炮烙之刑,朝廷内外怨声载道。
在王朝危亡的关头,位列三公的箕子、比干、微子苦谏不已,然而事与愿违。《史记·周本纪》记载,“纣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微子被迫出走。
当时曾有人问箕子,既然你这么见微知著,为什么不早点离开纣王呢?箕子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也。”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攻取商朝的都城,纣王自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就在武王进入商朝都城的当日,武王派自己的弟弟召公“释箕子之囚”。《尚书·微子》记载,箕子获释后对微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意思是商朝灭亡了,我不能做周朝的臣子,于是箕子出走辽东。《尚书大传》记载了周武王的反应,“武王闻之,因以封之”。意思是武王听说之后,就把辽东封给了箕子。武王派出的使臣在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追上箕子,并向他宣布了武王的封诰。
那么,“酉父癸簋”为什么会从中原到辽阳?西汉焦延寿所著的《易林》上有所反映:“箕仁入室,政衰弊极,抱其彝器,奔于他国,因祸受福。”箕子抱着“酉父癸簋”远走他乡,周武王不但没怪罪,反而对他进行册封。“一个‘抱’字,吻合了‘酉父癸簋’的重量和大小。”张春雷说。
箕子侯国路不拾遗,是个礼乐之邦
箕子离开中原后为何要前往辽东?张春雷解释,因为这里是箕子先祖的发祥之地,是商族的故乡。(详见本报4月20日18版《商古族的祖先来自辽河流域》一文)。
张春雷对记者说,孤竹国君主与箕子同为商朝后裔,子姓。箕子受封后,孤竹国君提供了很多帮助,召集了包括“诗、书、礼、乐、医药、卜筮及百工五千余人”与箕子一同进入辽东。最早的史书《竹书纪年》中的一段文字,将箕子在夷,与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归为同一时段,表明公元前1046年,箕子已经到了辽东,建起辽阳城。
“另外,有很多的史料能提供证明。”张春雷说,《周史》《路史·国名记》《旧唐书》等史籍对此都有记载。
至于箕子封国的性质,史学大家金毓黻在《东北通史》中做出了定位,“为汉族所建立之藩国,实占汉族开拓东北史上之重要地位。”“一如太公之封于齐,召公之封于燕,盖当时之一蕃国也。”“其所处之地位,正与中国之诸侯等。”
据张春雷介绍,据《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统笺》记载,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召集诸侯来镐京觐见。见箕子时,武王向其请教商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说自己的侄儿纣王的恶行,就叙述了《洪范》九篇献与武王。“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洪范,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法。”张春雷解释说。武王对箕子说,帝辛(纣王)荒淫无道,不思悔过。上天借我的手,革除旧制,建立新朝,是帝辛把国家送给了我。您阐述《洪范》九篇,教我以治国之道,我定会竭尽全力治理国家,不怀私心。
张春雷对记者说,所谓“周礼”,即是在《洪范》的基础上制定的,可惜周礼只是在西周初期广泛施行,到了春秋诸侯争霸之后,便已“礼崩乐坏”了。反倒是在箕子所建的侯国,实施了“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等“八条之教”,教给当地人诗书礼乐和父子君臣之道。从此,人们遵守律令,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被称为诗书礼乐之邦、崇尚仁义之国。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痛感道之不行,欲渡海居九夷之地,箕子侯国成了孔子的向往之地。
记者了解到,省内有很多地方志,在开篇中都写明,本地是箕子来后才开始教化。
襄平为黄帝伐青帝所至之处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9年,燕国将领秦开击败东胡和箕子侯国后,设辽东郡,郡治在襄平,此为辽阳古城之发端。这是史学界一直公认的辽阳建城时间。张春雷历经30余年潜心研究,综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后,认为早在箕子赴辽东之前,辽阳就已是辽东的中心。他列出的证据主要有五项:
其一,“酉父癸簋”是有力物证。张春雷说,殷商时期的青铜礼器,为王室专有,于辽阳出土的“酉父癸簋”,应与当时的王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二,辽宁地区出土了大量箕子侯国特有的青铜曲刃短柄剑。在《东北地方史稿》中,金史学家张博泉提出,“从出土的时间、地域以及文物的特点看,应属于箕子侯国的文化。”张春雷说,辽阳是青铜短柄剑剑范(制剑模具)的唯一出土地,这也是箕子侯国都城在今辽阳的重要物证。
其三,西汉设置的辽东郡十八县,基本上采用了箕子侯国的版图,以襄平为中心,在四个方向上分别为今熊岳附近的平郭县、开原附近的咸平县、新民附近的望平县、丹东附近的西安平县,呈拱卫襄平之势,看出襄平在箕子侯国域内的中心地位。
其四,1972年,山东临沂出土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黄帝伐赤帝》竹简记载,“黄帝南伐赤帝……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为残缺字)。张春雷认为,依据相关史料,黄帝伐四帝之前,都城在今辽西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处,因此,其东伐的对象就是青帝,即上古东夷部落的祖先和首领,主东方。“除了辽阳在古代称为襄平外,史料中还有三个地方叫过襄平,据考证均与黄帝东伐青帝的路线无关,这说明早在黄帝时期,襄平就已经是部族中心。”张春雷说。
其五,古代襄平城内曾存有一对石棚。张春雷考证后认为,遍布辽东地区的大石棚(均为成对组合)为青帝部落用于祭祀的场所。据《三国志》记载,襄平城内的石棚“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张春雷说,“经考证,《三国志》记载的石棚为一对石棚中较小的,其大者应有两丈余,是辽东地区石棚中最大的一对,也是辽东地区唯一存在于城内的一对,这也证明了远古时期辽阳即是辽东的中心。”
箕子在此基础上建起辽阳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原院长、辽宁省历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杨英杰肯定了张春雷新论的学术价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箕子侯国
与燕的百年战争
张春雷对记者说,今人大多认为秦开北攻东胡,东攻箕子侯国,原因是燕国开疆拓土,实际上是箕子侯国先夺占了燕国的东部地区。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19年,箕子十七世孙子黎继位。这一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请求,灭了辽西地区的孤竹、山戎、令支,东胡趁机南下,而将辽西视为殷商发祥之地的箕子侯国国君子黎借机出兵,越过浑河,占领了辽西,即今燕山以东的内蒙古宁城和辽西辽北一带,这时的箕子侯国已将领土扩至大凌河流域及老哈河上游地区。
这时的燕国,实力尚弱。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国“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燕国不甘心失去这块领地,早在燕简公三十五年(公元前380年),燕国收复东部失地的战争就开始了,燕与箕子侯国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百余年,燕国的进攻屡屡被箕子侯国击败。“直到燕国将领秦开于公元前251年收复浑河以西燕国的失地,继而攻占辽东,设立辽西、辽东等五郡,这场百年战争才真正有了结果,其中辽东郡的郡治在襄平,即今天的辽阳。”张春雷说。
燕占据辽东没多久,即被秦国所灭,刚刚施行的燕文化,又被秦文化取代。短短数十年间,辽东历经燕国、秦朝、汉朝的更迭,三次文化的毁灭与破坏,三次人口的大量死亡和迁移,造成了箕子侯国在辽宁的历史鲜为人知。
(本文图片由张春雷提供)
1.《1046年周朝专题之公元前1046年箕子建辽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46年周朝专题之公元前1046年箕子建辽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