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山东大学
主题:齐鲁讲坛177讲的—— 《周礼与现代社会》
演讲者:王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主持人:杜杰森(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这次讲座将在稿子内现场直播,请大家刷新。)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在新的齐鲁大学讲坛上,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勇教授。海报上介绍了王教授。我来补充一点。(大卫亚设)。
王锷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导,和咱们山东大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王教授现在担任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的秘书长,《历史文献研究》现在也是由他来支持、编辑。
和山东大学的关系非常特殊,就是山东大学办了一个很有知名度的国学班叫尼山学堂,已经招收了8届学生,今天在座的有一些就是尼山学堂的学生,他们在考试周挤出时间来听这个讲座,那是有原因的。尼山学堂开设的课程,是经史子集的重要典籍都开了,其中经学方面的书,就是《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周礼》《礼记》,这三部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三礼,咱们儒家的学问、儒家的文化叫礼乐文明,王老师在这里讲礼记,那地方就对了,因为它发源于咱们这里。
还有四书,重要的经书,我们这里都开设了原典导读课,就是一句一句的讲。我们讲先秦史也罢、讲先秦哲学也罢,讲先秦文学也罢,对儒家的经典敢于一句一句讲的这样的老师,在全国并不容易找到能够把这些经典一句一句讲的,肯定在海峡两岸独此一家了。当然我们如果不独此一家的话,就愧对我们齐鲁之邦、孔孟之乡了。在这里能把经书都一句一句开出课来。教育部选择一些优质的课程,我们的原典课一次上了十门,三门作为一组。暑假里又从全国的慕课中选了十门,王教授的《周礼导读》就在这十们中的一个。
实际情况是什么?就是在慕课群中一字一句讲周礼的,也只有王锷教授。就是我们山东大学开这么多经典课,是不是我们都有现成的老师?也不是这样。我们是集合了许多高校的精华,《周礼》请南京师范大学的王锷教授来讲,《礼记》是浙江大学的吴教授来讲。以往山东大学刘教授是讲《礼记导读》的,张教授是讲《尚书导读》的,当然《周易》是我们的强项《四书导读》是颜炳罡教授。所以我们的经典课是响当当的。我们尤其应该感谢王教授从南京每个月一趟来山东大学讲《周礼》。这样难得的老师,就被咱们的齐鲁大讲坛“盯”上了,提前好长时间预约,好不容易选择期末,因为王教授课也很多、事务也很多,今天终于排上这堂课,给大家讲《周礼》。考虑到我们广泛的需求,并不能都在课堂上那样,所以就特别为本次的演讲备课。备课过程当中,还发过来征求了一些咱们这边同学的意见,也让我看,我当然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感觉到是特别郑重其事,专门为这场报告来备课、做课件。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锷教授给我们作报告!
王锷:在座的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特别高兴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周礼》与现代社会”这么一个话题和大家来做交流。但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有这么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惧的是就这么一个话题在山东大学来讲、在齐鲁大地来讲,用句俗话来说那是在关公头上耍大刀,这是真正的班门弄斧。所以我后面可能会讲错很多,部队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这个讲座,刚才杜教授已经说了,他提前跟我讲,我说我特别怕这样一个讲座,就是这样一个题目怎么讲?或者说现在适合不适合讲?或者说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讲?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答应了,我很慎重,我自己确实很认真的题了课。但是我现在打开的这个截面,首先你看我第一句话,我的题目就有错,就是这个题目不应该加书名号,我讲的周礼是周代礼制与现代社会。我不会做PPT,让一个学生做的,加了书名号。加了书名号的和不加书名号的是不一样的,加书名的是讲《周礼》这本书,不加书名的是周代礼制。所以尽管很认真,免不了也会出错。
这样一个话题,当时说要讲这个话题,要确定一个什么题目?有一次我和杜教授在山大食堂里吃饭,我们俩聊起这个事,我说这个题目不太好拟,我们俩商量了半天,就讲还是用“周礼与现代社会”这样一个题目,这样大家看的还比较明白。但是怎么讲?或者说近些年来为什么大家关注这样的话题?我们说起来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是礼乐文明,但有人讲你的礼乐文明好在哪里、礼仪之邦体现在哪里?从哪里能体现?
近3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人都富了,很多人都走出去,出国游玩的人也多了。有人不断报道,似乎从你们中国人身上没有感觉到你们是礼仪之邦来的人。我们现在又不断地在谈我们是礼仪之邦。那礼仪之邦的特征应该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老祖宗所倡导的礼乐文明,有哪些优秀的成分?这样一些成分在哪个地方有记载?它对不对?到今天我们面对如此的文明,应该如何看待哪些东西可用、哪些东西不可用?如果要用该怎么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所以针对这样一个题目,我今天想讲三个小问题,第一个讲什么是礼,要讲周礼,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礼,所以第一个问题讲礼和周礼,我的理解什么是礼、什么是周礼。第二个问题,谈到礼不能不谈到儒家经典,谈到儒家经典,不能不谈到儒家经典中的三礼,就是《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这三部书和周代礼制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个问题,我们谈周礼,这些周礼对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究竟有没有用?或者这些周代礼制当中的精华也好、思想也好,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我今天就这三个问题我个人的思考向大家汇报,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先说礼,说到礼,我们必然会想起一个故事,当年孔子的儿子伯鱼有一次问他的同学陈亢,说伯鱼同学,你好像比我们学习都好,你学习好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你爸爸在家里面单独教过你?伯鱼想了想说好象也没有单独教过我。你说没有吧,有一次我爸爸在家里堂上坐,我从院子里经过,我爸爸突然就问我说学《诗》乎?我说没有。我爸爸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不学《诗经》你不会讲话。在周代的时候,在贵族之间互相访问、互相对话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诗经》表达自己的含义。就像现在一些年轻人要给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写一份情书,可能里边会写两首诗或者《诗经》当中的话表达含义一样。对方要听懂,如果你连《诗经》都没有读,你不知道人家说什么。这是一次。
还有一次,我爸爸又在堂上坐,我又从院子里经过,我爸爸又问我,说学礼了吗?我说没有。我爸爸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你不学礼,那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从这个话,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要学《诗》、要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结果伯鱼的同学陈亢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没想到我问您两个问题,得到了三个回答。三个回答是什么?第一,我知道了要学《诗》,第二知道了要学礼,第三,我也知道了作为君子,像孔子这样的人,也没有说不教他儿子,而且是正确的教、引导他要学《诗》、学礼。就是作为父亲怎么样引导孩子。陈亢深受启教,这是《论语》中记载的很有名的故事。后来我们一个成语过庭之训就来源于这里。
从这段话里我们能明确知道,孔子教育他儿子要学礼什么是礼?我们一般谈中国文化,你要谈到某一个字的意思,必然要想到汉代许慎的《说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针对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学者段玉裁有个注,说“履,是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换句话说,我们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你所要依赖有关的规则这些都能叫礼。所以本来从古代,从礼的本意来说,礼本来是指祭祀鬼神之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越来越扩大把由祭祀的这样一个含义,扩大到人们的各种规范,甚至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各种典章制度,都应该算到礼的范畴。
我简单把它概括,我说礼大概是这样一些内容。我把它叫做礼是俗的规范化,我们经常说礼俗礼俗,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但是这个俗被大多数人所遵守、信从的时候就可能变成礼。礼的范围要比俗的范围大,但是当礼被某一个地方接受、大家遵循,也可能会变成俗,礼俗之间是互动的。所以我说礼是俗的规范化,把俗加以规范就变成了礼。而且也是现实生活的粉饰化。我用了粉饰这个词,粉饰是梳妆打扮。
另外一个,礼是人行动的准则,如果人离开了礼,那你做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礼是人形动的准则。而且礼是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从周代以来,所谓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一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各样的法规制度等等等等一些条文。这些条文是干什么的?放大来说就是礼。所以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如果广义的来说,广义的礼不仅包括风俗信仰、礼仪制度、法律法规,包括家规乡约,都是礼的范畴。我们这几年大家热谈一个话题,叫家风家训,家训也是属于礼的范畴。但是如果狭义来势,礼有包括两部分,包括礼物、礼仪。就是你要拿礼物送人,你要考虑这个礼物以什么样的形式送给对方,对方如何接受,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礼仪。所以礼简单来说包含礼物和礼仪两个部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指人际交往的准则。
如果再细分,礼有很多要素,就是行礼包含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包含什么?包括礼法、礼容、礼器、辞令、等差和礼义等等一些要素。当然说到在中国谈到礼,必然会包含乐,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华文明号称礼乐文明,也是这样一个原因。
关于礼的这些要素,如果说我们要是稍加注意,礼物法是指我刚才说的礼的一些规则,礼容我们知道,只要每个人和人打交道,你要注意你的脸上的表情、你的行为举止。礼器,比如我请人喝茶要用茶杯,茶杯用什么样、茶杯的大小、颜色,都代表你和对方行礼过程中对对方的重视程度。还有辞令,我和别人说话我该怎么说,我说的话对方喜不喜欢听。等差,我和别人打交道,我要知道对方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从行政角度来说,这个人职位比我高,那我和他说话可能就不一样。如果这个人级别比我低,我和他说话也不一样。我和爸爸说话、和儿子说话,和他们之间说话的态度都不一样。这要体现什么?体现等差。另外一个还有礼义,就是只要我行礼,只要和别人一起做事、行礼,我关键的一点要注意我要表达什么意义。我给对方送个东西,我要表达什么。有人说我送你东西,那你送我东西干什么、你要表达什么?所以你没有礼义,这个礼是空的,行不通的。所以从周代来说,礼大概含有这些一些意思。礼是大概的这样一些概念。
到周代我们谈的周礼,今天要谈的周礼,周礼指哪些内容?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先秦文献中的一部书叫《周礼》。《周礼》当中有一个职官,春官里面的大宗驳,里面把周礼概括为五礼,叫吉、凶、宾、军、嘉礼。
即吉礼是指有关祭祀之礼,就是凡是与祭祀有关的礼仪都是吉礼。在中国日心目中认为上苍、老天爷,老天爷很厉害,所以今天普通人如果不小心受到了惊吓,你自然不自然的会喊一声“我的天哪”,为什么会喊天?你以为天能帮助你。所以中国人的思想中会敬天。除了敬天,我们也要爱地,爱我们这个大地,为什么爱大地?如果没有大地承载你,那你就要陷下去了。
同样也要重视鬼,周人认为人死之后是鬼,这个鬼不是指我们人死了以后的鬼,而是指祖先。中国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是不灭的。因此要祭鬼,就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孔子认为非常重要,叫慎宗追远。凶礼是用忧伤有关的礼仪,比如人去世了,要下葬,葬礼,或者哪个地方发生了饥荒、地震、水灾,要救灾,这方面的礼仪都可以归到凶恶礼的范畴。宾礼是指周天子在他的心目中,他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会把土地分给他手下所有的大臣,包括兄弟。分给他们之后感觉到?分给你不是给你地,是让你在那块地上把当地的老百姓管好,为我服务、保卫我。怎么保卫我,你们之间要互相相亲相爱,因此各地的诸侯定期的要去拜见周天子,各地诸侯国之间,比如齐国和鲁国,定期的齐国要派人到鲁国访问,要搞好关系。这样的一些相关礼都叫宾礼。
另外还有军礼,军礼据记载是协同天下各国之礼。只要有人,人如果不守礼,战争是必然的。你看看古今中外的史书,战争的惨烈、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太多了。但是又免不了,那就要征伐。打仗负责无缘无故的,总要找理由。这样的动员、这样的礼都是跟利益有关系的。还有一个礼是指嘉礼,是使万民相亲相爱之礼,具体来说包括饮食之礼、昏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贺庆之礼等等。那怎么个相亲相爱?讲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我们大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年过节或者隔三差五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会在一起聚餐。有人现在吃饭吃的很烦,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吃饭仅仅是一个过程,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而是通过吃饭增进友谊。有人讲的很清楚,饮食之礼是为了加强兄弟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
昏冠之礼男孩子在周代长到20岁,要举行加冠,就是成年了,就可以结婚、娶妻生子,用这两种礼节区别男女之间该怎么做事。宾射之礼,朋友之间要定期举行宾射之礼,吃了饭吃的很撑,也不能接着睡觉,那干什么?就去学射箭。而且射箭往往是叫偶射,两个人一起射,要踩着鼓点一起射,如果踩不中鼓点也算射不中。这样也锻炼了体魄,又愉悦了心情。还有飨燕之礼。深膰之礼,就是祭祀祖宗或者鬼神,就会献肉,除了祭祀祖先、还祭祀对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人。大家知道,孔子与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为什么仰慕?因为他有功于民,祭祀他就要摆放祭品,祭品里面就有肉,你祭完了不能把肉扔了,就分给亲戚朋友一块吃。或者贺庆之礼,就是谁家要生孩子、结婚、老人过寿等等,也都属于嘉礼的范畴。
在周礼中,根据周官记载,把周代礼制分了吉凶宾军嘉。这样的一些周礼,我们现在能看到哪些?或者说哪些和我们现代社会还密切相关?我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就是三礼与周礼。
三礼与周礼,周礼为什么是周人如此重视?周礼是关乎国家民俗民风、国家盛衰。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道,辟则坊与?”他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好象是筑了一个堤坝防止洪水泛滥一样。“坊民之所不足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我想尽各种办法引导老百姓,但老百姓仍然会犯错,怎么办?“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当政者要制定制度,防止老百姓做各种错误。
如果说刚才孔子这句话没有看明白,下面在《礼记·礼运》篇,孔子和他的学生言偃做过对话,言偃就是子由,言偃有一次就问老师孔子说,“如此乎礼之也”按这样来说,礼是不是特别特别重要?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丢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说礼太重要了,先王制定礼制,目的就是承载天道,引导人情,如果说你没有礼制,就个人而言,你可能会死亡,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果你重视礼制,你可以健康成长。而且他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诗经》中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喘死。”人如果不讲理,还不如快速死掉算了。什么是礼?孔子在另外一个地方讲的非常清楚,礼之礼也,换句话说,讲礼就是讲道理,不讲礼就是不讲道理。所以我们现代社会,人和动物的区别,我们认为人是会讲话的,动物是不会讲话的,错了,儒家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人是讲理的,动物是不讲理的。所以礼书上讲,鹦鹉能言,不离禽兽,所以人如果不讲理,就会变成禽兽。他如果不讲理,你就算了,他和禽兽一样,你和禽兽讲什么?
因此孔子讲,礼是“必本于天,杀于地,列于鬼神”,就是要仿照天地,达于丧之祭、射、御、冠、昏、朝、聘,通过这样的礼制引导人做事。所以圣人以礼示之,圣人必须是用礼治国。这样的话,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言外之意,你如果不以礼治国,那国家自然治不好。所以孔子把以礼治国拔高很高的告诉,有没有道理?我想还是有道理的。
这样的一些礼制,在哪些书中有体现?我想是用三礼有关系,周代礼制和三礼每年相关,如果要了解周代礼制,必然要读书《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这本书又叫《周官》,本来有6篇,可是《冬官》丢掉了,现在能看到5篇。第五篇是《考工记》,学多学者说这是战国志气起国人所做。里边记载了很多制作车子、制作弓箭等等方面的一些资料。
《周礼》6篇中从《天官到秋官,现存336种职官,分别长官国家的法典、礼制、教育、军事等。《考工记》讲述百工的职业,包括如何制作木器、皮器、包括如何进行染色等等。比如古代制作车子,车轮要换算成我们今天的尺寸,要达到1.5米左右。上次杜教授带我到淄博的车马坑博物馆参观,我用手量了一下,和1.5米直径是差不多,那就说明《考工记》记载是没有错的。而且中国古代制作车子很多的技术、很多的经验都有。另外包括很多的礼节,包括在《周礼》当中,在《天官》篇有一个记载如何长官给周天子做饭,做饭的时候肉食有哪些、副食有哪些等等,这些资料非常重要,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源头都能够追到《周礼》。
另外一部叫《仪礼》,《仪礼》在汉代的时候,据说《仪礼》有50多篇,可是我们看到的《仪礼》只有17篇,而且有两篇是分上下的,其实只有15篇。这部书中讲什么内容?大概讲就是男子、女子到一定年龄如何加冠、如何结婚,或者一个乡里边到了农闲季节,乡长如何请乡里边德高望重的人和乡里的年轻人喝一次酒,喝酒的时候如何引导他们喝酒、如何知道尊老爱幼。还有射礼,还有朝礼、聘礼,包括人去世之后如何举行丧葬礼、祭礼等等。所以《仪礼》这部书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非常非常深远。我们现在老百姓离不开的,比如到一定年龄要结婚、家里有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礼、祭祀祖先这些礼仪完全能追到《仪礼》,对我们影响很深。
另外一部叫《礼记》,我们现在看到《礼记》有49篇,始于《曲礼》,到谋划是《丧服四制》。刚才讲《仪礼》是大量讲这个事情该怎么做,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没有讲。比如结婚新郎倌要迎接新娘子,为什么新郎倌要迎接新娘子?《仪礼》没有讲,《礼记》中有《婚仪》告诉你为什么要迎接。因为你家里迎接的是能给你传宗接代的女性,她能帮你家做很多事情。或者为什么要加冠,祭祀祖宗为什么要祭祀,大概讲这样的礼制内容。
讲的礼制特别多,但是要概括一下,我觉得对我们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大概有饮食礼、冠礼、丧葬礼,包括祭礼,和我们现代社会密切相关。所以三礼当中记载的周代礼制,我就以饮食礼、冠礼、丧葬礼和祭礼为代表,来大概讲讲三礼记载的周代礼制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来看饮食礼。我们在中国文化里边说的饮食礼,必然会谈到一个词,叫做酒肉。我们经常会是酒肉朋友,酒和肉很重要。你说吃饭没有酒、没有肉,那就是随便吃。对酒肉,中国文化特别重视。所以《礼记·坊记》中说,“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和睦也。”就是用就肉聚集宗族,教老百姓和睦相处。《礼记·丧服四制》说“老病不止酒肉”,就是年长一点的人不能禁止酒肉,当然不要喝多。这是他们对酒肉的理解。
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一些材料我,中国文化里面,酒的产生非常非常遥远,大概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酒了。而且《诗经》里有很多关于酒的记载。《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就记载过,一些人聚在一块喝酒,喝酒了你要回家,不能耍酒疯。所以饮酒是好事,但是要注意你美好的仪容,喝酒是为了大家开心,不是为了闹事,不是为了耍酒疯。
关于饮酒,古人制定了很多的礼节,我旁边放了一个图片,你看看这个杯子,它是蛋壳陶,它拘现在有4000年左右。你说平时吃饭谁会用这种精美的杯子?这肯定不是一般人翁的酒杯,那是贵族或者祭祀祖先用的献酒的酒杯。正因为这样,酒要喝,但是又不能喝醉了闹事。古代就对喝酒制定了饮酒礼仪。所以你经常读古书会看到“一献之礼”。主人招待客人,主人敬的酒叫献,客人得回敬叫做酢,然后主人再献酒叫做酬。根据不同的级别,最低是一献之礼,最多是九献之礼。通过这样的敬酒,主人招待完之后你还想喝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就是无算绝、无算乐。在先秦时期招待别人吃饭大概有三种礼仪,一种叫飨,一种叫食品礼,一种叫燕礼。《左传》记载的很清楚,“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飨礼规格最高,有酒有肉。食礼有牲牢无酒,以吃饭为主。你想想,飨礼和食礼这样招待人,如果现在这样招待,开心吗?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不开心,因为它要坐端正,吃完就走了。所以不开心。所以关于食礼和飨礼有规定的。什么东西没有规定?燕礼没有规定,燕礼是明君臣义,前两种礼是象征性的、有级别的招待,燕礼是招待的时候有酒有肉,而且后面不限制你喝多少、不限乐,音乐伴奏一直在,不算绝、无算乐。但也有规定,孔子说过,“惟酒无量,不及乱”,而且最好是“饮酒不至变貌。”当然现在来看,有人喝一杯就脸红。所以这样的一些规定,它就把饮酒礼引导到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大家又高兴,又不至于喝醉耍酒疯。
我下面放的这些图片,你看这些杯子都很多。这个铜器是湖北省博物馆藏的东周时期铜联禁对壶,为什么叫禁?就是虽然让你喝,但是还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些都是一些酒器,像演化的隋代的足金杯。明代的这个酒杯大家不要看它很简单,但是它如果摆到现在,肯定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很难烧制的。
所以在饮酒方面,周人允许饮酒,但是制定饮酒礼仪,把你正常的引导。同样,吃饭的时候,谁不吃饭?大家都要吃饭。但该怎么吃饭?有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不是说不让你吃,而是让你吃饭的时候注意一些吃饭的礼仪。比如说礼书中记载,我们年轻人买了一个东西吃,觉得不好吃给同学说吃。你觉得不好吃,你给别人吃。所以古人早说,让食不唾”,凡是你给别人吃的是你认为好吃的,你再告诉别人吃。所以《曲礼》上有记载说,“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古人吃饭大多数是用手抓的,周代就有筷子,但礼书记载很清楚,筷子是喝带菜叶的汤夹菜的。还有勿持饭、勿放饭、勿流、勿咤食、勿啮骨、勿反鱼肉、勿投于狗骨、勿固获,勿扬饭等等。就是这个羹汤我觉得不爱喝,我盛了一碗汤搅来搅去就是不喝,这让招待你的人觉得是不是我的菜不好。还有不要当着人的面掏牙齿。古人吃的肉是白水煮肉,就像我们今天吃的北京烤鸭,要蘸酱吃。你不能把酱一下全吃了。还有看见别人把羹汤搅来搅去就是不喝,主人感觉我手艺差,做的饭不好,希望你原谅。如果客人把这个海喝掉,你看我家里条件有限等等。牙齿能够摘动的肉用牙齿摘,摘不动的用刀子刮着吃。在饭桌上和别人吃肉,不要一下子一大筷子加走一大块肉,这是贪吃的表现。还有饭吃完了,主人看见客人吃完了,把饭撤下去,客人有时候要帮忙帮忙。
你从这段话中讲的吃饭的礼来说,也没有强行规定,但是摆在我们今天,我们教育要孩子、年轻朋友的时候,尤其和朋友在外面比较重要的场合吃饭的时候,这些礼仪我想对我们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中国人对吃饭很讲究,因此吃饭的很多食器是很多的,比如这个鼎,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鼎,鼎是干什么的?礼书上讲,我们吃的肉是要煮在大锅里边,肉煮完以后,要用一个类似于叉子一样的东西把肉从锅里面盛上来放的鼎里面。你看鼎有两个耳朵,它两个耳朵一个是好看,第二是把肉摆到鼎里面,要穿过一个杠子盖住鼎,防止肉变冷。另外也可以用杠子抬到堂上。所以古书有句话,吃饭各种器皿是不一样的。
下面这个器皿是类似我们今天的蒸笼,下面的部分有一个里,上面部分相当于我们蒸锅里的笼屉。所以你看到这些器皿,就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发达的,而且有些是非常讲究的。
再比如右下角的器皿叫簋,它本来是竹器做的,后来是青铜的。这个盖子翻过来又可以当一个盘子用,你盖上去就可以保温。这都是做的非常艺术。通过这些大家都能看到。像这个勺子一样的东西,能看到我们饮食文化的一个繁盛程度。
我们说中国是饮食大国,饮食大国怎么体现?我们通过这样一些记载、通过与饮食有关的礼仪,我们大概都能看到。
下面说冠礼,简单来说,周代的时候男孩子到20岁、女孩子到15岁就成年了,男孩子到20岁举行加冠礼,女15岁举行加笄礼。之后你就可以像成年人一样祭祀、当官、娶媳妇了。笄礼的时候固定头发是用玉器等等,但老百姓没有怎么办?老百姓走在路边,弄一个干树枝把头发固定一下,所以我们介绍的时候说这是拙荆,或者内人。我们北方介绍说这是我家掌柜的,柜门钥匙的,里面有很多钱。冠礼加冠的时候,主人请来宾客给自己孩子加冠的时候要说一些话,说今天是好日子,给你加元服,从此以后你要丢弃你心灵中幼小的志向,顺而成德,你要成就你美好的品德,如果这样,你能够长寿、身体健康。说一些祝福的话。这是古代的一些服饰。
加冠完以后,按照当时礼制的规定,被加冠军的男子要拜访他的长辈,如果他是官员的孩子,就要拜访他爸爸的一些同事、一些官员。比如当时就有一个记载,韩献子拜见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对我们还有启发。他说什么?说从此以后,你一定要认认真真,告诫自己你现在是成年人了,从今天开始,你经常要做好事,如果天天做好事,做的好事越来越多,不好的事情在你身上就不会发生。你从今天开始一开始该做坏事,不善,那坏事就越做越多,好的事情在你身上就没有办法做了。这就像草母生长一样,所以人自从加冠以后,一定要记得自己成人了,要做好事。所以我们很多家长说我这孩子就是不成熟,还像小孩一样,那怎么办?我们现在说成年,成年的标志是领身份证,领身份证干吗?我领了身份证就可以打游戏了。成年是有成年标志的。
古人对加冠是非常重视的,《仪礼》当中有诗冠礼,《冠义》说,冠是礼的开始,古人特别重视冠,你成年了,你从今天开始你知道怎么样做一个儿子,怎么样在家里边针对哥哥来说做弟弟,怎么样在国家来说做一个大臣,怎么样在长辈面前做晚辈。成年人了你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当你成年以后及你再做小孩子做的事情,那人家会对你有看法。
另外丧葬礼,中国人很重视丧葬礼,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去世。中国古代对丧葬礼非常重视,所以至今在很多地方,关于丧葬礼方面,比如人去世之前,如果他去了医院,我们都知道,如果他在家里,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去世了?就会在他鼻孔那里放一点丝绵,如果丝绵还动,那这个人还在。如果不动,那这个人就去世了。古人认为人去世以后,灵魂离开身体了,但要把灵魂招回来。所以灵魂招不回来,就会变成孤魂,所以有招魂这样的礼仪。另外对去世的人要进行沐浴,要把身体洗干净,穿上衣服,摆放到棺材里,有一系列的礼节仪式。
这些礼节仪式到我们现在仍然有保存,比如放蝉,我左下角的蝉是汉代白玉蝉,汉代贵族去世以后在他嘴里会放一个玉蝉,也是希望他身体不腐烂。旁边这个是东周时期的贵族的棺材,你看画的很漂亮,至今在中国南北方,如果是用土葬的话,棺材的画法不一样,但这些都是与古礼有关系。
可是在丧葬礼,今古是不太一样的,起码我们知道从儒家学者孔子这样人来说,他们是反对厚葬、认可薄葬的。比如在中国古代很长的阶段,丧葬的时候,往往会用活人陪葬。后来觉得不能陪葬了,那怎么办?那就做一点木俑、陶俑。针对这些问题,春秋时期有人看法就不一样,前面我讲到,和伯鱼对话的陈亢,陈亢哥哥去世之后,他嫂子就说你哥哥去世了,那得找个人陪葬,谁去陪葬?说找两个人,谁去?陈亢想法还是不一样,他说我觉得没必要,你们真的认为有必要找人陪葬,那两个人最合适,第一,嫂子你最合适,因为你是他妻子,你能伺候他好。还有一个就是说他里的一个人说里最合适,你们认为非要陪葬,那你俩最合适。通过这个故事,看到陈亢是反对陪葬,用这种方式告诉不能陪葬。
另外还有一个人陈乾昔,他去世之后告诉他的兄弟转告他的儿子,说我死以后,我家里有两个小妾,长的很漂亮,我死以后,把她们摆在我尸体的左边和右边。他儿子说算了吧,你看他儿子也是懂礼的。所以礼是变化的,针对丧葬礼当中要不要陪葬,当时的人就有不同意见,而他们的想法其实是有道理的。
包括办理丧事,我们现在社会也有人办理丧事,父母亲活着的时候饭都吃不上,死了以后厚葬。办理丧事,孔子和弟子就有讨论,子游问他老师,人死了以后如何办理丧事?孔子说就看你家里有没有钱。子游说有钱没钱标准是什么?孔子说没钱,早上死了晚上埋了没有关系。所以对丧葬来说,也没有必要浪费。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符合礼,要做的恰到好处就可以了。
孔子他们认为祭祀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们祭祀的目的是不能忘记祖宗。有一次关于祭祀和丧葬该怎么做的时候,孔子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子路,子路有一次跟同学说,我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言外之意,丧葬礼一定要有哀伤的心情,你不要搞繁复的礼仪。“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所以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大人带小孩去祭祀,一定要穿上新衣服,不能穿着拖鞋就去了。这不一定对,但说明他们对祭祀祖宗的心情。
所以古人在祭祀方面,如果按周代的礼制来说,从人一去世到下葬,下葬完以后的当天就要举行祭祀。下葬完以后的当天的祭祀叫做虞祭。我们今天在丧葬礼上看到很多人的花圈,中间会有一个字“奠”,很少人会去想它是什么意思了。虞祭要举行3次,之后再举行其他的祭。如果作为一个士,士是要三个月才下葬,所以下葬完再加上祭礼结束,已经大概要超过100天了。所以我们现在北方很多地区,人去世以后有几个节日是祭祀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一七、三七、百日。为什么?其实就是周代这些礼制的遗存。
这些礼制大致来说,周代我们从通过饮食礼、冠礼、丧葬礼,能够看出来周代的这些规定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今天都是有一些影响的。所以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历朝历代都根据《周礼》、《仪礼》、《礼记》的相关记载,制定适合他们那个时代的相关礼制。如果不制定就行不通。比如汉代的时候,汉代刚刚建立,刘邦说我觉得当皇帝一点都不开心。有人说为什么不开心?说你看和我一块打仗的樊哙,我都当皇帝了,他动不动就来踹我一脚。然后就找了一帮儒生演练大臣如何上朝、行礼。如果刘邦说你看当皇帝这么开心。当时规定有两个人见刘邦的时候可以在堂上不屈,屈是小跑快速的从前面走过,但是汉代礼里面规定,有两个人可以到堂上拜见刘邦时候可以不屈,一个是箫何,他功劳盖世,另外一个人是周谢,他叫假刘邦,就是刘邦的替身。那就是说礼制也是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礼制历代都有。我们也要去看从汉代的礼制一直到清代,各朝各代都有,这个礼制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话题。
这样的一些礼制,讲了这么多,那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我想这是我讲的第三个话题,周礼的现代价值。就是时代不同,礼制自然会有差异。周代的礼制,甚至任何一个朝代的照搬到今天,完全都行不通。因为《礼器》说,“礼,时为大。”就是任何时候的礼制一定要和你这个时代向符合。套用我们现在的时髦的词就是与时俱进。所以探讨历朝历代礼制,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概念。
就周礼来说,我觉得周礼当中所涵盖的思想或者说周礼的精神,对我们现代社会就修身养性、诚实守信、尊敬他人、以礼治国这几个方面,我觉得对我们现代社会是有启发意义的。所以我下面就这些问题来简单做一个梳理。
《礼记·乐记》中讲到人生下来是安静的,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他就会受到外物的触动,比如我看到这个杯子里有水,我想喝水,我看到这个东西好看,我想手去摸一摸。人对外物的触动越来越多对有些东西就喜欢,对有些东西不喜欢。如果我对这个东西的喜欢和不喜欢越来越多,不加以节制的话,天礼就灭了。人对外物触动的欲望不加以节制,就是人完全被外物带着走,那人就会胡作非为。如果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力量大的就会欺负力量小的,人多的就会欺负人少了,聪明的就会起伏愚蠢的,胆子大的就会欺负胆子小的,生病没有人管,鳏寡孤独老人小孩就没有人管,这是大乱之道。
所以孔子说,正因为这样,先王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制定各种各样的礼制,目的就是要把人的性情引导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类,不要让他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要让他做有害于他人、且有害于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们对这个问题阐释的是非常清楚。
就修身养性来说,儒家特别强调人性和人情的关系。很多文章里面都谈到,如果说传授时谈到不清楚的话,前些年在郭店竹简里面出过一本书,说人生下来都有本性,想干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受到外物触动的时候,他就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的时候,如果这个影响越来越大,可能是好的影响,他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坏的方向越来越大,他就会向坏的方向发展。所以怎么办?一定要正确的引导人性、正确引导人情。
人性和人情什么关系?相关文献里也忧济在,比如《礼记·礼运》讲,什么是人情?喜怒碍惧爱恶欲。就是说人静的下来在你身上具有的喜怒哀乐是你的本性,但是受外物触动爆发出来就是人情。就相当于水面是水,当有风吹动它就变成波浪。所以有人说波者水之体也,也是讲的这个事情。所以人情和人性是一回事,正因为这样,人情和人性要正常引导。
怎么正常引导?《礼记·大学》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是一个人修身的结果,而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修身做问题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来说,修养好自己的情性,把自己的情性符合在当代礼的范围之内,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正常发展。
第二方面,周礼中特别强调人和人做事要守信,这也是个人行为。就是一个人做事,一定要忠信笃实,我们现代社会太缺乏诚信了,而中国文化强调诚信,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怎么行?所以孔子引到的《相鼠》里面就说过,人一定要讲诚信,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车跑的时候没有螺丝,那你看看。所以他特别强调诚实守信。所以一个人深上如果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那是非常好的,所以中国文化里边有时候强调要舍身取义,而且要诚实守信。比如孔子对学生子路,子路当年在卫国做官,他在卫国做官的时候,可是当初卫国发生内乱,他从外边跑到城门的时候,他的同学说赶紧跑,便内乱了,你还跑去干吗?子路说不行,我要回去,说不能强迫我家主人把儿子杀掉,你做国君。结果杀的时候,没杀到他,把帽子砍掉了。子路知道他回去就要死,但为什么还要回去?他跟主人有诚信,他说主人家有事,哪怕我死也要回去,这是舍生取义,要讲诚信。所以我觉得周礼中强调诚信特别特别重要,很到文献中都讲到类似这样的话题,比如《礼器》也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就是要讲究诚信,如果不讲诚信,你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为部分人服务的,那肯定不行。所以诚信我们现代社会缺乏的,但周礼中又是最优秀的,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
前边的修身养性和诚信,是针对一个人在发展中自我修养要注意的,但是人是一个群居动物你不可能一个人生存,只要有两个人以上,你必然要分出等级,你说你和你爸爸在一起,现在我们说儿子和爸爸平等,当然平等,儿子和爸爸在人格上确实是平等的,但是做好一碗饭,让儿子先吃还是爸爸先吃?那不用讲,大家都知道。但现在倒过来,儿子先吃,那儿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所以父子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都有一个礼仪在。中国文化讲的五伦关系,把夫妇关系摆在最中间,说一个家庭夫妇关系搞不好,必然会影响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等。所以夫妇关系特别重要。夫妇关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应该也要相亲相爱。当年孟子有一次跑到他妈妈那儿,跟他妈妈说,妈妈,我要把老婆休掉。她说你怎么好端端的把你老婆休掉?他说我老婆在家里坐的不端正。她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偷偷从窗户里看到的。他妈妈就说,你老婆一个人在闺房中,她想干吗就干吗,你怎么能偷看呢?偷看是你非礼,非礼无视。被教育了一顿,他就知道我该怎么做了。就是夫妻之间应该有应有的举动,当然敞开腿坐这个礼,我们很多年轻人坐公交车,有时候坐着还会两个腿伸的那么长,你不怕被别人拌倒吗?至今在中国文化里面,这个礼是对人表示蔑视才采取这个行动,从先秦到现在还是这样。那是与中国的坐具有关系。
所以当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尊敬他人。那怎么尊敬法?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礼书中讲到很多要尊敬他人的做法,就是尊敬他人是和他人交往,自己内心诚信、自己修身养性做得好,才有可能尊敬他人。只有你尊敬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所以《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自卑而尊人”,什么意思?就是我每个人要把自己放低一点,而把别人抬高一点。这样的话,是尊敬别人。而且讲即使你在马路上碰到,我们现在济南也能见到有些人会担一个担子做一点小生意,就是说和这样的人贸易,你买他的东西,他说三块钱,你不要说两块九吧,你不要和他争,他很辛苦。古人说这样的人挣的是小利,不要和这样的人争利,要尊敬人。所以《礼记》经常讲是“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就是一个人不要太骄傲自满,玩乐也要有一个度,没有度都是不好的。
以礼治国,其实从周代以来,历代都有历代的礼制。以礼治国是儒家倡导的,也是孔子他们这些人所倡导的。在《礼记》中,孔子他们特别强调治国的时候要贵在得人。这个人是怎么得来的?要根据你的规范或者是选有德有能的人。所以中国在周代的时候,按照有关礼书的记载,选拔任时首先要选拔有品德好的人,其次才是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且在教育人的时候,比如《周礼》中有记载,大司徒作为全国的教育最高长官,他教育学生,提出来六德、六行和六艺。就是一个教育机构要教导一个孩子六德,仁义、智慧、忠和这些,六行是什么?要和父母兄弟姐妹搞好关系,再和叔伯兄弟搞好关系,这些关系搞好以后,和外裔、妻子家的人搞好关系,然后再和朋友搞好关系。先强调六德,再强调六行,这些事情都干的很好了,再学六艺,对我们今天就是学各种文化知识。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强调学习知识,太忽略品德教育。所以这样的话,就会教育不出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君子。君子是不尽人之换,不竭人之忠,你是主动跟别人要守诚信,不能说和必须在一起吃饭、开心,要不尽人之欢,要有一个节制。所以它是强调在治国的时候,要以礼治国的同时首先要在得人。得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人选是不可以的。
我当时讲到卫国,卫灵公在位42年,卫灵公的老婆把持朝政,当时就有人问孔子为什么卫灵公这样,卫国还能这样?孔子说他有孔文子主观外交、祝铊主观祭祀,王孙贾主观军队,三人各有专长,卫国怎么会灭亡呢。所以这都是很有名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做事的时候,都能够做的有板有眼,如果你做事做不好可能就会带来麻烦。比如在晋国,一个国家如果不讲礼制、做事情又不恭敬,既不恭敬又不行礼,这个国家是乱套的,果然晋惠公14年就去世了。
怎么样以礼治国,各个时代是不太一样的,但是孔子对以礼治国在《礼记·礼运篇》也有详尽的论述。如果从广义来说,现代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但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应该说大量存在着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和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所以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有纰漏之处的。所以从礼的广义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借古鉴今,对周代的礼乐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定适合我们现代完善的礼制,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话我想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好,人民会更幸福,社会会更安定。
(齐鲁壹点)
1.《1.隋朝的同意与灭亡ppt看这里!齐鲁大讲坛|南师大王锷教授做客主讲周礼与现代社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隋朝的同意与灭亡ppt看这里!齐鲁大讲坛|南师大王锷教授做客主讲周礼与现代社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