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位数与唐朝:繁荣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科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考试制度的创立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朝(581-618年) 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都长安(今西安)。
2、统一: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二、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止点:洛阻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金杭(今杭州)。
3、长度、地位:长2000多km,是世界最长的运河。
4、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用缩记法由北到南为“永通邗江”】
5、连接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可用缩记法由北到南为“海黄淮长钱”】
6、影响:【方法:“影响”或“作用”与“目的”有一些相似之处】
(1)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加重人民负担,加速隋的灭亡。
三、开创新取士(选官)制度——科举制【启示?】
1、创立:隋文帝废除前朝注重门第、世袭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初步建立起注重学识、用考试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
★2、影响:
(1)加强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选官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3)推动教育发展。
(4)成为以后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
(5)重文轻理,不利科技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618 年)
1、根本原因:隋炀帝暴政。
2、直接原因:农民起义瓦解,被部下杀死。
【方法:中国古代大多朝代灭亡或衰亡的原因相似,根源在于腐败或暴政,直因大多为民众起义、部下反叛或他族进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一、唐朝(618-907年,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都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方法:中国古代出现治世或盛世局面的原因大多相似,与帝王个人素质(理念与相应举措)直接相关。有何启示?】
(1)执政理念: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如有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
(2)具体措施:
①人才: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用善谋略的房玄龄、敢决断的杜如晦为相。
②政治:A、完善三省六部制。B、定法,减刑。C、增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渐成最重要科且。D、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③经济:减轻劳役,鼓励发展农业。
④民族:击败东、西突厥, 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二、我国唯一女皇(改国号为周)——武则天
1、统治措施:
(1)政治:①打击敌对官僚贵族。②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小结:联系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时与之相关的内容】
(2)经济:减轻民负,发展生产。
2、作用:为“开元盛世”出现奠基。
三、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鼎盛时期
1、总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为相),进行改革。
2、具体措施:
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 盛唐气象
课标: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一、经济:繁荣
1、农业: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1)纺织业,蜀锦冠于全国。(2)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
3、商业和城市: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会,布局如棋盘,市(商业区)与坊(居住区)分开。
二、民族关系:友好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多族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长。
3、唐太宗时,吐蕃(藏族祖先)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作用:促进了吐蕃发展,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
三、社会风气:开放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文学艺术:多彩
1、唐诗(中国诗歌黄金时代):
(1)“诗仙”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2)“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时)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
2、书画、乐舞、石窟、雕刻:书法家有颜真卿、欧阳询等。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标: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与日本的交流
1、遗唐使:是日本派遣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节。随之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发展影响深远。
2、鉴真东渡: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等。他历经十多年,前5次失败且双目失明后第6次才成功。其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学习。
二、与天竺(古印度)的交往——玄奘(《西游记》中的唐僧)西行天竺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研习并取回佛经,口述了《大唐西域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标: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一、安史之乱(755-763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原因:
(1)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腐。
(2)社会矛盾日尖,边疆形势日紧。
(3)节度使势力膨胀,尤其是安禄山,外重内轻。
2、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3、影响:
(1)破坏了经济(尤其是北方),唐朝由盛转衰。
(2)节度使权势加大,渐成藩镇割据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2、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唐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方出现了南唐等九个政权,加上太原的北汉,合称“十国”。
2、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藩镇割据。当时虽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必然趋势。
1.《「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