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顾术彭新闻记者高丹实习赵梦圆整理
“仲夏之画:陕西古代文明的精髓”特别展最近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与此同时,还举行了一系列专题讲座。
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为讲座标题,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近日就山西在地理上、历史上的重要性,从八个角度进行阐释,分别为“表里山河,铜壁铁墙”“从《晋文化颂》和《三岔口图》说起”“唐虞夏归于夏,夏商周归于周”“晋:叔虞封唐和晋都三迁”“夏:山西境内的夏商遗民”“戎:怀姓九宗和赤狄、白狄”“晋楚争霸”“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讲座内容摘录:
李零先生与老乡(武乡县故城镇大云寺)
一、地理:表里山河,铜壁铁墙
首先可以看一下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古代的冀州不光是山西。我们平时说的山西是太行山以西,古代经常称呼山西为河东,是说其地理位置是黄河以东。冀州包括了黄河弯过来以后,故道经过并包含了河北——也就是古代的夏商之地,都在冀州的范围内。
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表里山河”这个说法很古老,见于《左传》,晋文公的谋士子犯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表明山西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段,取之,可以得诸侯。吴起守西河的时候,魏武侯对吴起说过,“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说:“在德不在险也。”就是说不能光指望一个地方的险要地势,也要注重统治者的德行。
“铜壁铁墙”则是我们很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中有“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对比一下河北就很明显,河北是无险可守的,所以就发明了地道战,而山西是靠山地战。
山西的边界是天造地设,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山西有很多山,山和黄河构成的地理版块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堡垒,山就好像它的城墙,河就好像它的护城河。所以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山西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有很多出口。就好像我们城墙上是有城门的,太行山也有八个山口,这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最北边这个军都陉(北京-包头)。
太行八陉
白陉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这是曹操写的讲羊肠坂的诗。实际上这些山上有很多类似羊肠一拐一拐的,人要赶羊上去就要这样盘着往上走,所以是非常险要的。
太行山的西侧有晋陕峡谷,很多渡口。这里选出10个最重要的:西口渡、碛口渡、军渡、辛关渡、龙门渡、庙前渡、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1936年红军东征走辛关渡,1937年八路军东渡走庙前渡,1948年毛泽东去西柏坡走碛口渡。所以自古山西和陕西并不是不能来往的。
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这里画的三纵一横。当中的一横和一竖是最重要的,这个大十字的中心就是洛阳。附近有尸乡沟,二里头,等等。那么从大同到洛阳,也就是北魏南巡这条路,自古都要从太原走长治地区去洛阳。北段大同到洛阳,南段洛阳到荆州,就是纵贯南北的一条最重要的路。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路就是现在的京广线。从北京到盘龙城,这条路是商人的路。图中的中间这条路是夏人的路,西边是周人的路,北边是秦人修的秦直道,南边是李白说的蜀道。夏商周三个版块各有一条纵向的路。那条横向的路,宝鸡西安一直到连云港,就是现在的陇海路,这是古代最重要的一条航道。这条横道是夏商周都要利用的一条大道。
山西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山西是东周的后院,它在洛阳的背后,是一个胡骑南下的大通道。洛邑到周室东迁时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周室东迁时依靠了晋国和郑。现在从郑州去洛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那也是一个大走廊,郑州卡着东边的口,函谷关和潼关卡着西边的口,洛阳就在这个走廊里面。晋国居高临下,控扼崤函门户,瞰制东西大道,是洛阳背后最大的靠山。所以那之后晋国和郑国正好卡住了交通要道。古人说“平王东迁,晋郑是依。”道理在此。
今郑州到洛阳地形图
上面我们还介绍了一条胡骑南下的大通道——来自东三省和蒙古高原的两股势力穿行山西,山西像漏斗一样,这个漏斗下面就漏到洛阳去了。从地图上看,山西太原下面延伸出两条“路”,一条到西安,一条到洛阳。而胡骑南下一定会穿过山西到下面这两个最热闹、最重要的地方去。甚至晚进到明清时期,李自成逃跑也要穿过山西。秦始皇东巡回来,也要从山西穿过去再回咸阳。
这是我们对山西的地理特点的一个介绍。
二、历史:从《晋文化颂》和《三岔口图》说起
我们下面来谈谈山西的早期历史,也就是谈谈它的史前文化背景。
苏秉琦先生在1985年写的《晋文化颂》:“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苏先生写的诗,因为在山西开晋文化讨论会,所以张政烺先生就用篆书抄了这个诗,他抄了一式两份,一份挂在苏秉琦办公室的墙上,那幅字现在已经不知所踪。这一幅是送给山西省考古所的,所以我们还能看到。
《三岔口图》是苏秉琦先生手绘的图,关于这个图,郭大顺先生做了一个图解
郭大顺在《从“三岔口”到“Y”形文化带——重温苏秉琦先生关于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的一段论述》一文中谈及:“三岔口”和“Y”形文化带,是苏秉琦先生对中原与北方这南北两大文化区从史前到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及其间相互关系的形象比喻。“三岔口”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在北方地区商以前古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所谓‘三岔口’,指的是它东北方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一方;它西南方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夏商文化’为一方;它西方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为另一方”。三方的文化因素在张家口地区“碰头”。
郭大顺文中所示“中原与燕山南北地区古文化交流路线示意图”
刚才我们讲山西像一个漏斗,漏斗的口就在大同,我们经常讲的北方地区,一个是东三省,一个是内蒙古。东三省有红山文化,从燕山的北面过来,经过河北蔚县的西河营掉到“漏斗”里头,内蒙古中西部就在大青山底下。图上标了一个朱开沟,朱开沟是大青山底下的一支考古文化,但是今天大家给它起了一些别的名称。然后这两股力合起来往下走,经过白燕到陶寺。他先画了一个陶寺,又把它涂掉了,然后陶寺下面写的是曲村,也就是晋侯墓地。然后也写了侯马,这样穿下来,然后我们一拐弯画的是这个“华线”,实际上就是指的华山。
我们今天讲的华夏文化,实际上“华”就是华山,华山下就是指的晋南豫西的考古文化。燕山玫瑰是指我们在展示里看到的庙底沟二期的陶器,苏秉琦先生认为像玫瑰花。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器
“燕山龙”就是指的红山文化的玉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是指大青山下的朱开沟等的史前文化遗存。这两种器物是北方地区的器物。“汾河湾旁磬和鼓”就指的是陶寺文化,然后有曲村的晋侯墓地。
朱秉琦先生讲的实际上是南方的仰韶文化就是延续庙底沟文化,有意思的是,因为“三岔口”做铺垫,才有所谓夏商周。总之,苏先生这四句诗告诉我们,夏商周对山西来说主要是夏,夏商周最后是一些周人,即陕西人来了,把山西占了,后来才有晋文公等等。
这首诗也对应了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文德幽明”,这一部分呈现山西境内丰富的史前文明遗迹。在本次展览中,主要介绍了旧石器时期的丁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时期时代遗址(又名为“西阴文化”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原龙山文化遗址等。在《书·舜典》中有“华,谓文德”的典故,而“文德”又代表礼乐教化,策展团队将本单元命名为“文德幽明”,表现了山西在中华文明的诞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陶寺文化 深腹斝
陶寺文化 陶鬲
展览的第二单元以“瑞节信玉”为主题,展示的多为龙山时代的玉器,种类有钺、带孔石刀、璧、环、琮等,制作精美。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部展出的线刻神面纹玉戚,它代表了该龙山时代的工艺水平。
龙山时代 玉神面
龙山时代 二联璜玉璧
(左)商晚期 玉鹰 (右)商 玉立人
龙山时代 玉圭
三、唐虞夏归于夏,夏商周归于周
夏商周不像我们以为的,仅仅是朝代的关系,它是三个不同的族和形成的文化板块。
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条线,中国的青铜时代王都多半都是在35度线上。现在的石家庄、太原、榆林、银川这一带正好是一个跟北方来回拉锯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可以感到晋北和晋南是不一样的,陕北和关中是不一样的。中国所有的边镇都在41度线上,就是真正的农牧的分界线。所以古人就形容说夏商周是三分天下,陕西人从周板块打出来,出潼关、函谷关(三门峡以西就是函谷关,函谷关以西就是潼关,那是一个狭窄的出口)以后,就必须先解决夏板块,也就是山西,才能够夺取天下。一旦得到了这一块,就叫三分天下有其二,多数战胜少数,最后战胜商就是囊中取物。
理解“唐虞夏归于夏”,我们不要认为“唐”“禹”“夏”是三个人的关系。其实它是西周时候仍然存在的三个族,他们追溯他们自己的祖先说是尧、舜、禹,而这三个族都在山西。这三姓代表三族并不是虚构,比如说唐是祁姓的,虞是尧姓的,夏是姒姓的,我们在西周铜器铭文里可以看到很多这三个姓。他们都是唐遗民、虞遗民、夏遗民。当然我们关于这段历史了解得很少,司马迁只讲了夏世系,唐、虞二族不详,没有材料。
现在的《虞夏书》实际上是唐虞夏书,古人统称夏书,为什么?就是因为夏最后取得山西的这块地方以后,它就接收了唐、虞的遗民,所以这三地的人都是属于广义的夏。
而夏商周归周,就是刚才我们看见三个板块的合并过程,夏是姒姓,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他们三分天下,而各居其一。“周取夏商之地和其民人而有之”,那么这三地就都归属于广义的周。周人出关以后占领整个东方,他采取的办法大部分是一种“三结合”,每一个地方都是有征服者,有土著,有遗民,有迁出去的,他要把有些人搬到别的地方去,把有些别的地方的人搬进来。比如说唐叔虞受封唐国,最早的晋侯了,这就是一帮陕西人,是占领者。而夏人和戎人,也就是包括唐遗民、虞遗民、夏遗民在内的这些人,都是山西的土著。
而且这里不光有这种遗民,还有当地的戎人,或者叫狄人。比如赵国就是从曲阜迁入的,而唐遗民是被迁到了陕西的杜,今天到西安去还可以到杜陵公园,因为到汉代还都知道这个杜。后来他又从杜迁回去,变成了六卿之一,这就是有迁出也有迁入。所以山西是我们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有一位大家也熟悉的汉学家叫夏含夷,他这个名字起得很好,我们中国历史既是夏含夷,也是夷含夏,比如说这个汉唐时期就是夏含夷,辽金元清就是夷含夏,所以中国历史你只了解什么二十四史里面的讲汉族的部分,这只不过是了解了中国历史的一半,实际上还有另一半。
四、晋:叔虞封唐和晋都三迁
山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过程。
晋封于夏,也就是封在广义的夏地,包括唐虞在内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演讲的题目——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周人占领山西以后就接收了夏地和夏遗民,夏遗民里面是包括了唐遗民和虞遗民的。我们可以这样大体地说,唐就是现在的临汾地区,虞、夏是现在的运城地区。
《左传》里面讲武侯之封,《伯禽》是讲封鲁,《康诰》是讲封魏,《唐诰》是讲封晋。这三个人都是王叔,涉及西周成王时候的重要的分封。《唐诰》讲叔虞封唐,说他是封于夏墟,其实是泛指的夏地,就是整个山西南部。“启以夏政”,启是有开拓开辟之意,夏政是夏人的政令,就是说他要用夏人的政令来治理夏人。疆以戎索,疆指正定疆界,索指法度,这是一个互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用戎人的法度来治理戎人的疆土。你要用当地的办法来治理它,才又要用夏政又要用戎索,所以这是一种民族融合的办法。
讲到“叔虞封唐”有两件青铜器。一件中提到西周初的时候“叔夨”这个人,很多学者做过讨论,认为这个叔夨其实就是叔虞;另外有一件很著名的觉公簋,从香港收上来,现在在国家博物馆。它提到一个叫觉公的人,给他的妻子叫唐尧,是一个尧姓的女子。其实我们从另一个铜器可以知道,那个尧姓女子应该是个虞国的后代,就是舜后代。但是她在另一个铜器里是称为唐尧,也就是说唐地不光是有祁姓的唐遗民,而且还有尧姓的虞遗民。他做了簋,提到王命唐伯侯于晋。唐伯应该就是叔虞,他先封的唐,然后再迁到晋,后来就一直成晋候了。
叔夨方鼎
觉公簋
那么叔虞封唐的唐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考古学上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翼城、曲沃这边发现了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以后,很多学者都认为找到了晋国的墓地就找到了唐,唐应该就在附近。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一开始在翼城,它是从另一个叫唐的地方搬到这个地方来,那么应该说并没有解决唐是在哪里。
我认为在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一个重要的文献,就是《世本·居篇》,它里面提到了唐叔虞是住在鄂这个地方。大家知道《世本·居篇》都是讲的各国的都城,也就是说他是住在鄂这个地方,现在的临汾乡宁,这个地方我认为很可能就是叔虞封唐的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献,就是《左传》提到“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曲沃庄伯伐晋,晋侯奔随,避难于鄂,这很可能就是晋侯原来的待的地方,这肯定是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而我们平常说的封唐是一个泛泛的、广义的区域,所以我不太相信说唐城是在翼城附近。
晋都在考古上需要探索的就是这样几个都城:一个是翼,从燮父到文侯,晋侯一共有九代都在翼城住;在曲沃并晋以后,晋侯有六个都在绛。那么绛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也就在曲沃和翼城这一块;晋都最明确的都城就新田,晋都只有新田是可以说中国考古学搞清楚了的晋国的都城,也就是侯马古城。
但是晋衰落以后,它就很可怜,地方都被瓜分了,入于三晋。到了更晚的时候,他们连新田也没有了,就只剩下绛和曲沃。《左传》里面提到翼有九宗,也就是说每一个晋侯他就会有一个分支,有9个分支,正好晋国最大的家族墓地——北赵晋侯墓地就是9个晋侯。大家现在排出来的晋候就是这样一个分布。也就是从燮父迁晋一直到晋文侯,也就是说西周时候的9个晋侯都在北赵晋侯墓地了,这点是很清楚的。
东周的时候的晋国,到了晋景公12年,就有了六卿,后来六卿就变成三家分晋,所以最后晋国的国君受欺负,最后赵国和韩国就把它从翼城旁边往东南,放在晋城地区去了,然后他们干脆又搬到屯流去了。所以最后一个晋君是亡在了晋东南地区长治地区。
1980年,位于山西曲沃、翼城两地交界的曲村——天马遗址被发现。曲村天马遗址,又称晋侯墓地遗址,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遗址由北赵晋侯墓地与其他墓地组成。而北赵的晋侯墓地已发现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4座陪葬墓、数十座祭祀坑。
网友制图
本次展览中,也呈现了多件晋侯墓地出土的文物。
曲沃县北赵村出土 猪尊
曲沃县晋侯8号墓出土 晋侯壶
晋侯鸟尊
晋侯墓出土的玉器
晋侯墓出土的玉器
曲沃县北赵村出土玉螳螂
由晋侯大墓出土的文物管中窥豹,可以看到由史前进入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制作进入了最繁荣璀璨的阶段。此次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览中,遴选其中最传神、精巧的青铜器进行了展示。
鸮卣
鸮卣
兽形觥
战国 戳点纹右衽铜武士俑
战国 铜牺立人擎盘
五、夏:山西境内的土著
真正的山西人就是夏,山西境内的土著。夏地很喜欢豢龙,就是鳄鱼。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符号,这个符号跟广义的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山西人是龙的传人。
很多人都认为鳄鱼都是长江流域的,但是动物学家说,实际上黄河流域那个时候也是有鳄鱼的,我们看见陶寺有鼍鼓,就是用鳄鱼皮做鼓面的。石峁和大汶口也都有鳄鱼的骨板出土。而当时的传说,豢龙氏董父是给舜养鳄鱼。豢龙氏被夏灭了,夏有刘累,是祁姓唐人。刘累是跟董父学养鳄鱼,被赐氏为御龙氏。御龙氏到了商代叫豕韦氏,唐人自己传说的祖先。当时唐人是住在临汾地区,但是周成王灭唐以后把当地的唐人给迁到陕西杜陵去了。后来杜氏又回来了,这就是近六亲里面的范氏,也叫随氏。还有一支就是说褒姒,褒姒是莘氏,他们也是夏遗民,后来跑到汉中地区去了。她的传说也是跟豢龙有关系的,这点还一直是作为一个古老的传说,直到汉代还在流传。
汉代的刘邦打天下,鲁迅说他是无赖子,刘邦以刘为氏,以刘累为祖先,这是他自己要攀龙附凤,因为刘累是御龙氏,刘邦为了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因为他和秦始皇不一样,秦始皇是真贵族不用伪造。
所以临汾地区这种唐尧的传说对后代影响特别大。
到了春秋晚期,赵简子都晋阳。我们在展里还可以看到赵简子的墓的铜器。后来赵就迁都邯郸,它的活动范围是以晋中、吕梁,还有河北南部这个是为主的,它为什么不能继续往北,就是中山国把它给挡住了,他后来就把中山国一面就可以放现在的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就往这个方向发展了,所以我们在内蒙古都可以看到赵的长城。而且赵国本来打算抄一个近道,就从内蒙古去南下去袭击秦国,所以后来秦国也就修了一条国防高速——秦直道一直通到包头,所以秦国要想灭亡六国,它是必须沿着原来周人曾经走过的道路来走,他第一个一出关就得先灭三晋,如果灭不了,他就不可能取得天下。所以赵氏也是一个遗民。
六、戎:怀姓九宗和赤狄、白狄
我也想讲一下戎。戎最著名的就是怀姓九宗,山西境内有赤狄还有白狄。那么怀姓九宗实际上就是媿姓九宗,有九支。这九支其实我们还可以考证出来的大概有有倗氏,也就是现在姓冯的。媿姓赤狄的后代有姓冯的,还有姓胡的。所以我说中国哲学史的两大权威,胡适和冯友兰都是赤狄。有茅戎,原来就是在平陆的茅津渡这一带。有甲氏,这就是在我的故乡涅水。
还有就是留吁,就是山西的屯留。山西在屯留挖了余吾的墓地,也是赤狄,茅戎里面的一个分支。另外古书还提到铎辰,提到潞氏,就是山西潞城。我们都知道长治古代就叫做潞州,它实际上就是赤狄的名字。还有蒲氏等等,差不多有九个。
“怀性九宗、职官五正”的说法就跟左传提到的“翼九宗五正”是有关的说法。绛县横水的墓地和翼城大河口墓地,现在是山西最重要的两大发现。
现在清华的系年简里面提到了留余王,这个才让我们知道了一件重要的史事。我们读左传的时候都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就是他存邢救卫,就是说有狄人越过太行山,把邢国和卫国给灭掉了。齐桓公存邢救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这件事是一件很大的事,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狄人把他灭了。结果现在清华简里面出来了,说是留吁王灭了邢和卫,刚才说的那九支里面的一支。而太子申生伐东山就是伐垣曲的皋落。
而且我们读《左传》的时候可以看到,赤狄还去干预王室政治,连王室都娶媿姓的女孩。大河口墓地就在翼城,等于是在晋的首都。就是说原来这个潞,跟晋人一块住在首都。但是后来被晋人压迫,他们都跑到晋东南去了。所以晋东南后来就变成潞的中心,赤狄的中心。我们看见出土的货币里面都有潞子。当时晋人最后找了一个借口,就说潞子国去欺负我们同姓的酆国,找借口就把赤狄消灭在长治地区了,这就是赤狄在古书里最后的记载。
山西除了晋东南有狄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白狄。过去我的书里面引用过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的金箔,当时他们跟我说李先生你就写写文章吧,我虽然把它收到书里,说实话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现在我们终于恍然大悟。这个金箔片与河北行唐故郡遗址出土的车饰是非常相似的。现在河北省除了平山中山王墓以外,最重要的一个白狄遗址的发现。和行唐故郡的相似,但是有也不完全一样,就是行唐故郡是有两种,一种是一个龙头,一个是两个龙头,这个是一个龙头,一个鹰头。当然也可能不是龙是个虎,玉器里面的龙和虎是几乎没办法分的。我们现在出土戎狄墓葬,他们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马牛羊的头蹄剁下来,大量的摞起来。其中出土车子最漂亮的一个就是甘肃的张家川,车子非常漂亮豪华,一个就是行唐故郡的,大家可以看到下图的金箔。
这些戎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还在活跃,像《北朝胡姓考》里面提到狄氏,就是现在还姓翟的和姓狄的。晋文公的妈妈就是白狄,所以他们属于同姓同婚。《魏书》里面提到高车、丁零。搞民族史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赤狄叫狄历,叫敕勒,叫高车,叫丁零,这些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译音。现在一般认为它可能是古代的突厥系的先人。
赤狄的后代有丞相隗状。所以可以看到秦的时候媿姓的媿已经写作隗。史书里有一些名人,像隗嚣等等的也都是赤狄。而且魏晋时候有一些赤狄的人还加入了其他各种族——氐、叟、屠、匈奴、杂胡、氐羌、四川的什么各种人。白狄也是有很多叫鲜于氏的,还有从汉以来一直都有很有名的人。比如说出土文物里面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所以这些古代的姓氏,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候还非常的活跃,因为那个时候在北方这些人还在。下图中,左边就是雁门太守鲜于黄碑,右边这就是始皇诏版,这里面提到的丞相状,就是隗状。
(左)雁门太守鲜于黄碑,(右)始皇诏版
可能你们更想不到的是,很多赤狄白狄的后代就在咱们身边,隗姓的人现在他们最主要的一个居住地就是北京房山,房山的大石窝镇和蒲洼乡的芦子水村,是隗氏聚居的中心,当地人说“天下一个隗,房山芦子水”。而鲜于氏据说也在北京的昌平密云这一带,这个我还没有做调查。
七、晋楚争霸,晋为上国
春秋时候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晋楚争霸。系年简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晋国和楚国的斗争。当时管晋叫上国,比如说吴国要学习很多东西,就要派人到山西来,叫吴通上国。那么楚人是在下方的,所以这是一个重头戏。
这里有一个事情非常值得注意,就是晋国和楚国都有随、唐、鄂。整个随枣走廊出土了曾国的、鄂国的和比较少的唐侯的东西。其实那年在湖北开会的时候,李伯谦老师已经注意到,随枣走廊的这些发现和山西的晋侯墓地等等有很多共同点,那么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山西有随、唐、鄂,这儿也有随、唐、鄂?我们都知道晋地之随是唐遗民的封邑,鄂是唐叔虞最初的封邑。随是姬姓曾国的别名,原来的曾国已经被周人给搬到陕西去了。最后灭西周的时候,曾国应该是原来在亥水流域的曾国,另立的曾国是姬姓的曾国。那么有可能它把随这个地名带到这儿来,所以曾是一个老地名,随是一个新地名,实际上是一个地方。所以在西周时候大家互相换位,有些是同氏不同地,有的是同地不同氏,这个现象非常复杂。我怀疑随枣走廊的“汉阳诸姬”和鄂侯都是从山西来的“南下干部”。
另外叶家山的二号墓里面,就是最早的曾侯墓,他老婆就是媿姓的,而且比它晚的墓里也出土了很多老太太的铜器,有好多媿氏的东西。显然曾侯墓里他们娶的这个女孩是山西的,所以这山西的女孩不但能嫁到周王室,还能嫁到这儿来,嫁到湖北去了。
左传里面有一句话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他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楚国是不乏人才,但是这个人才都跑到晋国去了,反而被晋国利用了,所以跟这个事有关系,非常有意思。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反映左传之典。作者袁名曜是湖南人,虽和惟是个通假字,他故意把虽改成惟,这意思就一下变了,说人才都在楚国,都在我们湖南。他讲的也是对的,因为晋代以来湖北湖南才是出人才的地方,山西是比不了的。但是当年山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而且是个吸引人才的地方。在左传里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话,就是说楚国人很厉害,说天方授楚,就是说有老天爷在帮助楚国人,所以楚人很凶,而且一直到了汉代仍然是这样,张良说过“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周勃也说“楚兵剽轻,难于争锋“。所以山西争锋展我就引了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湖北人有个外号,就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且有个连锁的餐馆就叫九头鸟,所以人家湖北人也不忌讳,我们湖北人就是厉害。九头鸟一说就是古代凶鸟猫头鹰,“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它很厉害。楚人来势汹汹,咄咄逼人,晋文公是“退避三舍”以报之。这就是当时的争锋故事。
八、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我们讲了古代的事儿,最后说一下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山西的文物有些什么特点?比如这里我们这个展览有很多陶器,有荆村的陶器,有陶寺的陶器,有白燕的陶器。荆村陶器是原来跟美国弗利尔合作发掘的,这个在中国新石器研究上很重要。那么它就有庙底沟这种类型的陶器,有陶寺的,有白燕的,白燕现在榆次晋中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我们展览这也有各种各样的玉器,尤其是晋候墓地里面有一些很古老的玉器。青铜器,山西也是一个出重彩的地方,有很多著名的发现我就不说了。侯马陶范和侯马盟书是很重要的,因为侯马是东周一个最大的铸铜遗址,我们北方的很多铜器其实都是侯马风格的,包括三晋两周的铜器都是侯马风格的。而侯马盟书,除了温县盟书就是侯马盟书,而且侯马盟书的数量更大,这两批盟书其实都是晋盟书,这个是山西独有的。
春秋 侯马盟书
另外就是说古代山西人会做买卖,所以研究古代货币,三晋的货币最多,而且山西的那些古城基本都在货币上能找到。山西的工业也特别发达,晋东南的冶铁业,比如晋城市,城墙都是用炼铁的坩埚做的。所以山西到处都可以看到很多铁铸的项目,像关公庙,晋祠,太原的文庙。
全国古建80%都在山西。山西的古建,又有80%都在晋东南。石窟、佛道、造像也是山西的一个强项,而且恰好从云港到龙门之间,从晋北,然后沿着晋东南。因为晋东南才是真正通洛阳的路,所以传播路线是要走晋东南的。古建大家说的就是4个唐代建筑都在山西,都是最著名的古建。别的地方有一个元代的寺庙,就不得了了。在山西,宋的、辽的、金的、元的到处都是,所以是非常厉害的。那么跟佛教艺术有关系,它相应的壁画、彩塑、琉璃烧造也是最丰富的,所以我们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可以看到很多这类的艺术品。
北齐 鞍马游骑图(局部)
北齐 鞍马游骑图(局部)
北齐 鞍马游骑图(局部)
山西的文物是有自己的很多特点,当然我们也不要说山西的文物都是天下第一,那也不对,但它是有特点的,而且这些特点也跟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国山西的地理历史是分不开的。我把我的一些印象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参观展览。
展览“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将展至2022年1月9日。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艳
1.《李零:|文物里的山西: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零:|文物里的山西: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8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