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世凯恰当的人际关系使他迅速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练兵的两个人。(莎士比亚)。
在地方上,在议定练兵人选时,实力派地方督抚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都给予袁世凯以支持;
在清廷内部,以翁同龢、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也给予了袁世凯莫大的提携;
在获得清流领袖认可的同时,袁世凯也获得了督办军务处另外一位重要大臣——荣禄的支持和援引,甚至通过李莲英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认同。
袁世凯
本文将和大家一起,盘点袁世凯遇到的七位贵人。
一、李鸿章——仕途的引路人
李鸿章是淮军领袖,在晚清时期长达二十年时间任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袁世凯的知遇恩人和仕途领路人,对他多有提拔和重用。袁世凯的父祖辈与李鸿章和淮系都有联系,而袁也从不否认自己出身淮系。
李鸿章
在朝鲜担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袁世凯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和历练,积累了行政、外交和处理复杂事务的经验。李鸿章是他名副其实的直接领导,他的作为很大程度上是接受李的指示。李鸿章对袁世凯爱护有加,将他作为淮系的才俊培养,而且评价很高,并时常点拨指导。
“胆略兼优,能持大体,足智多谋;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袁世凯也对李鸿章知遇之恩大为感激,事事禀报请示李鸿章。他在写给二姐的信中说到,
“弟年少识浅,不料蒙太后留意,诸亲王、军机大臣、中堂(即李鸿章)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
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有很多人认为战争是袁世凯任性妄为闯下的大祸,要追究甲午战争的始祸之人,恭亲王奕䜣曾追问李鸿章,“吾闻此次兵衅,悉由袁世凯鼓荡而成,信否?”,李鸿章仍然保护袁世凯,“事已过去,请王爷不必追究,横竖皆鸿章之过耳”。
李鸿章
李鸿章将战败的责任完全揽在自己的身上,为袁世凯开脱。这时候正是战后练兵自强的高潮,袁世凯正在积极谋取练兵权,李鸿章如此做法,无疑是将袁世凯从旋涡中心抽出,给他最大的支持。
因此虽然袁世凯在甲午战后谋求新的出路,寻求新的靠山,但李鸿章“终于遴才之一念,而仍是爱护成全他。所以世凯回国以后的发展,与鸿章还是有关系”。
翁同龢与李鸿章素来不睦,即使后来袁世凯为翁做说客,劝李致仕,被认为是劝他为翁提供递补协办大学士的位置,李还痛斥了袁世凯,但他为了国家大局和淮系利益,还是支持了袁世凯,并将淮系的资深可靠将官推荐到小站兵营,最终袁世凯凭借练兵在清末崛起,成为北洋集团的核心。
二、刘坤一——纯粹无私的荐贤举能者
刘坤一是湘军宿将和后期领袖,清末长期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袁世凯甲午战前奉调回国后,被李鸿章任命为总理前敌营务处周馥的副手,办理粮食、武器补给等后勤工作。后来周馥被调回直隶,袁世凯便全权管理前敌营务。
刘坤一
淮军陆上溃败之后,清廷便派刘坤一督师,率湘军抵御日军。袁世凯与刘坤一本不相识,但此时刘坤一是袁世凯的顶头上司,二者就此有了交集。他立即致函刘坤一,在信中自称门生,表达敬意的同时汇报前线战况,顺便谈了西法练兵主张。刘坤一回信:
“仆自惭老拙,何敢抗颜为师?……惟豪杰之士,能转移风俗,不以风俗为转移耳。世兄受特达之知,手握重兵,恩至渥而任至重,知必振刷精神,力图报称,以副中外之望”。
这是两人的首次交往,信中刘坤一虽然婉拒袁世凯自称门生,但却对他的才干很赞赏,似乎还未见面,便已经认为袁世凯将来要编练新军。由于袁世凯熟悉前线情况和军队弊端,刘坤一开始重视他,甚至奏调他进京,以备咨询。
在抵达山海关之后,刘坤一将袁世凯从前线调回,详细询问前敌事情,二人配合得十分默契,这使得刘坤一逐渐地了解袁世凯和他的练兵思想,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胆识优长,性情忠笃,办事皆有条理,为方面中出色之员,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说明袁世凯是很有才干的,因此在停战后不遗余力地向清廷举荐。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三日(1895年6月25日)刘坤一与李鸿章、王文韶联名上折保奏袁世凯,后又附片密保贤员,奏请朝廷予以超擢重用。
“名家之子,于军务及时务均肯留心讲求,前在朝鲜多年,声绩懋著,……际此时局艰难,知兵文臣甚少如袁世凯者,年力正强”
刘坤一这一奏片是在自请严议折之后的,没有因为袁欲叛淮投湘而进行打击,而是多加赞许,用语恳切,认定他是杰出人才举荐他,说明他在这件事上确实是一位纯粹的举贤荐能者,他的保荐也为袁获得练兵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坤一
除此之外,刘坤一还在八月十七日(1895年10月5日)致函翁同龢,函中虽未明说,也可以看出是指袁世凯。
“以现在时势,不能不破格用人,于名教无关,似可唯能是予,不必问其流品何如。务望我公主持,及早定议”。
虽然袁世凯在李鸿章失势时,欲拜刘坤一为师,于道德和人品上确实招人非难,但在政治上来说,在当时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后来袁督练新建陆军之后,刘坤一再次上疏保举他率劲旅拱卫畿辅,可见他二人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刘确是真心被袁的才干所折服。
“应请将袁世凯一军,调札城外,以资拱卫,总期有备无患”
三、张之洞——志趣相投的练兵自强者
张之洞在清末长期任湖广总督,人称“张香帅”。袁世凯与张之洞的交往日益紧密是袁署理山东巡抚之后,此时两人并无过多联系。
张之洞
但作为封疆大帅的张之洞与袁世凯一样,也看到了旧有军队的弊端,也主张改革军事,高呼练兵自强,他说,“非认真仿照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侮之资”。在署理两江总督时,他已经开始按照西法编练自强军,二人有共同的诉求和目标因而惺惺相惜。
但与袁不同的是,张之洞将编练军队的权力都交给了外国军官,中国人仅任副职,造成外国军官专横跋扈的局面,产生了诸多弊端,袁世凯也聘任外国教习,但将军队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实际上后来张之洞也回到了袁的练兵道路上来,这也便有了二人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共同内调为军机大臣之后,张向袁请教练兵一事。
张之洞虽远在南京,但对袁世凯的军事能力和练兵思想也有所耳闻,而且十分敬佩,因此奉上谕保荐人才的奏折中就有袁世凯,与刘坤一的看法基本类似,希望任用袁世凯专门练兵。
“该员志气英锐,任事果敢,于兵事最为相宜。虽其气稍近于伉,办事稍偏于猛,然较之世俗因循怯懦之流,固远胜之。今日武备方亟,储才为先,文员知兵者尤少,若使该员专意练习兵事,他日有所成就,必能裨益时局”。
直隶总督是疆臣领袖,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的重要性仅次于直隶总督,在甲午战争前后,因派系权力斗争而彼此矛盾很深的三大总督几乎同时举荐袁世凯这个三品道员作为战后练兵自强的首选人物,说明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被各方所认同的,同时说明袁的人际交往在这中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自己的真实才能得到了这些实力派地方督抚的认可。
四、李鸿藻——提携后学的太夫子
李鸿藻是同治帝师,北清流领袖,军机大臣、督办军务处大臣。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袁保龄都与李鸿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袁保龄,是李鸿藻任河南学政时的得意弟子。凭借父辈的关系网,袁世凯便在致李的信中自称“小门生”,尊称李为“太夫子大人”,李鸿藻是帝师、清流领袖、传统文人,对这些礼节极为重视。
李鸿藻
“袁世凯经徐世昌介绍于李鸿藻后,袁就对李拜门,并和李鸿藻子焜瀛往还极密,通过种种关系使李逐渐相信袁知兵”。 《梦蕉亭杂记》
袁世凯一面将自己视为再传弟子,把对朝鲜、对战争的看法向李鸿藻汇报,畅所欲言;一面将李鸿藻抬高到孔夫子的高度,极力表示自己的谦卑,得到了李鸿藻的赞赏,最终成为袁世凯督练新军最有力的荐主之一。
李的表侄赵学治在朝鲜得袁世凯关照甚多,时时致信表叔夸赞袁。在辽东战场时袁世凯便认识到虽然清军大都使用了洋枪洋炮,但训练方法陈旧,作战能力低下,军官指挥能力差,且军纪败坏,为此多次致函李鸿藻,虽未收到回信,但他依然坚持汇报极尽详细的军情战况。
“小门生抵石两旬,始为收集溃勇,继因各军退扎,接济粮饷、子弹,又各处函电纷杂,日夜忙碌,毫无暇晷,至未能及时禀陈情形,并恭叩起居,殊切罪悚!……”
这样的毅力,李鸿藻不会感觉不到,所以他对袁世凯的印象是很深的也是很好的,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因此李鸿藻首先推荐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完全是出于爱才之心。
彻底将李鸿藻折服的是袁世凯在回京后写的《致督办军务大臣李鸿藻函》,深入分析了清军战败之因,总结经验教训,关键是提出战后应该另谋富国强兵之途和重新振作之策,即以西法练兵。他不仅对马关定约痛心,而且开篇就为清军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命运担忧:
“练兵诸将多未得人;津上将吏嘻嘻相庆,意若和局已定,可冀幸免。”毫无危机意识,只图一时安稳,“我之将吏似此幸免,移时必相率泄沓,行见军政又日就废减”,认为长此以往,“敌则酣睡同榻,咫尺相逼;不但奉、吉、闽、浙非我所有,即燕、齐各省恐亦保全无术;三数年后,大局之危必有大甚与今日者”。
在战败之因中,袁世凯认为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这是他在前线得出的真实结论,因此他提出整顿军务的方案是:汰冗兵,节縻费,退庸将,以肃军政。
一是挑选将领,“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练兵)”;
二是“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照西法练兵,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三是广设军事学堂,选聘西人为武备教习;
四是选派将领出洋游历学习。
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第一条,袁世凯在信中着重强调应速派明练公正、真实知兵大员,很明显是毛遂自荐,但又说得十分含蓄,因为在信的最后,他说因为母病要请假回乡省亲。这使得李更加欣赏袁,因为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当然,李鸿藻虽不知兵,但是积极支持按照西法练兵,此前他支持胡燏棻练兵便是明证,因此袁世凯的主张正合李意,即使这中间发生了张佩纶致函李鸿藻,认为“以天下其才目之(指袁世凯)万万不可”的小插曲,也没有影响李的决定,最终他获得了李鸿藻的大力支持,并向荣禄极力保荐。
“李相(鸿藻)激赏公(袁世凯),以公家世将才,娴熟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亟言于朝。”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袁编练新建陆军后,仍时刻向李禀报练兵情况,并提出将新建陆军归荣禄节制,虽然后来出现了李鸿藻讽御史胡景桂奏参袁世凯营私蚀饷、办事操切、扰害地方之事,但应是李听信了天津官绅的蛊惑。
五、翁同龢——影响皇帝决策的帝师
翁同龢是同光两朝帝师,南清流领袖,督办军务处大臣、军机大臣,甚为光绪皇帝倚重。由于声望和地位,翁同龢也是袁世凯为获得练兵权而倾力结交的对象之一。
翁同龢
翁、袁首次产生交集是袁世凯甲午战前回国后不愿筹办粮饷后勤工作,希望率军赴前线作战,通过时任户部员外郎的堂弟袁世勋活动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也给后来袁与李的交集添了另一层媒介。
“袁世勋敏孙为袁慰廷事来见,慰廷奉使高丽,颇得人望,今来津不得入国门,李相(李鸿章)保令赴平壤。欲求高阳(李鸿藻)主持,因作一札予高阳,即令敏孙持去”,
因此二人虽未谋面,但通过袁在朝鲜的作为和坊间议论,翁认为袁奉使高丽,颇得人望,翁同龢最初支持洋人汉纳根为中国练兵,并因此与军机处和督办军务处其他同僚矛盾很深,但因为汉纳根练兵计划失败,对胡燏棻也有意见,最后同意了袁世凯练兵。
这中间过程复杂,袁世凯自身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袁世凯在处理朝鲜甲申政变时结识了南清流健将吴大澂,并与之结成了儿女亲家,他便通过这层特殊关系来结纳翁同龢。
其次,结纳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和真诚打动了翁同龢。过程并不十分顺利: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一(1895年7月22日),袁世凯首次拜访翁同龢,但效果并不好,翁在日记中写道,“温处道袁世凯慰亭来见,此人开展而欠诚实”,导致后来督办军务处在讨论是否委任他督练新军时,“常熟(翁同龢)不甚谓然”。
但袁世凯并不泄气,为了获得翁同龢的支持,甚至不惜得罪昔日的恩人李鸿章。另一面仍然不断拜访、沟通,第三次拜访时终于改变了翁同龢对自己的不良印象,“袁慰庭来辞,谈洋队事,点心去,此人不滑,可任也”,后来又将详细的参用西法训练洋队计划和章程拿给翁,最终也获得了翁同龢的青睐。
六、荣禄——后党心腹,政治卵翼
荣禄是清末时期为数不多的知兵满人之一,甲午战争时期任步军统领,督办军务处大臣,后为军机大臣,后党核心骨干。
荣禄
同光年间的军机处中,李鸿藻受文祥器重,荣禄也深受文祥赏识,荣、李的结交源于文祥,三人政治关系非比寻常。由于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和练兵主张已经打动了李鸿藻,因此荣禄也认可了袁的才能,因此“合词奏保;推荐袁世凯者,系李鸿藻出面,荣禄则系从中极力支持者”。
此外,起初翁同龢支持汉纳根练兵,但督办处其他几位大臣都不同意,尤以荣禄为甚,力争不可,极力反对将练兵权交给洋人。
其时胡燏棻条陈练兵,荣禄虽不甚满意,但作为妥协,督办军务处暂时任用他替代汉纳根。后来经过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三大总督上折密保和督办军务处三位大臣都认可了袁世凯的练兵才能之后,荣禄便向恭亲王奕䜣和庆亲王奕劻推荐,两位王爷也很快同意了,于是便上奏光绪皇帝,请求召见袁世凯,委以练兵重任。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1895年8月2日),光绪皇帝下旨将袁世凯交督办军务处差委,并命他奏陈挽救时局之策。随即荣禄嘱托他于暇时拟练洋操各种方法上之,袁世凯立即组织着手撰写,认为操法应参照德国,为清政府所接受,这一内容保存在《新建陆军兵略录存》的《上督办军务处原禀营制饷章附》上。
七月初一日(1895年8月20日),袁世凯上《遵奉面谕条陈事件请代奏折》,颇得荣禄赏识和光绪皇帝认可。该折洋洋13000余言,其中有关练兵的就有十二条,这是袁比较系统的军事改革思想,也是后来小站练兵的指导思想,获得了光绪皇帝的赏识。
光绪皇帝
荣禄援引袁世凯编练新军,一是袁的练兵经验和聘用洋将、西法练兵的见识都远高于胡燏棻,且年富力强(此时袁36岁),有上进心;二是荣禄另有野心,他时隔多年重返枢垣,成为督办军务处实际的核心,需要网罗人才为己所用,而袁世凯是盟兄李鸿藻所荐,又有上述优点,且积极向自己靠拢,因此他也就乐于援引,成为袁继李鸿章之后的新的政治卵翼。
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袁世凯致函李鸿藻希望将新建陆军归荣禄节制,可见袁是看清了荣禄得慈禧太后圣眷日隆的趋势。随后胡景桂参劾袁世凯事件和戊戌政变时期,袁都在荣禄的保护之下安然度过,后一路升迁,成为荣禄最为亲密的政治伙伴。
七、慈禧太后——最终的决策者
当时袁世凯自己也知道,要获得练兵权,除了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最关键的还是要得到慈禧太后的首肯,毕竟她才是最终的决策者,因为在甲申政潮罢黜恭亲王之后,慈禧太后独断专行。
慈禧太后
“仅有朝中大员对他的推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走内线”,
当时以袁世凯的品级是无法见到慈禧太后的,因为慈禧太后并不熟悉袁世凯。慈禧太后最为信任的内侍是李莲英,在太后跟前很有发言权。而袁世凯早年在上海结识的老友阮忠枢,此时正在李国泰(李莲英弟)家里做西席,深得信任。
袁世凯便通过这位老朋友搭上了李莲英的线。李莲英早有贪名,袁世凯应该是花了重金收买李莲英的,否则他又怎能为之在慈禧太后面前美言呢?
“(袁)以资财结纳李莲英,李以袁本各大臣保荐之人才,简在帝心,舟行顺水,遂满应之”。后来袁的女儿袁静雪回忆说:“等到醇王(应为恭王)、庆王会同军机大臣保举他来训练新军的时候,西太后很快地就批准了。这件事,李莲英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结语:
袁世凯最终获得练兵权是多种政治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奔走于多个政治派系之间,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同。他在与各派政治势力交往的过 程中不仅是只靠阴谋、投机钻营,还有真诚和才干。
他在与各派政治势力交往的过程中不仅是只靠阴谋、投机钻营,还有真诚、才干,从他入仕开始,分别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获得了张謇、吴长庆、吴大澂、盛宣怀、周馥、李鸿章等几乎所有上司和前辈的赏识和提拔。
这些晚清主要政治人物都是袁的前辈,在政坛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只靠钻营怕是难以打动的,说明袁世凯确实有过人之处,当然也有机缘在其中,而袁世凯在具有才干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依靠力量,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脱颖而出。
1.《qq三国豪杰副职有哪些看这里!盘点:袁世凯人生中遇到的七位贵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qq三国豪杰副职有哪些看这里!盘点:袁世凯人生中遇到的七位贵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