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妃、一个死海、蜀山佑、雅芳出来了。覆盖300多里,隔绝天空。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 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从文中可以想象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都十分庞大, 5步一楼,10步一阁。写尽了阿房宫的极度华丽。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组织人员,到中国实地考察阿房宫遗迹。因阿房宫遗迹保存的非常完整,与兵马俑、金字塔齐名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奇迹,又因其规模在世界首屈一指,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在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但随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泾水和渭水的限制人满为患,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公元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 。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写阿房宫的中央大殿:"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可想而知,阿房宫在当时的确是非常宏大的建筑群,它虽未完成,但也能看得出它的金碧辉煌,气势磅礴,阿房宫的建造规模的确不同凡响。
这座宫殿为何名叫"阿房",历代记载分歧,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秦王嬴政在邯郸城生活爱上一个邯郸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女。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
第二种观点: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第三种观点: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广"的风格和特点。《史记·秦始皇本纪》解释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四种观点:之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汉书·贾山传》注释为:"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宫是由于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阿房宫就建在高峻的台基之上,印证了《汉书》中的观点。
第五种观点:《长安志》解释为"阿"是因宫殿与山相邻,未有名,先称在阿房。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建成之后"再择名命之"。这种说法出自《史记》中,阿房未成,宫成就会命名的说法。
但在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突然病死在了出巡的途中。在这之前,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是同时进行的两大工程,为了尽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决定停止阿房宫的工程,抢建秦始皇陵。从秦始皇计划修建阿房宫那天算起,阿房宫前殿的工程总共历时不到4年。这座巨大宫殿,在短短的几年是很难完成的。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
秦朝灭亡后,阿房宫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呢?它真的一夜之间被摧残殆尽了吗?
01、"火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意思是说,项羽率军从西面攻入咸阳,杀死秦三世子婴,烧毁了秦朝宫殿,整个火势持续了3个月。所以后人就因此推测是项羽烧毁了阿房宫,也就有了后来"火烧阿房宫"的典故。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项羽攻入咸阳后做了3件事:屠城、杀子婴、烧毁秦朝宫殿。之所以那么做,完全是将所有的仇恨和情绪在攻城后发泄出来。
项羽是楚国人,当年秦朝消灭楚国的时候,楚国人就对秦朝统治者是怀着极大的仇恨。作为楚人项羽来说,当他占领了咸阳,烧毁了皇帝居住的老宅,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可是阿房宫距离咸阳20多里路,项羽攻破咸阳后再特地前往咸阳城外20多里,为的就是火烧阿房宫?他难道没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吗?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确实烧毁了秦朝宫殿,但并没有说他烧毁了阿房宫。而且项羽率军攻入咸阳的时候,只呆了几天,但是具体几天,司马迁也没有明确记载。
另外,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火势,延续了整整3个月,其实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古代建筑大多以木材为主,如果阿房宫被烧了3个多月,早就化成灰烬灰飞烟灭了,又怎么会留下阿房宫的遗址呢?
02、阿房宫在南北朝时期完好无损
武帝喜欢微服出巡,恣意游猎。常率卫队西到黄山,南到长杨宫,西至宜春宫。一路上带了一帮武骑浩浩荡荡,他们骑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斗熊罴,在游猎过程中,马队践踏庄稼,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就建议武帝搞一个皇家苑囿。《汉书·东方朔传》载:"举籍阿城以南……。"东方朔上书劝谏汉武帝。唐代学者颜师古对这一段记载解释说:"举计其数而为薄籍也。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墙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
北魏史书《十六国春秋》提到:公元384年左右,咸阳地区处于前秦王朝的统治下。当时这里流传这一个童谣:"凤凰凤凰上阿房"。前秦皇帝苻坚听到这个童谣以后,就在阿房地区种植了上千棵梧桐树,以期待凤凰的降临。
无论是《汉书·东方朔传》中的记载,亦或是《十六国春秋》的记录,都能证明阿房宫不仅是在汉朝完好无损,甚至沿袭到了南北朝时期,这座秦朝时期的阿房宫依旧耸立在咸阳的东面。
这两本史书对于阿房宫的记载,也更加证明了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实是不存在的。起码从《十六国春秋》中可以得知,从秦末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阿房宫完好无损,并没有被烧毁的迹象。
03、阿房宫遗址中并没有找到"红烧土"
2002年,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对阿房宫进行实地调查,经过大量的勘察、探测,考古学家在阿房宫遗址找到了微乎其微的"红烧土"。
所谓"红烧土",是由粗狂的木片和泥土混合而成,这是古人用于建筑的基本材料,他们会将"红烧土"用于墙体或是屋顶。这个材料类似于现如今的混凝土,是古人建造房子不可或缺的基本材料。
当房屋经历了长时间的岁月、或是倒塌、又或者是遭遇烧毁的时候,这些红烧土会在地面形成覆盖层,而这些留下来的痕迹则会成为考古学家挖掘历史真相最重要的证据。
考古学家不仅对阿房宫进行大面积的勘察和探测,并对汉朝时期的长乐宫遗址进行同样程度的调查。长乐宫在东汉末年惨遭烧毁,考古学家在长乐宫遗址上找到了大量的红烧土。
考古学家从这两处遗址找到的灰烬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在长乐宫的灰烬中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而在阿房宫的灰烬中却几乎没有。
既然阿房宫是被火烧毁的,那么考古学家又怎么会找不到相同的证据呢?所以由此断定,项羽"火烧阿房宫"其实并没有这回事。
那么问题来了,阿房宫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被毁的呢?
宋敏求是北宋杰出史学家、方志学家,他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撰写了《长安志》一书。《长安志》中提到了阿房宫的建筑面貌以及地理位置等特征:"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根据实际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已得到了今日考古的验证。那么就能够由此断定,阿房宫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遭到了破坏。
不过曾经庞大气派的阿房宫究竟是怎么遭遇毁灭的仍旧是一个历史谜团,或许是在经历改朝换代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而被毁坏的;亦或是湮没在时代变迁的沧海桑田中;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阿房宫被破坏的因素一定会找到答案。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火烧阿房宫"其实并不存在。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不管阿房宫到底有着怎样的结局,都已经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历史之中。然而,阿房宫留给我们的无尽的想象和震撼,仍将持续。
1.《项羽:火烧阿房宫,我是冤枉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项羽:火烧阿房宫,我是冤枉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