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文化刚刚打开了世界的大门,不断涌现的思潮在短期内激烈碰撞,时隔37年,民国在那个阶段诞生了独特的浪漫自由主义,“风土”一词也许是最好的概括。
《摩耶·人间玉》便是由此孕育出的作品,虽说因为神魔的存在自然有架空的设定,但大体都是在“民国”这一背景下进行重塑。
新旧文化的交替、思想的冲突,《摩耶·人间玉》常给人种老电影的质感,非常独特且有韵味。
主笔:@电子仙草 | 编剧:槐鸣
虽说民国离我们并不算遥远,仅仅百年出头(民国时期1912—1949),但对于民国文化其实大部分人仍旧比较陌生。
时常会在作品评论中看到诸如“为什么有洋房、口红、枪支”等等疑问,其实这些玩意儿在民国时期可是一定程度上的“流量担当”!
01. 风靡全球的口红Tangee
先声明,比斯努可没有在打广告,毕竟Tangee(丹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倒闭了,但不妨碍它在自己的黄金时代(20世纪20-50年代)坐到了口红界翘楚的位置,而民国正是遇上了这个时期。
Tangee(丹祺)产自美国,它主张根据不同人的唇色改变口红颜色,可以说是现如今变色唇膏的鼻祖。在当时,它是好莱坞女明星的最爱,全盛时期的代言人是女神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
二战期间,Tangee(丹祺)推出「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口红可以让女人拥有一副勇敢的面孔”的广告语与全体女性的心灵产生共鸣,使它的销量一跃成为全球第一。
「战争、女人和口红」广告
而在纸醉金迷外表下仍旧时局动乱的民国,需要如此的慰藉自然也不意外。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民国首都南京,众多化妆品中,口红就是最具有时尚感的单品,而Tangee(丹祺)就是其中最风靡的那个品类。诸如生平最爱口红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都不止一次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及这个品牌。
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祺唇膏。
——张爱玲《童言无忌》
因此莫家继位大典上轩辕玉为十四抹口红,并且提及国外明星并不是基于“架空”这个设定,而是民国背景下拥有一定地位的大小姐极为正常的一件事 ~
漫画《摩耶·人间玉》剧情
02. 流行服饰的变迁
谈及流量担当,作为民国时期国家礼服的旗袍自然不能落下。
旗袍的样式起源有许多争论,比如旗袍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发展而来、或是旗袍是起源于西周麻布窄形筒装/先秦两汉的深衣、又或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等等,尚且没有官方确认的说辞。
虽说起源不定,但旗袍的演化受西方思潮影响想必是必然的。在清代,满族旗女不论贵族还是寻常女子,日常服饰都是袍服,而汉族女子则是“上衣下裳”,几百年潜移默化之下,穿袍=旗女这种等式一时间难以消弭。
民国穿着旗袍的女子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服饰开始改良,更为注重体态和女性曲线的旗袍因此诞生,开襟、领、衩等细节的形式趋于多样,女性美得以更好的展示。
不过介于上文说的穿袍=旗女的印象,最早的旗袍爱好者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更称呼它们为长衫、长衣或长袍,和男子服饰相同,期间也提议改称为“中华袍”,不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民国官方中其实也没有“旗袍”这个说法,只称之为“女子礼服”,因此“旗袍”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通俗称呼,不过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代称了。
而除却最受追捧的旗袍,民国也引进了“校服”、“西式婚礼”等习俗。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学生
高中、大学都逐步开始拥有“校服文化”,女生的校服尤为突出,通常是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口并呈喇叭状,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大多为圆弧形,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素雅且具有格调。
“校服”的引入没有激起特别的反弹,但西式婚礼却在早期没有被大众接受,甚至还有人作以打油诗嘲讽,认为其不伦不类。
直至后来蒋公与宋美龄的婚礼公开,照片上宋美龄身着白色长裙、头戴婚纱花冠的新婚照惹得女子艳羡,这才大规模流行起来。
蒋介石&宋美龄婚照
03. 内忧外患的枪械泛滥时代
枪支并不是民国才拥有的物什,往前追溯,早在中国南宋军事家陈规就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可以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在公元13世纪(宋-元时期),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鸟铳在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之后又传回国内。
鸟铳
虽说民国总因浪漫主义思潮被人神往,但其实在当时整个国家仍旧是处于内忧外患的阶段。
除却长期的战乱,内部更是盗匪横行,有走投无路的士兵投靠匪帮,亦有官兵、国外势力向土匪售卖武器,届时民国政府无力清缴,民众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常常会自行组建“民团”,枪支自然也就泛滥成灾。
漫画《摩耶·人间玉》剧情
土匪用枪掠夺物资,民众用枪保护自身,枪支便在中国不少地方成为民间“最为普及的金属类工业制造品”。
为了对付土匪,几乎家家都有枪。这些枪主要有4种,以日本制造为主,“一种是日俄战争时日军所使用的“九响枪”,弹头为铜造的;另一种是笨重的“十响枪”,弹头为铝制;再差一档的是一响的德国旧毛瑟枪;最好的是德国五响钢枪。至北伐那年,我们镇上的百户人家约有枪二百余支,单我家即有三十几支。舞阳一县共有四千多支枪,以全省一百县估计,应有三四十余万。
—— 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回忆
想禁枪,也没那么容易。
在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就制定了枪支管理办法,给自卫枪支烙印编号,为符合资质的人发放枪照,甚至有规定只要缴回1支五响快枪,能得到10块大洋,但持枪情况并未得到好转,甚至愈演愈烈。
之后在1946年也曾出台过《自卫枪支管理条例》,加强申领枪照的条件,但持枪人群依旧在上升。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9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枪支管理法》,并在一年内将民间枪支基本收缴干净,这才迎来了现如今的禁枪和平时代。
毕竟只有民众真的具有安全感,才不用战战兢兢的相信只有自己可以保护自己。
如此奇妙的民国,既美好、也混沌,既自由、也闭塞,是矛盾的集合体。有些遗留下的产物,大都是上流权贵们享受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写照,我们不曾看见的,在那些近代文人口中,可能更多。
庆幸且祝福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1.《30年代民国的衣服看这里!新旧交替,民国时期的“流量担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0年代民国的衣服看这里!新旧交替,民国时期的“流量担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