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民国

【上海民国洋房】专题苏州清洲观前,民国洋房里的二位国粹大师,梓义公所里的建筑巨匠

清州府前,东出正胡同,西支官田街修罗胡同,长182.7米,宽1.8米。

清洲观前巷名,顾名思义,就是清洲观前的一条巷子。

清洲观前有过二位国粹级的大师和一位建筑巨匠的过往。

当代国学大师,朱季海。

朱季海

朱季海(1916-2011),名学浩,苏州人,国学大师。16岁时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

朱季海精通英、德、日、法语和训诂考证之学。其著作《楚辞解故》被誉为学术界"天书"。

鲁迅是朱季海的同门师兄,陈寅恪是他同辈学人。但是,他长期在大众视野之外,长期穷困潦倒,是一位"无钱、无劳保、无人照顾"的"三无人员"。这一切固然跟他性格有关,更多的是“旧式文人”的秉性使然吧。

朱宅,于清洲观前1号,坐北朝面南,楼东临街面河。因在清洲观前最东端,朱季海给书斋起名“初照楼”。现已分属多户人家。

朱宅,始建于民国。是朱季海父亲朱孔文所建。

辛亥老人——朱孔文(1874-1951),字书楼,号六先,别署虬公,上海浦东三林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归国后,受清政府四品顶戴,钦赐法科举人,任清邮政部主事。民国后,先后任松江军政分府司法部长,华亭地方审检两厅厅长……江苏省金坛县长。抗战时,退隐苏州,避居于白马涧。

朱宅

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

采芝斋系中华老字号,国粹糖果宗祖店之一,称创始人金荫芝为大师不为过。

金荫芝1870——1942),河南人,采芝斋糖果店创始人。他和妻子两人在清朝同治年间一开始只是在观前街摆了个糖果摊,卖点粽子糖、炒货。经过10多年的经营,终得一店面,挂起"采芝斋"的正式招牌,因其制糖技术独此一家,很快就成了苏城糖果店中首屈一指的品牌。

金宅春晖堂在朱宅隔壁。同是民国洋房。

金宅春晖堂

建筑巨匠、大师 姚承祖

姚承祖

姚承祖(1866—1938),江苏苏州人,字汉亭,兮补云,清末营造专家。香山帮建筑艺术一代大师,与明代建筑泰斗蒯祥齐名。苏州许多住宅寺庙园林均出自他的手笔。晚年的姚承祖在祖父《梓业遗书》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实例,绘制《补云小筑图》,著有《营造法原》初稿,为研究江南民民居建筑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另有《姚承祖营造原图》。

梓义公所,又叫公输子祠。公输子祠中的公输就是指木匠的祖师鲁班,是水木工行业供奉香火、集会的地方,是行业组织。原在憩桥巷9号的鲁班庙旧址上,后在战争中公所被毁,移建到如今清洲观前34号清真观原址上。

姚承祖重视香山帮建筑艺术的传承,创办了梓义小学(1999年,梓义小学因观前街小商品市场建设被整体拆除),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入学,意在培养有文化的新工匠。

梓义公所,建筑为坐北朝南两进,山门临巷。大门上金山石门框仍系原物。两扇对开的黑漆大门。大门作砖细门楼式,额“清洲会馆”四字。第一进为硬山式,面阔三间十米许,进深六十许,楼上为北向戏楼,木格知栏尚存。第二进为大殿。两进之间设一小庭院,植有枇杷一株。大殿为硬山式扁作梁,前后船棚轩,外檐列桁间牌科。现在散为民居,有多户人家分隔而居。

梓义公所

1.《【上海民国洋房】专题苏州清洲观前,民国洋房里的二位国粹大师,梓义公所里的建筑巨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民国洋房】专题苏州清洲观前,民国洋房里的二位国粹大师,梓义公所里的建筑巨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2570.html

上一篇

【一个关于民国捉妖的漫画】专题赵石漫画分享:第128话捉妖行动队

下一篇

style民国风,干货看这篇!「探新店」这个长假,一家民国style私房菜悄悄露脸下吕浦

关于上海民国洋房我想说苏州同德里、同益里,民国建筑,若能收藏,增值空间不得了

关于上海民国洋房我想说苏州同德里、同益里,民国建筑,若能收藏,增值空间不得了

上海民国洋房相关介绍,东德里,东翼里是530,位于北端以西。同德里胡同长150米,同益里胡同长120米,两条胡同平行通,宽1.5米。 上世纪三十代,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相继在苏州投资房地产。杜月笙投资的项目是同德里...

上海民国洋房,干货看这篇!上海老洋房改造;一段时间迴旋,一场老上海之旅

上海民国洋房,干货看这篇!上海老洋房改造;一段时间迴旋,一场老上海之旅

上海民国洋房相关介绍,旧上海有汉堡森说的那种生机。 不受限制的活力。 上海就代表了生活本身。 ——Aldous Leonard Huxley 01 旧上海“第一会客厅” 1926年,作家赫胥黎来到上海,叹道,“旧上海具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