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范阳、平鲁、河东节度使安禄山起义反党拉开了八年安史南的序幕,为了镇压这一变局,唐王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黎民生灵涂炭,人口锐减,随着吐蕃的入侵,河西和陇右相继陷落,凤翔成了拱卫长安的前沿阵地。河北地区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重归王化,幽州、成德、魏博和淄青四个藩镇结成同盟,“版籍不输,赋税不贡”,形成了所谓的“河朔故事”,成为唐王朝的心腹之患。从代宗开始,君臣为了大唐的中兴而不懈努力,藩镇节帅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其中宪宗朝宰相武元衡遇刺被杀事件,彻底激化了中央和藩镇之间的矛盾。一、武元衡的生平事迹
武元衡
武元衡出身名门,他是武则天的曾侄孙。建中四年(783 年),武元衡进士科及第。唐朝进士科及第后,要先从基层做起,武元衡相继担任过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等官,从履历上看,武元衡的仕途非常顺利,他在职期间,政绩卓著,唐德宗曾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唐顺宗继位后,任用王叔文进行改革,武元衡因为不赞同王叔文的改革政策而被贬官。
不久后,唐宪宗继位,元和二年(807 年)正月,唐宪宗拜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事,武元衡一下子成为了唐朝的宰相。宪宗对武元衡寄予厚望,浙西李锜事件中,武元衡坚决支持宪宗用兵,唐廷最终平定了浙西的叛乱,一改之前中央对藩镇姑息的政策。同年十月,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宪宗这次以宰相出镇地方并非要外放武元衡,反而是宪宗信任他的缘故。
唐宪宗李纯剧照
元和元年平定西川后,高崇文接掌西川任节度使,但高崇文出身武官,并不擅长治理地方,对保证西川的稳定没有太大作为。思虑再三,宪宗选择了武元衡出镇西川,武元衡没有辜负宪宗的信任,任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确保了西川的稳定。
二、唐廷和藩镇的明争暗斗
宪宗登基后,任用支持削藩的杜黄裳、李吉甫和武元衡为宰相,改变了代宗和德宗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刘辟上奏朝廷谋求节度使的位子,要求兼领三川之地,并且出兵骚扰东川,宪宗果断出兵,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生擒刘辟。元和二年(807年),静海军节度使李锜故意拖延时间不入朝,宪宗下令出兵征讨,旋即攻灭李锜。西川和浙西事件的结局,表明了宪宗想要重振皇权的决心。然而西川和浙西毕竟势力不强,宪宗想要完成自己中兴大唐的目标,必须要解决河朔藩镇。河朔藩镇与山东的淄青、河南的淮西结成同盟,使得唐廷一时难以找借口对之用兵,但是机会马上便来到了。
唐代藩镇势力图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诈称吴少阳因为自己多病而让他负责政务,打算等待政局稳定后自袭节度使的职位。唐廷知道这个消息后,在淮西周围布置兵力,准备对吴元济动手,在这个节骨眼上,缺少谋略的吴元济纵兵劫掠淮西四周,这其实是飞扬跋扈的藩镇想要迫使中央默认现状的惯常手段,却遇到了想要改变这种政策默契的宪宗,宪宗下诏剥夺了吴元济的官爵,发兵征讨淮西。
三、武元衡遇刺事件
从元和九年到元和十年初,战事一直不顺利,唐廷的军队与淮西的军队一直处在对峙局面,越拖对唐王朝越不利。五月份的时候,御史中丞裴度从淮西前线宣慰归来,宪宗计划在六月初三这天找武元衡和裴度商议淮西战场的情况。
六月初三早晨,整个长安城还是一片漆黑,甚至能感觉到些许凉意,武元衡早早地便从自己居住的靖安坊出发去大明宫。靖安坊是长安城108坊中的一个,“坊”是唐代官吏和百姓居住生活的地方,长安城是一座严格规划的城市,街道纵横交错,把城市的空间分成一座座长方形的“坊”。普通百姓居住在长安城南部的坊中,达官贵人多居住在靠近皇城的坊中。
唐长安城
虽然淮西前线吃紧,长安却一派祥和气象。武元衡刚走出坊门,突然有刺客从路边窜了出来,吹灭了照明的火烛,武元衡带的随从不多,他们立即冲上去与刺客搏斗,刺客且战且退,随从不断追赶,留下武元衡待在原地,这时从树荫处又跳出来了几个刺客,他们用木棍击打武元衡的腿,等到确定是本人后,割了他的头颅,然后迅速逃跑。
唐代刺客,《聂隐娘》剧照
四、刺杀武元衡的真凶是谁
宰相在进宫商议军国大事途中居然被刺杀了,大唐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地事,整个长安陷入了一片惊慌之中。兵部侍郎许孟容哭着对宪宗说:“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 刺客极其猖狂,到处留下字条说“毋急我,我先杀汝”,吓得负责缉凶的官吏不敢穷治。
电影《聂隐娘》中藩镇节帅的形象
嫌疑最大的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淮西与成德、淄青曾联合对抗过朝廷,如果这次唐廷平定了淮西,接下来势必对成德等藩镇用兵,所以李师道和王承宗都曾上表为吴元济说话,请求朝廷罢兵。李师道甚至烧了唐廷存放粮草的河阴院,倔强的宪宗依然不同意退兵。成德军在长安进奏院内的士卒张晏等人引起唐朝官府的怀疑,张晏被抓后,经过一番审理也服罪了,这个案子好像了结了。同年洛阳发生了一起谋反案,叛乱的兵士在审讯中交代他们曾参与刺杀武元衡,这些兵士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手下,由于朝廷刚刚和成德王承宗撕破脸皮,这件事被宪宗暂时压了下去。
文史君说:
武元衡被刺事件,是当时唐中央与地方藩镇权力博弈的一次激烈爆发,然而这次事件并没击垮宪宗,反而激起了宪宗的意志,强化了朝臣的攻势。当日同样遇刺而幸免遇难的裴度被委以重任,负责对淮西方面的战事,前线健儿果然不负宪宗所望,最终活捉了吴元济。这一次拿下淮西意义重大,使得唐廷对河朔形成包围之势,奏响了元和中兴的序曲。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
彭池,《<旧唐书>所载武元衡被剌时间正误》,《史学月刊》1982
陈尚君,《大唐王朝的第200年》,《古典文学知识》2018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1.《814唐朝专题之唐代元和中兴的序曲:一场刺杀事件如何改写了中晚唐的历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814唐朝专题之唐代元和中兴的序曲:一场刺杀事件如何改写了中晚唐的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8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