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创造了氏族和部落,五帝把部落变成了部落联盟,之后是夏溪废先阳,历史进入了国家时代。
何为国?
國,域,或,在甲骨文是同一个字。
甲骨文"或","口"指围墙,"戈"指武装力量。意指定居的部落,有了自己的地盘,就要建筑栅栏或围墙,再派兵看守。这就是"或"。
旁加"土"为"域",外加"口"为"國"。
国家区别于部落的地方在哪里?
城市。
所有的古老文明都从建城开始,所有的文明古国也都有自己的城市。古老民族的建国史,同时也就是他们的建城史。
一个族群人口再多,地域再广,如果没有城市,也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而不是国家。
在战事频发的古代,最重要的是筑城,最持久的是围城,最艰难的是攻城,最残忍的是屠城。都城攻破之日便是国家亡灭之时。
为什么?
首先,为了安全。城市的确比农村安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
宽阔的护城河,起落的吊桥,厚重的城墙,高高的瞭望口,有效起到战略防御的作用。
其次,为了自由。城市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于农业民族来说,兵荒马乱,可以进城避难;遭遇灾年,可以进城要饭;有余有不足,则可以进城交换。
国家成立后,就产生了超越家族、氏族、胞族、部族的"公共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公众事务"。于是,建立了公共规则叫法律,公共机关叫国家,而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人叫公职人员或公务员,甚至公仆。
自夏以来,中国古代国家的建立和管理,一直都是家族式的,直到清末,家国体制被推翻,建立共和;很多中国人一时六神无主,张皇失措。
然而,这种家国式制度能够长期存在,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我们且从头来回顾那遥远的年代------夏商周。
(一)夏
正如安阳殷墟未被发掘前,史学家并不确信殷商是否存在。由于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证据不足,夏的存在一直遭受质疑。殷墟出土的4000多个甲骨文中并没有"夏"字。夏朝甚至被怀疑是周人捏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推翻殷商的合理性。
然而,根据《史记·夏本纪》及《竹书纪年》的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共400余年。《夏商周年表》推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自从殷墟卜辞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商王世系以后,学者大多都认为《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也应当是可信的。
陆续发掘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4200多年前,文明的几大构成要素(文字、青铜器、都城)均已出现。
这时的国家还不成熟,只是雏形。夏朝都不是独立主权国家,只能叫"部落国家",这样的政治实体也一定很多,他们被整体称为"诸夏"。诸多的部落国家都叫夏,而并非成了夏的王臣。
诸夏,是对同一文化的认同。不认同的,则叫"诸狄"和"诸羌"。刘向《说苑》言: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文化的本意乃"以文明去教化"。文化,即"和平演变",文化无效,则是武化,武力的征服。
夏君,自启至桀,皆率兵讨伐,开疆拓土。夏朝逐渐控制黄河中游,商朝扩张到黄河下游,西周进而控制了淮河西部和汉水北部。
夏朝奴隶主统治期间,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夏桀十分残暴,穷奢极欲,暴虐嗜杀,激起四方奴隶和平民的反抗。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二)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的女性始祖简狄吞食了玄鸟蛋后,生下了他们的男性始祖契。
商部落居住在黄河下游,是夏朝的一个属国。从契到汤,已经传了十四世,国力日益强大。
后世儒家言"夏朴而不文,商荡而不静,周郁郁乎文哉"。即夏质朴,商放荡,周文雅。
商人确实放荡不羁。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殷商六百年,共迁都十三次。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精神的民族。
殷商文明,诡异而绚烂,青铜铸就,甲骨绘成。尤其是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部落,才能迅速接受殷商文明,中华文明才能延续三千多年不中断。
殷商的工艺水平极高,青铜冶炼技术是其代表。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
殷商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小到马缨和鞋子的制作都有专门的工匠,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这些物品除了满足王室贵族的骄奢淫逸,也拿到市场上买卖。更多的商品被成群结队的商旅驾着牛车,运往五湖四海。这种盛况,上古时期唯独殷商可见,以至于后人会以轻蔑的口气把做生意的称为"商人"。
商朝是奴隶社会的顶峰,奴隶主甚至像古罗马一样,让奴隶自相残杀,供贵族们观赏。人殉制度发展到商代,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安阳殷墟的大型的奴隶主墓葬,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商末,国内矛盾十分尖锐,诸侯纷纷反叛。
商王帝辛(纣王)少年英勇,东征莱夷,南伐九苗,将商的疆域延伸到长江流域。但连年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且商军主战东南,导致西北空虚,为周的进攻给予了可乘之机。
周武王起兵攻商,商王帝辛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牧野一战,奴隶"前徒倒戈",商军尽没,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亡, 周立。
后世认为商亡乃因纣王不听忠谏、荒淫残暴、宠幸妲已、骄奢淫逸,并将诸多耸人听闻的罪行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一一加诸于其身。而近代史学家分析,纣王的罪行多是周灭后人牵强附会强加上去的,如《淮南子》称:"桀纣之谤,千古之积毁也。"
然而,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就像水里的鱼,即便流泪也没人在意,更不会留下痕迹。
(三)周
周的始祖叫弃,他的母亲姜塬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弃在尧舜的时代担任"后稷",主管农业。周,是一个农业民族。
一直在西北内陆春耕夏耘的周族,与科技、文字、巫术、政治、经济都十分发达的商族实力相差甚远。
牧野之战的胜利来得太快,周人得到的天下并不太平。五花八门的族群,摇摆不定的同盟者,商朝的残余势力,让周人忧患不已。
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洗头吃饭都常常中断,为什么?因为时时警惕政权不稳……
为了强调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周公指出纣王失德,周人"以德得天下",接下来就必须"以德治国"。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民族的观念。
道德在心里,怎么治国?唯一的办法,是树立看得见的道德标杆。从此,被尊为圣人的,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周公、后来的孔子、孟子,无一不是道德高标。这就是中国独有的"圣人崇拜"。
实施以德治国,除了榜样的力量,还需要依靠行得通的手段。
周公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而制定"礼乐",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它详细地规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比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这是周朝的定海神针,用来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维护政权神圣。
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纲常逻辑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刚成立的西周政权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自家的三公叛乱,东夷的虎视眈眈,殷商的残余力量,还有众多看风向的摇摆势力。在这山雨以来风满楼之时,需要的是政治智慧。
周公首先废除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和人牲。屠杀是最愚蠢的,也不符合"以德治国"的精神,更会激起民变和叛乱。周公亲自率人在河南洛阳新筑城垣,建造房屋,将"殷顽民"迁来,严加控制。
同时,创新地提出分封制。分的是殷商地盘,封的是自家姬姓兄弟。
为了加强统治区域的控制,周朝扩大分封七十一个诸侯,控制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掌握着军队,共同的捍卫着周王室,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各诸侯国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军事、外交、法制等,各诸侯国和周王室并非严格意义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称其"周朝"是牵强的。
事实上,夏商周都不是独立主权国家,并不能按照地区划分国民和按照权力处理事务。夏是"部落国家",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周是"半独立国家联盟"。
周在建国之初就埋藏着动乱的火种,其依靠两策威服各国。
其一,土地优势。周天子直辖渭、泾、河、洛地带,土地肥沃,称为周的王畿。周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有宗周六师,成周八师,这保证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土地、人口、兵力优势。
其二,姬姓优势。《荀子》"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天下大部分姓姬,诸侯一般情况下不愿触犯天子。
这套制度还是有效的,西周历经昭、穆、懿、夷、厉、宣王的折腾,王室日渐昏庸和衰落,最终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而亡国。
幽王身死,周王室经历了混乱的诸侯干涉,平王在诸侯国(郑、秦、晋等)的帮助下迁都洛邑,失去王畿的西半部,史称"东周"。两策之中的土地优势不存在了,因此威服天下的根基不稳。从此,周仅仅是一个弱国,而不是天下共主了。
看一下春秋时期各国疆域图,可以更为直观。周王室仅保有极其狭小的土地,从此挣扎在在大国夹缝中。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吞并,由七十一个诸侯减至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小国。
公元前256年,强秦攻入洛邑,周王投降,周朝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首次实现政权的统一。之后的中华大地上统一时间约1300年,分裂时期800余年。
周让华夏成为了一个民族,为华夏民族建立了共同的民族情感。秦只是把她统一为一个政权,这在历史上孰高孰低,毋庸置言。
民族认同大于宗教认同,大于体制认同。在这个框架下,形成民族认同时期奠定的疆域。不管政权如何更迭,宗教信仰如何变幻;也不管经历多少战争,外敌如何征伐华夏;民众心里都知道咱们家地盘该是多大。
所以历代王朝更迭,中国疆域变化幅度都不会太大,华夏民族会最终走向统一。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奥秘,华夏大地虽历经战乱纷扰、支离破碎,总会归向大一统。
东周平王东迁洛阳,被认为是春秋时代的开始。此后的五百多年里,诸侯群雄纷争,各国混战不休,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故事……
文:海棠
图:网络
1.《【)时期是商朝发展的顶峰】回顾那遥远的年代——夏、商、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时期是商朝发展的顶峰】回顾那遥远的年代——夏、商、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