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乱世,也涌现了无数帝王。
野田的皇宫中,什么最重要?
答案不止两个字:玉玺。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玉玺这个东西可比那些大臣的命要值钱多了,往桌子上“啪”地一甩,那就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所以,几乎每个朝代更迭时期,皇帝被反了,要跑路,啥都能忘记带,这块玉玺可不能忘了带,基本上也都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
所以,玉玺这种东西,普通老百姓压根一面都见不到,只是概念中有这么个东西。
现在的人想要看,要么去电视剧里看模型,要么就去博物馆里扒在窗户外面好好欣赏一番,再没其他什么好办法了。
可有这么一位小学生,在小水沟旁边捡到了一个,人家还是真的。
小水沟惊现传国玉玺,把小男孩一家吓得不轻
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可谓“交通基本靠走”,能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都是寥寥无几。
一位名叫孔忠良的男孩和大家一样,每天步行上下学。
值得一提的是,孔忠良的老家位于陕西咸阳,在这里建都的朝代数不胜数,本地也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文物,村民们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意识: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
1968年的一天,孔忠良小朋友像往常一样,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小孩子的好奇心都比较重,喜欢走走看看,摸摸花、扒扒草,可这一天,他竟然在水沟中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
男孩的好奇心也在这一瞬间被彻底激发,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记得这块东西真的非常明亮。
他赶紧一跃跳进水沟之中,拿起了这块石头模样的东西,它看起来是乳白色的,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可刚刚青春期的他也搞不懂石头上面印的是花纹还是字体,只是内心深处传来了一种想法:它不该出现在这里。
正巧在水沟旁边,小男孩便用流动的溪水将这块石头清洗干净,却发现它更亮了。
他很喜欢这块石头,虽然没搞清楚它是干什么的,就擦干净装进书包里,一路跑着回到家中了。
回家的第一件事,肯定不会是翻作业,必然是从书包深处把这块石头掏了出来。
父亲看到后的第一眼也被这块石头给惊呆了,它看上去绝非一般宝物,再不济,人家这在阳光下透亮的色泽,也该是一块美玉。
可看到这价值连城的宝物,一家人还能坐得住吗?
当时,农村总体的文化水平还不算高,由于陕西地区经常能挖出宝物,国家也一遍遍地派人下乡做思想工作,说到底,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语告诉大家:“捡到不知名文物,千万不要私吞,一定要交给国家。”
那会,也有不少不法商人嗅到了文物的升值空间,也偷偷走街串巷,打听打听谁家挖出了宝物,愿意以高价收得,就算是能提供消息的,也会给一笔金额不少的好处费。
当然了,也有不少农民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将文物卖给贩子。
能给儿子起“忠良”这样的名字,说明一家人的品德还是非常高尚的。
父亲孔祥发赶紧把大门关了起来,小声告诉儿子说:“这可能是一件宝物,你可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了,我先考虑考虑。”
在突如其来的横财面前,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的,其实还真的不多。
到底是选择“发”呢?还是选择“忠良”呢?
父亲坐在破旧的家具上,艰难地思考起来。
孔忠良看到父亲陷入了沉思,也意识到了父亲在思索什么,他再次拿起了这块石头,对着玻璃投进的光仔细欣赏了一番,好奇地问了问父亲:“阿爸,如果这块石头真的是文物的话,咱们是不是要交给国家?”
父亲被儿子这么一问,突然如梦初醒。
他十分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脑袋,对他说:“你是好样的,阿爸也应该给你做一个好榜样,咱们明天就去交给国家。”
这件事,如果让别人知道,肯定会有人见财起意。
父亲都不敢让儿子请假,还让他像往常一样去学校,儿子出发前,孔祥发更是一再叮嘱:“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
后来,孔祥发最终挑选了一个日子,带上儿子,将这块“石头”放进包里,盖得死死的,生怕“石头”长腿跑出去了。
父子俩坐了整整三个小时车,终于抵达了陕西省博物馆。
深究“石头”来历,博物馆都大吃一惊
当工作人员看到这两个人似乎并不是来看展览的,就上前问问他俩的来历。
可父子二人一个不说话,一个死死地捂住手里的包,对工作人员说:“同志,麻烦请一下你们这里最大的官,我找他有事。”
工作人员再问缘由,父子俩便不多说了。
不过,他看着父子俩的神色,也不像骗人的样子,再加上陕西挖出宝贝的事情比比皆是,工作人员不敢耽搁,连忙去找来了馆长。
馆长也赶紧赶到了前台,热情地招呼了父子二人,孔祥发紧张地确认了馆长的身份以后,这才把包中的“石头”拿了出来。
馆长虽然在鉴定方面不是专业的,可在博物馆工作多年,他也一眼就看出,这块石头不简单。
根据他的初步观察,也认定了这块石头再次,也算是个上好的和田玉,通过观察石头下方刻下的字体,也大致推断出应该属于一个印章。
孔祥发听了院长的分析,心里大概有了个初步的推断:这块印章的主人,应该是个官儿。
一旁的孔忠良也说:“叔叔你看,上面还印着一只壁虎,谁会把壁虎印在印章上呀?”
可这个问题着实难住了馆长,他也不太清楚这个壁虎般的图案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样的宝贝,刻个印章都用上乘的玉,说明主人的来头确实不小。
在古代能用印章的,也都是些官员。
馆长连忙联系了鉴宝专家,把陕西省内能叫到的全给叫来了,一起看看这块印章到底是个什么级别。
当鉴宝专家们纷纷赶来,看到这块“印章”的时候,眼睛都直了。
有专家当场就说:“这是一块玺印!”
看来,馆长猜得没错,这块印章的主人确实是官,还是级别最高的那一种。
孔家父子一个都不认识的印底字,其实叫做“皇后之玺”,专家们小心翼翼捧着这块玉玺,也在思索着:基本可以确定这块玺的身份了,不过它究竟属于哪个皇后呢?
而那处孔忠良不解的“壁虎”图案,专家也当即给出了解释:“这是一种叫做螭虎的猛兽,从战国后期就比较常见了,它的寓意是权势和力量,象征着帝王。”
汉代的皇帝们,玉玺上大多都有这种猛兽。
孔家父子瞬间明白了,自己是捡到了一个大宝贝。
他们更加觉得,自己把“石头”带到博物馆是个正确的决定,如果这块玉玺落到文物贩子手中,那么对于国家而言则是个巨大的损失,孔家父子也会终生沉浸在良心的谴责之中。
馆长也十分小心地问孔祥发:“您一开始就是打算将玉玺上交吗?”
孔家父子都点了点头,可馆长觉得就让父子俩空手回去不太好,便对他们说:“你们这个事情,我会向上汇报,顺便还会专门为您申报一笔奖励金,还会颁发一份荣誉证书。”
其实,当时的孔祥发还沉浸在“石头”竟是玉玺的震惊当中,连连摆手道:“馆长,这些都不用了,这些太麻烦了!”
馆长一再劝说,可孔祥发还是坚持什么都不要,馆长也无可奈何,时间不早了,玉玺要被送去做进一步鉴定,查查看它的主人究竟是谁。
最终,馆长坚持给孔祥发20元路费,孔家父子就这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另一边,专家们还在震惊当中。
专家们根据玉玺的形态和刻字,翻阅了大量典籍,再根据玉玺发现地的历史,终于确定了宝物的身份。
这个发现,让全陕西的人都震惊不已。
这块玺高约两厘米,边长接近三厘米,是新疆和田羊脂玉雕刻而成的,在玉质上,都是一块无价之宝,上面的螭虎造型栩栩如生,底座印的字体更是端庄大气,别说是汉朝,这种高质量的玉玺,在整个封建历史中,都是少见的。
这块玉的主人,正是西汉吕后。
吕后
吕后虽不是皇帝,可她手中的权力在当时就跟清末的慈禧太后一样,在汉高祖去世以后,吕雉的各种行为堪比“纣王”,残忍的杀害了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还将人活活做成“人彘”,这件事在后代形成了巨大影响,所以她的影响力也是格外的大。
很多跟随刘邦的开国功臣,都遭受到了吕后残忍的迫害。
而这块玉,正是她的掌中宝物,也是权力的化身,可估计吕后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想到,价值连城的宝物,竟然最终出现在一个农村的小水沟当中,也算是历史给她开的一个玩笑。
经过专家们分析,都不用看这块石头究竟是用什么玉制成的,仅凭借它的历史价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块无价之宝。
两汉时期,就这么一枚等级最高的皇后玉玺,它的分量可想而知。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问题:堂堂吕后的玺,又经过了这么多朝代更迭,怎么会出现在这处水沟附近呢?
其实,这个问题通过地图就能看出一二。
汉高祖刘邦的墓和吕后的墓其实距离并不算远,按照吕后那种自私的性格,再加上古人封建迷信,吕后死后肯定是会把自己值钱的东西全部装入墓种,当作是自己的陪葬品。
千年历史更迭,期间产生了无数盗墓贼,这块玉玺也很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带出陵墓,可能是当时盗墓贼为了躲避搜查或者不小心将玉玺掉了传来,最终被掩埋在沟渠当中。
经过长期以往的冲刷,玉玺才在水流的作用下重新浮现出来,让世人看见了它的全貌。
如今,这块玉玺已经是“一级国宝”了,而孔家人自从交出了这件国宝,就再也没有见过它,似乎和生活渐渐失去了关联。
45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当年,孔忠良和父亲领了20元的路费,便觉得这块国宝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
冥冥之中的缘分,还在进行着。
到了2012年,孔忠良早已从一个青春期的小伙子变成年过半百之人,听闻有专家找他,孔忠良还有点摸不着头脑。
见了面,孔忠良才明白,对方是陕西博物馆的,肯定跟多年前的那场捐赠有关。
陕西省的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是在2012年4月成立的,当初成立的时候,就想要表扬那些为历史做过贡献的先进任务。
当王会长听说了这枚“镇馆之宝”来自于一个13岁的孩子时,他表现的有点震惊,还专门让工作人员去下面的村子去寻找。
由于那已经是1968年的事情了,实在是太过于遥远,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人给找到了。
对方珍重地向孔忠良介绍:“您和父亲当初捐赠地皇后玉玺,如今已经是国家的一级国宝了,当初博物馆馆长向给您申请补偿款,被您和父亲拒绝了,如今,我们再次前来,目的就是为了补偿您和父亲当年的无私捐赠。”
孔忠良连连摆手,他觉得,20元钱在当年也算是一笔“巨款”了,用作路费,显然是绰绰有余的,没有必要再进行什么补偿。
可专家们一再坚持,孔忠良就有点盛情难却了。
他们告诉孔忠良,马上将会举办一场汉文化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还会再次为他颁发一个奖项,孔忠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点搞不清,为什么无意中的一个发现,竟然还能让自己得奖,于是这才答应了下来。
2012年,孔忠良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再次被广泛提及,他本人也被评选为“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相关单位还专门给他补发了证书,媒体蜂拥而至,对他进行了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孔忠良也几乎没有向其他人提到过这件事,身边的人很多都不知道,身边的人竟然见过这么大的一个宝贝,这也才导致了寻找孔忠良的道路异常艰辛。
可能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是他这一生唯一一次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可他从13岁那年就没有这么想过,如今更是一样,关于这枚玉玺,他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这枚国宝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让后代都能了解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
当他捧着这份荣誉证书,也不禁流下了热泪,正是由于很多向孔忠良这样的人,我们国家的宝贝文物才不至于被永远埋没,那些书中提及的古老历史,也直观地出现在面前。
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孔忠良说:
“我没有想到,今天还有人能重新记得我,我现在的日子过得虽然谈不上好,但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件事后悔过,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保护文物作出贡献。”
1.《13岁汉朝看这里!13岁男孩捡到一枚玉玺,上交后获20元路费,45年后专家再次上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3岁汉朝看这里!13岁男孩捡到一枚玉玺,上交后获20元路费,45年后专家再次上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8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