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亲是古代皇族女性无法抵抗的命运。在那个封建社会下,政治婚姻能给一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一些安宁。
可是谁又知道她们凄苦的一生呢?翻阅中华几千年历史,为国家安宁而牺牲的女子不在少数,她们无法选择去抗拒命运,只能选择向现实低头。所以,古代平常百姓的安稳生活,除了英雄征战沙场,更有那些美丽女子独留青冢。其实如若真要追寻公主和亲的最早历史,唯一能有记载的,便是刘细君,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名字的和亲公主,为汉朝边界安宁起着重要作用。国若不强,和亲也便是最好的选择,刘细君的出塞之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的,弱女子身上肩负着的也便是这个庞大的帝国,正如宋人刘克庄所言:“如何汉公主,去作虏阏氏。”
生不逢时,父亲无能
这位公主生在一个生不逢时的年代,在汉朝建立初期,边塞之地就不堪匈奴侵扰。到了汉武帝执政,他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经过连年征战,“而金城(兰州)、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但想要解决匈奴问题,如若仅凭战争手段,只会让大家两败俱伤,与周边各国形成一个联盟姿态,是解决国家安宁的最佳方式。此时他所选定的最佳结盟国,便是距离长安有8900里远的乌孙城。史书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最为疆国。”这个国家拥有着很强大的军事国力,依靠匈奴发家,但同样也遭受着匈奴的欺压,渐渐便出现“不肯复事匈奴”,有反抗匈奴之意,两个强国联手,必然能够将西域各国都串联起来,再而击败匈奴。
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便向武帝建议:“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就是需要一位愿意前往这个遥远国家和亲的公主。其实,当时整个朝堂上下,所有的女子都能够成为远嫁异国的公主的备选人。为何唯有刘细君被推上了这个政治舞台呢?其实这与她的身份有关。按照刘细君的血脉,她也算是名正言顺的汉朝公主,她的祖父是汉武帝的兄长,她的父亲就是当时的江都王刘建;刘细君母亲也是贵族女子。其实,当时的刘细君,也算不上是和亲的第一人选,只可惜她摊上了一个昏庸无能的父亲,最终导致了她命运的改变。
父母双亡,罪臣之女
母亲出身于贵族世家,是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在母亲的培养与影响下,刘细君擅长琴棋书画,是众多贵族千金里面的佼佼者。她时常出入宫廷玩耍,汉武帝对于这个侄孙女也是十分喜爱。谁料她的父亲竟然起了谋反之心,这为整个家族带来了灭门之灾。唯独刘细君逃过一劫,她打小是汉武帝看着长大的,乖巧又惹人怜爱,皇帝这才留住了她的性命。可是反贼之女,却永远挂在了她的身上,父辈的恩怨情仇,却要以她一人之力来承担。
父母双亡以后,她就被寄养在了叔叔家,她去那个冰冷无情的家时,也只有11岁的年纪。在25岁以前,没有人来救赎她,父亲谋反的骂名,刘细君一背就是14年的时间。在这样绝望又无助的环境中成长,她也渴望着有一天能够见到一些阳光。每日里与她为伴的只有花草,唯一能够拂去心中难过忧愁的,没有读书画画,那些沉闷的日子里,她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在那样的大格局,她注定成为了远走沙漠的和亲公主,“凤馆输唐好,龙庭降汉恩。”。
戴罪立功,远走大漠
她是罪臣之女,而赎罪的唯一方式,就是戴罪立功。公元105年,汉武帝一纸诏书,她成为了钦定的和亲公主。像刘细君这样的身份,她只能接下圣旨,面对高高在上的天子皇权,她哪有什么资格与别人去讲条件。其实刘细君很早就认清楚了自己的命运,一个带罪之人,即便是留在长安城,也只是在谩骂声中活一辈子,与其这样抑郁而死,不如远走大漠,或许还能寻得一丝生机。
昔为花月汉宫女,今作风沙胡地人。
汉宫胡地何分别,人生过眼如一瞥。
彩云易消月长缺,奈何婵娟涕如雪。
且喜华夷罢战争,天南天北乐升平。
就这样,刘细君在离开长安城之前,她对于这座城池没有丝毫不舍,她对于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半分的抱怨,她坦然接受一切,坚定的向未来走去。滚滚的车轮,载这个娇弱女子一路向前。到达了近千万里的乌孙城,她见到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夫君。这里的国王早已经是一个迟暮老人,他比细君的年龄大了几十岁。这个国王也不敢得罪匈奴的人,所以在迎娶汉朝和亲公主的同时,与刘细君一起踏上这片土地的,还有被封为左夫人的匈奴公主,这个国家以左为大,远嫁千里,她却只是一个小妾。
异国他乡,从不屈服
银鞍白马金橐驼,琵琶弦索声相和。
葡萄酒绿朱颜酡,婿家儿孙日日多。
年年只报烽火息,莫问婵娟伤绮罗。
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刘细君对于爱情并不抱任何的希望。她原本只是长安城里的一株弱柳,既然带着使命而来,她便要在这大漠扎根,洗脱自己的罪臣身份,并且为汉朝立下功劳。刘细君没有整日沉浸在哀伤之中,她从乌孙城的宫殿走了出来,她让自己尽可能的去融入这里的生活。在她嫁人之时,汉武帝为她配备了大量的嫁妆,这并不是为了让刘细君衣食无忧,一个从小在权力场上长大的姑娘,怎么可能不懂得帝王的心思。
刚到乌孙之时,刘细君十分不适应:“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后来才渐渐融入:她每次都会紧紧抓住与吴松王见面的机会,而这些嫁妆就派上了用场,根据史书中记载,刘细君总是用昂贵的财物来收买人心,而且她平时又与人为善,很快就获得了乌孙人民的认可。逐渐将这个国家的人心,向汉朝拉拢。她还给这里的人们传播汉朝文化,长安城里的时尽沧桑,器具制作她都教给了这里的人了。同时她还派与她一同前来的使者,将这里的核桃、胡豆等农作物,引进了中原。
眼看她的生活日益有起色,谁知她的丈夫却因病逝世。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国王传位以后,新登基的国王需要娶上一任国王的一位夫人为妻,在这位国王去世以前,她所选定的这一位夫人,便是刘细君。这种下嫁习俗,让她一时难以接受,毕竟她打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是命运让她走到这一步:“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岑陬遂妻公主。”她不得不嫁给新任乌孙王,也就是自己丈夫的孙子。
《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太初四年,她又成为了下一任国王的右夫人。两年以后,她为现任的丈夫生下了一个女儿,只是她仅陪女儿走过了5年的岁月,就永远的与世长辞。在她离去之前,刘细君留下了一首《黄鹄歌》。在大漠中的无数个夜晚,她远嫁异国,“泪痕滴尽穹庐月,谁道神香解返魂。”这里有草原蓝天,这里有牛肉奶酪,可是谁又能懂她心中的哀伤呢?如果她是一只黄鹄,她又何尝不想归家。纵观这位和亲公主的一生,似乎是一出悲剧。但是如果细究这个女子的命运,会发现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她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她留下了千年以后,人们依然还在传诵的诗词,她在大漠深处,谈起了千年以前的秦琵琶,她为丝绸之路的开启打下了基础。沉睡在大漠里的这位和亲公主,值得被世人铭记。
刘细君的和亲之举只是古代和亲的一个缩影,在古代和平总是比战争来之不易,一场胜利的和亲带来的利益远比战争要高,正如北宋学者所评价的和亲之计:
"汉高始纳奉春之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耳。高后、文帝,至于宣、元,皆 用是道,故得呼韩朝于北阙之下。及魏道武读汉史,至'欲以鲁元妻匈奴',为之 掩卷太息,于是以诸女皆憫 憪降于宾附之国。此乃深识从权济时之略焉。《易》 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其是之谓乎!"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
《汉书》
《古代和亲利弊论》
1.《一曲大漠谣,留下一首《黄鹄歌》,刘细君在大漠深处独留青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曲大漠谣,留下一首《黄鹄歌》,刘细君在大漠深处独留青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