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汉朝

关于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我想说历史:从封建制迈向郡县制,大分裂走向大一统,西汉王朝居功至伟

从封建制迈向郡县制,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大势所趋。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夏商周三代还需要利用封建制统治天下。这种情况直到秦朝统一天下后,才得以初步改变。但是虽然秦朝有首统天下之功,但是大一统观念的真正形成,西汉王朝居功至伟。

01、秦以前的政治生态,以及秦朝的统一为何无法持久?

在传说中的上古时代,部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众多的部落分布于四面八方,因其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利害相关而结成部落联盟。而部落联盟的首领,多由原始民主制推选而出。

在历史上有过,关于尧舜禹禅让首领位置的美好传说。由于历史过于久远而且相关史料的欠缺,因此,这种传说的可信性未免令人质疑。不过尽管如此,传说既然能够流传下来,说明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社会甫成的远古政治生态。

(秦始皇嬴政)

直到夏朝时才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并逐步走向完善。而商朝则更进一步地完善了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不过尽管如此,因为受制于传统意识的影响,所以即便君主的权力很大,但却依然还需与贵族共同治理国家。

国家或者说是王朝更为恰当,商朝的统治区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以黄河流域为依托。使其文明的影响力,呈同心圆状一环又一环地向四周扩散。其统治重心为本族群聚集的核心区域,而对边缘异族多以羁靡的形势施加有限影响力。

这种情况,直到周朝才得以改变。因为商纣失政无道,而导致诸侯叛商归周。周部落趁势联合诸侯讨伐商纣。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纣王惶然失计,被迫登上鹿台举火自焚,商朝就此灭亡。于是,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便成了周朝统治天下的时代。

然而,摆在周朝统治者面前的老问题却依然存在。因为当时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生产力更是极其低下。因此,剩余产品也并不丰富。况且又因为交通不便,导致朝廷的政令无法顺畅地传达到王朝的每个角落。因此,尽管周朝在名义上统治着大约340万平方千米的疆域,但是真正能够掌控的土地并不多,对于边远地区的统治依然还是鞭长莫及。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采取特殊手段加以应对!因此,封建诸侯于四方,借助诸侯的力量对整个王朝实行间接统治,便成了周天子的必然选择!无论周天子是否心甘情愿,也得接受因为周族人口稀少,但统治疆域却已经膨胀到其力所不能及的客观现实。

况且,周朝虽然取得了天下,但是却尚不能高枕无忧。不仅商朝的残存势力依然很强大,失去了权力的商人更是心有不甘,就是那些原本依附于商朝的方国,也仍有复辟商朝之志。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周武王姬发在夺取天下后,便采取了通过大量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以及历代君主后裔为诸侯的方法,加强周朝对辽阔疆域的掌控能力。

于是,便通过分封齐国加强了对东方的统治。通过分封燕国于东北方,加强对北狄的防御。后又通过分封晋国于北方,以为中原之屏障。当时的南方尚未得到开发,因此属于僻远荒凉之地,便封楚国于此以镇慑南方。这些诸侯国犬牙交错,星罗棋布在周朝的辽阔疆域上,成了周朝用以防范敌对势力反抗,并借以充实四方并巩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有些当时看似很适用的政策,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逐渐便由有利的一面转向了不利的另一面。因此,当西周政权在犬戎的冲击下垮台,周平王因镐京残破而不得不东迁洛阳之后,周朝中央失去了对全国的掌控能力。昔日那种,周天子既可以利用礼法约束,迫使诸侯臣服中央。又可以利用成周八师、西六师,对有离心倾向的诸侯国加以震慑的局面,便一去而不复返了。

于是,一些已经做大做强的诸侯国,自东周时代伊始便开始了彼此之间的攻伐劫掠。郑国箭射周桓王的举动,更令周天子那仅存的尊严扫地殆尽。不过在春秋时代,受制于当时的形势限制,强国更热衷于通过争夺霸权,实现扩张影响力,而不是轻易地兼并别国。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形势便陡然一变,战国后期的七大强国彼此互相鱼肉,演出了一幕赢者通吃的历史话剧。

最后,经过了历史的淘汰与选择,秦国成了胜利者。秦王嬴政在秦国历代先王打下的基础上,奋六世之余烈,展大秦之雄风,从公元前230起到公元前221年,陆续消灭了六国的反抗势力,首次将整个天下归之于一统。秦朝建立之后,秦王嬴政进位为始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皇帝”。而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不仅是因为其实力强劲,同时也是因为几百年的战争与动荡,使百姓渴望天下太平的结果。

(秦二世胡亥)

然而,秦朝的表现令人们失望了!也许正是因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王朝,因此便无可避免地成为检验统一效果的实验品。不过事实证明,尽管秦朝的统一并不成功,但却绝非徒劳无益。在秦朝短暂的十余年统治中,也曾跌跌撞撞的进行过许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这其中就包括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币制和计量单位,用秦国的货币取代六国的货币,为将整个天下的经济纳入统一轨道奠定了基础。同时,秦朝也很强调法治。虽然秦法以严苛而闻名,但却首次将整个天下的法律统一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于使天下长治久安之目的,秦始皇没有为一己之私,便重拾封建制的唾余。为了彻底消灭引起分裂的祸源,秦始皇一心推行郡县制,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既然是试验就总会有失败的可能。秦朝为巩固统一而做的尝试,便因其推行的某些政策过于激进,以至不符实际而失败。秦朝败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却可以归纳为两个彼此纠缠的基本原因。其一是:远人未附。彼时分裂性质的封建制仍有较强影响力,这也是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积习,导致的惯性思维所致。其二是:天下饱受战乱之苦,如今秦朝既已统一天下,就应该及时予民休养生息,借以纾解民力并恢复国力。远人未附就仍是祸乱之源,而百姓承受高压之苦,则又可能成为导致天下再度大乱的诱因。

过度役使民力,致使百姓无力承担压榨的后果极其严重。而秦始皇却急于建立功迈三皇,德超五帝的丰功伟绩。因此不仅没有正视民众的苦难,反而为了实现他的梦想蓝图,而不惜透支国力——修长城建直道,营骊陵建宫室,北击匈奴南讨百越……这些事情该不该做呢?当然该做!可是却不应为此而急功近利。为了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竟然不顾发生民怨沸腾动摇国本的危险后果。

事实证明,无论专制王朝制定出怎样的严刑峻法,也无法吓倒因走投无路而被迫铤而走险的民众。于是,曾经傲视天下的大秦王朝,曾经固执地相信依靠严刑峻法,就能保住大秦王朝江山永固的秦朝,曾经梦想传之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的大秦王朝,便被人民起义的狂涛埋葬了!它的统治仅仅维持了十几年便土崩瓦解了,秦朝巩固大一统的实验失败了。

0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促进统一做出的贡献及其失策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后,建立西汉王朝。在西汉开国之初,侑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分封异姓功臣为王。于是,韩信受封为楚王,英布受封为淮南王,彭越受封为梁王。这三个异姓王功劳最大,因此在众多异姓王中,爵位最高权力最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受制当时的特殊形势,并非刘邦不知重拾封建制唾余,分封异姓诸侯王之害。

因此,在汉朝政权初步巩固以后,刘邦便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设法将韩信、彭越以及英布等,因兵权在手而位尊爵显的异姓王逐一剪除。然而,尽管剪除了异姓王,但是原来的六国故地却仍然不免有离心倾向。长达千百年的封建制惯性,并不会随着韩信等人被诛杀而消失。

(汉高祖刘邦)

所以,刘邦在朝廷的权威,尚无法彻底覆盖全国之时,还是只能采取通过分封刘氏子弟做诸侯王,用同姓王取代异姓王的办法。为朝廷争取稳定统治秩序,以及夯实统治基础的空间与时间。于是,刘邦便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先后分封刘肥为齐王,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友为淮阳王。同时又封弟弟刘交为楚王,侄儿刘濞为吴王。

从刘邦的分封形势上看,基本上已经把原六国统治区域完全覆盖了。如此一来,西汉朝廷便可稳据秦国故地,挟朝廷之威兼具居高临下之势,坐镇关中攻守自如地号令天下了!而且此时的刘氏诸王尚少,因其羽翼未丰势力未成,故尚不具备做大做强挑战中央的实力。而中央反可借助诸侯的力量,加强对边缘地区的控制能力。因此,虽然刘邦的分封制有重蹈周朝时天下大乱的隐患,但在西汉开国之初还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可获一时之利却不能代表可获一世之利,更无法使西汉王朝获得永远的利益。因此,当刘氏诸王的势力壮大之时,也就到了刘邦埋下的隐患发作之日!此时的刘氏诸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完全可以和朝廷相对抗。诸侯王们既享有封国内的财富,而又拥有一定的兵权。而且这时,齐国已经拥有70余座城池,吴国拥有50余座城池,楚国也拥有了40余座城池。诸侯王们有兵、有钱、有地盘,甚至可能还有野心,而且早就养成了骄矜跋扈的心态。倘若此时朝廷刺激了他们,肯定会激起诸侯王的叛逆之心。

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是吴王刘濞挑动的。吴国境内有铜矿,吴王可以借此自行铸造铜钱。吴国还临近海边,因此又有渔盐之利。而在当时盐是硬通货,内陆地区大多依赖海盐度日。吴国通过自造铜钱,使得吴钱遍布天下。吴王刘濞凭借山海之利兵精粮足财厚,完全具备了造反的能力与实力。况且吴王还和当朝皇帝汉景帝有杀子之仇,早就因对朝廷不满而起造反之心。只不过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而且一时又没有合适的理由暂缓叛乱而已。

而当吴王刘濞得知汉景帝欲借晁错之手削弱藩王势力时,立刻被诱起了谋反的念头。于是,便勾结了楚王、胶西王、胶东王、赵王、淄川王、济南王,与吴王一起联袂造反!一时间叛军的声势浩大无比,朝廷几有崩陷之忧。尽管朝廷以诛杀晁错塞七国之口,但却依然无济于事。因此,朝廷不得不放弃幻想与叛军决一死战。最终,在周亚夫的正确指挥下,肆虐了三个多月的七国叛乱被朝廷平定了!

(汉文帝)

如果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上看,七国之乱是根本无法避免的。因为当诸侯王的势力壮大以后,必定会倚尊恃强而骄恣意妄为。他们的野心会像毒草一样向四下蔓延,直到吞噬掉他们想吞噬的一切。而亲手栽下这些毒草的,就是那位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不过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晁错所言:诸侯既已做大,削弱他固然可能会刺激其造反,但是放任自流也未必可保其不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诸侯王一定要反,还是早反祸小迟反祸大!发生了“七国之乱”当然不是好事,但却也收到重重打击了诸侯势力的效果,并使其他诸侯王也因此而失去对抗朝廷的信心,从而不敢再轻易挑战朝廷的权威!

其实吴王刘濞之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战略,挑起了错误的战争!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西汉朝廷也正值兵强马壮之际,吴王刘濞选择此时造反绝讨不到什么便宜。拜“文景之治”所赐,此时的汉朝尽管田赋只有三十税一,但却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像西汉这样的以农耕经济立国的王朝来说,只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会获得丰富的回报。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汉景帝统治后期,地方官府的粮仓堆满了粮食,库房里储满了铜钱。朝廷更是如此,国库藏钱积累至几百万万。而且因为多年不曾动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掉在地上的散钱多得无可尽数。粮食更是新旧相积,粮仓也无法全部储存,以至于有露天堆积者,导致出现因腐烂而不可食的情况。

因而尽管七国诸侯实力不俗,但是朝廷的力量却也并非虚弱。因此就没有出现枝强干弱的局面,朝廷与七国叛军是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硬硑硬的对抗的!更兼吴王不听部将的正确建议,没有破釜沉舟一鼓作气直捣长安,反而要进行攻城夺地的攻坚战,从而白白浪费了难得的大好机会!倘若刘濞舍去不必要的顾虑,趁朝廷尚未稳住阵脚之时,选择直取洛阳和长安,恐将未知鹿死谁手?所以吴王刘濞完全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错误的战略,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03、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为天下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

平定七国之乱狠狠地打击了诸侯的嚣张气焰,为朝廷日后徐徐削弱藩王势力,争取到了有利态势。不过,尽管汉朝因为藩王势力尾大不掉而动乱频生。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这个时期既没有了原六国势力的生存空间,也没有再给其他势力留下趁机而起的机会。又因为有力量捣乱的都是刘氏诸王,所以可以将其视为刘氏宗亲的内部利益争夺。

如果可以这样认为,那么可说大一统的基础已经具备了。而且在中央比较强势的情况下,天下归向于朝廷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也已经是事之必然。但是,要做到把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仅有物质基础以及强势的中央政府还远远不够。只有让人们在思想上接受了大一统观念,才能真正形成牢不可破的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

因此,在汉武帝刘彻执政之后,便放弃了自汉初以来一直坚持的道家思想,变清静无为不扰民少生事为有所作为。恰在此时,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向汉武帝进献了《天人三策》。董仲舒极力鼓吹儒家学说,建议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汉武帝也想利用儒家学说,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从而加强西汉政权的稳定性,并借此凝聚人心!

于是,汉武帝便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放弃了曾经促成“文景之治”丰富成果的黄老学说。转而大力倡导儒家学说,通过大量提拨儒家子弟做官的方法,将天下读书人的思想与精力引导到儒家学说上来。而在封建社会盛行精英教育的整体环境下,做为社会精英的读书人,一旦舍弃了百家学说,投入到钻研儒术上来,就不难带动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向“独尊儒术”方面转变。

既然有了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又有了促进大一统的有利态势,如果再加上有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那么整个天下自然不难被整合到一起。由此开始,以天下归一为核心的,以儒家思想为载体的大一统观念,便成了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主轴!从此之后,大一统与大融合便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搞分裂不仅不得人心,而且会撞得头破血流的教训,已经被历史多次验证!

04、推恩令的实施,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以及其对促进天下归于一统的历史贡献

汉武帝在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为削弱藩王势力,而量身定制的“推恩令”策略。推恩令是在主父偃的建议下,被汉武帝采纳并推行的。其实,早在汉文帝当政时期,青年才俊贾谊就曾经给皇帝上书,建议皇帝削弱藩王过度膨胀的实力,以免酿成宗族内斗的悲剧。

(汉景帝)

七国之乱的事实证明,贾谊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朝廷能在汉文帝执政时,在藩王势力将强末强之际就着手削弱其实力,或许有极大机率,避免发生七国叛乱之祸。可惜侑于当时局势,贾谊的建议末能引起朝廷足够重视。以至于藩王的势力犹如脱缰野马一样难以遏制,终于还是酿成了宗室操戈的悲剧。

主父偃献上的推恩令,其实质也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推恩令利用只有诸侯王长子可承袭爵位,而其余庶子没有权位的弱点,推行赋予诸侯王庶子继承权的策略,借助这种方法拆分强势的诸侯国。当相对强大的诸侯王国,被拆分为若干个较小的侯国时,自然会丧失对抗朝廷的实力。如此一来,朝廷则可不用削藩之名,就能获得削藩之利。

独尊儒术与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采取的软硬两种殊途同归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夯实统治基础,更是为了促进天下形成牢不可破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至此,在吸收了秦朝统一天下归于失败的教训,以及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教训之后,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大大消弱了封建制唾余的消极影响,使天下归于一统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

此外在汉武帝执政时期,为了确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秩序的不动摇,还强化了监察制度。汉朝在中央设有司隶校尉,又在各地派驻了刺史。将西汉王朝十三州,都被纳入到了中央的监察体系之下。这种方法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有利于防止因地方势力做大,对朝廷产生离心倾向而破坏统治秩序。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应该说既有也没有!

说有,是因为在朝廷的统治井然有序时,没有任何地方势力,足以颠覆朝廷的统治秩序!说没有,是因为当朝廷发生内乱之后,地方势力的离心力也会随之而起。比如王莽篡汉时,当新莽王朝的力量足以维护旧有统治秩序时,各地依然井然有序,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发生动荡。但是,当新朝无力再维护旧有统治秩序时,便出现了各地纷纷割据自立,彼此混战不休的局面。不过尽管如此,因大一统观念己然深入人心,所以在经过战乱的浩劫之后,天下依然还是要重归统一。结果,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果然再度统一了整个天下。

类似的例子还有东汉王朝,东汉王朝因董卓乱政而动荡不安,以后更是分裂为魏国、蜀汉和吴国。然而尽管三国彼此混乱不休,但却都把统一天下,视为自己的最终政治目标。因此,无论是曹魏集团的南佂也好,还是蜀汉集团的北伐也罢,都是为了消除分裂与动荡,将整个天下重新归于一统努力。而统治者也无不把能够统一天下,视为毕生的最高政治追求!七雄争霸秦得胜,三家归晋庆太平。可想而知,假如没有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也没有大一统的文化氛围,天下又岂会在分裂动荡之后重归一统?

(汉献帝)

结束语:在从分裂性质的“封建制”走向大一统的历程中,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秦朝成了失败的实验品。汉朝则在吸收了秦朝导致失败的教训后,又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统治秩序,并夯实了统治基础。最后,终于形成牢不可破的大一统局面!这说明历史的演进过程,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犹如一个燥动于母腹之中的胎儿,必须历经痛苦的洗礼方能应运而生!

资料参考文献:《资治通鉴》、《中国历史》

1.《关于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我想说历史:从封建制迈向郡县制,大分裂走向大一统,西汉王朝居功至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我想说历史:从封建制迈向郡县制,大分裂走向大一统,西汉王朝居功至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4819.html

上一篇

关于2021的汉朝会持续多久我想说我没记错吧,现在2021年

下一篇

【100岁以上的汉朝】30多岁才结婚,48岁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的人生到底有多励志?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干货看这篇!同是藩王作乱为何七王之乱三个月平定,而八王之乱却导致亡国呢?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干货看这篇!同是藩王作乱为何七王之乱三个月平定,而八王之乱却导致亡国呢?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相关介绍,一个成语被称为“乱七八糟”,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大规模政局对抗中央王朝,分别是西汉七国的乱乱、西晋八王的乱。 这两次藩王作乱共同导致了一个结果便是全国性的藩王对抗中央王朝,后来朱棣作乱...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看这里!同样是藩王之乱,为何七国之乱很快平定,八王之乱让国家灭亡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看这里!同样是藩王之乱,为何七国之乱很快平定,八王之乱让国家灭亡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相关介绍,历史上有两次非常有名的王干大混战,一次是汉朝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的“八王之乱”。 这两场大混战,都是地方上的藩王,想要夺取中央政权当皇帝,从而掀起的一场全国性战争。 不过,这两场大战,结局却是完...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专题之汉朝中央政府是如何解决藩王的?从武力到法律,用了四代的时间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专题之汉朝中央政府是如何解决藩王的?从武力到法律,用了四代的时间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相关介绍,汉朝成立以来,封国问题一直困扰着汉朝皇帝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皇帝从李氏诸侯王消亡到董氏诸侯王平定,分封制的修改,也就是秋恩玲的颁布,可以说诸侯王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汉朝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关于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我想说你肯定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关于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我想说你肯定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113年汉朝藩王势力消失相关介绍,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把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所谓“封建社会”,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行“分封制”。可是从秦朝到清朝的这些更迭的朝代中,大部分朝代根本不是实行“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