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历史划分和朝代顺序
1.历史阶段:晋前(前221年前);秦汉(公元前221-前220年);魏晋南北朝(220-589);隋唐第五代(581-960年);廖、宋夏、金元(960-1368年);明清初期(1368-1840年)
王朝顺序:夏商周和西周、东周分为两部分。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阶段特征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考点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政治制度
夏朝(2070-1600)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①标志:启继禹位。②特点:家天下。③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2.商朝(1600-1046)
(1)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定。
(2)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建立:①中央:相、卿士;②地方:侯、伯。
二、西周政治制度(政治)
1.分封制(地方行政,权力分配)
(1)背景:商亡周兴(前1046年)。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主体: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②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③主要诸侯国:鲁、齐、宋、卫、燕、晋、等;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⑤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影响:(积):①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②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的重要根源。
2.宗法制(权力传承)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余子分封制;③构建大小宗体系。
(4)影响:①保证贵族特权地位;②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③形成影响深远的宗法观念(亲亲尊尊、男尊女卑、忠君爱国、齐家敬祖、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5)关系:①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③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3.礼乐制
(1)概念:对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以特定的音乐。
(2)特点:等级森严。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地方分权;②血缘纽带;③等级森严;④神王结合。
考点二 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
一、背景
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确立(生产关系)。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破坏,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③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掌握政权。④军事:诸侯割据混战;⑤思想:法家思想
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变法。②秦国落后,客观上希望变法图强。③秦孝公希望建功立业。④商鞅的变法宣传。
二、措施
三、评价
(1)性质: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
(2)(进)①经济: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②政治: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使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③军事: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3)(局)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加重对人民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③不彻底性:未对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④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人们思想;⑤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先秦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
(1)原始农业:①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②物种:北粟南稻;③工具:耒耜。(木石器);④特点:(刀耕火种、集体劳作、频繁迁徙)。
(2)传统农业:①起源:春秋战国。②特点:(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①以铁犁牛耕出现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封建土地私
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
(2)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特点
积极性、脆弱性、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4)地位:①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作用:①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期,有利社会经济进步;②封建社会末期(明
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手工业
1.经营形态
2.主要成就
(1)冶金:①商周,进入繁荣时期;②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3)丝织: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
织物。
三、商业
1.商朝:"商人"出现。
2.春秋战国:①"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②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
1.氏族公社所有制(原始社会)
2.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标志:①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②战国商鞅变法(法律承认)。
(2)问题:土地兼并:①危害:两极分化,危及统治;②抑制措施: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③不能化解:(制度因素;政权性质)。
五、"重农抑商"政策(商鞅提出)
1.概况
(1)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2)原因:①直: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②根:自然经济的需要。
(3)实质:国家利用政权手段保护小农经济。
2.评价
(1)积极:封建社会早期,有利农业发展。
(2)消极:①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阻碍了工商业发展;③影响了资
本主义萌芽。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文化
一、"百家争鸣"与孔子思想
1."百家争鸣"
(1)成因:①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②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政:周室衰微,诸侯纷争;④文: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⑤阶:"士"阶层的活跃。
(2)代表:道、儒、墨、法。
(3)影响:①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地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思想:①思想核心:"仁"的学说;②政治主张:(以德治民;克己复礼;贵贱有序。)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④学术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二、"诸子百家"的学说
1.孟子和荀子(儒家)
2.老子和庄子(道家)
(1)老子:①本体论:"道"是万物的本原;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方法论:
朴素辩证法。
(2)庄子: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墨子(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①兼爱(爱无等差);②非攻(反对战争);③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韩非子(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内容:①国家观:"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建立中央集权);②历史观:③"世异者事异"(历史进步论);法治观:以法治国。
(2)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先秦的科技文化
1.科技:①司南(战国,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②石氏星表(战国,世界上
最早的星表)。
2.文化
(1)甲骨文:中国早期比较成熟文字
(2)《诗经》:①时间: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②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③内容:风、雅、颂;④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⑤影响: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3)《楚辞》:①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②代表作:屈原《离骚》;③影响: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1.《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之先秦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之先秦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