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元朝

1314是元朝的什么政策,干货看这篇!懂了这么多道理,为何还过不好这一生?跟王阳明学“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六王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近现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稻盛和夫等无不受其影响,以至于远渡重洋成为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思想。


理学诞生

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的北宋人周敦颐以道家语境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书中提到了“无极”这一概念。在周敦颐之后,程颢程颐兄弟俩从“无极”理论中抽离出“理”和“道”的概念,也就是“天理”,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规范,这就是理学的雏形。而“天理”的敌人就是“人欲”,每个人都应该存“天理”去“人欲”。但是怎样才能存“天理”去“人欲”呢?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们心中,所以只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行了。而程颐则认为,仅仅在心上用功不够,还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要“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二人将各自的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理学虽然诞生于南宋,但是在当时却是命运多舛。在朱熹晚年发生的“庆元党禁”导致一大批信奉理学的朝野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理学受到重创。直到元朝初期,由于蒙古人对思想管制的宽松政策,理学才真正强大起来。1314年元朝皇帝把“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指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参考书。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把理学上升为唯一的合法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随着理学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理学在存“天理”去“人欲”的具体执行上过于严苛,过于强调个人道德的完美。当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后,逐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守仁格竹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小天资聪颖而又顽劣,对任何事都愿意刻苦专研。小时候迷上象棋,通过象棋学习军事。之后又一头钻进道教的养生术里。当时社会上大家普遍认为人生的第一等事自然是读书中科举,尤其是生在王阳明这样的家庭。而王阳明却说:“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那怎样做才算是圣贤呢?标准就是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时的王阳明认为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大了;为往圣继绝学,太远了。只有为万世开太平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要为万世开太平,就需要经略四方的军事才能。所以王阳明就利用各种场合学习军事技术,认真研究军事理论。他曾经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闯入当时明帝国主要的敌人——蒙古人的地盘,一来实地考察、二来练练胆子。可以说这时的王阳明如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儒学思想方面打出一片天地。

1488年王阳明迎娶了江西布政司之女。但在新婚之夜却跑到南昌城中的铁柱宫,遇一道士,便和道士畅谈到天亮,临走时道士对王阳明说:“以后要保重,我们二十年后还会相见”。1489年王阳明离开南昌回余姚,途径广信拜访理学大家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于是遍读朱熹著作。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决定要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结果什么都没有格出来,自己却病倒了。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守仁格竹”。格竹的经历使王阳明第一次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疑惑。

1492年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轻轻松松就中了举人。但当来年在北京参加会试时却意外的落榜了。会试失败后他开始精研辞章之学,在辞章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有一天他突然又对军事重新产生了兴趣,可能是他“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又重新点燃了。王阳明拜访当时奇人许璋,在许璋的引导下王阳明的军事理论逐渐成熟,他认为用兵之道最重要的是“攻心”,虚虚实实,让敌军慌乱,然后趁乱发动突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虽然对军事痴迷,但当时的王阳明根本无用武之地,所以很快他又回到读书考试的道路上来。

1496年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失败,很多人都替他惋惜,但他却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1498年他又回到朱熹理学这座高山面前。

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他被分配到工部,第一件差事是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王越是明成化年间著名将领,在土木堡之变后率军攻打蒙古兵团,追击至威宁海。王阳明早就对他崇拜不已,这次任务让他更加渴望通过军事建功立业,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龙场悟道

王阳明完成任务还朝后,针对西北边疆防务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皇帝看到这本奏疏后认为王阳明文笔不错,于是把他从工部调到了刑部,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负责审核案件。在此任上,王阳明了解了当时明朝牢狱的黑暗。在刑部的两年中他感到身心疲惫,于是称病告假,回归乡里。

离开官场的王阳明登上九华山潜心研究佛、道。佛、道的确能解脱他的苦恼,但要他放弃一切,他还做不到,因为他还有家人。王阳明逐渐悟道佛道在人性上的弊端。于是他又放弃了佛道二教。

1504年,王阳明被推荐主持山东乡试。他出的考题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则止?”他大概是想通过这样的考题来求证,如果一个臣子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不是可以转身离开?其实他的答案就是考题本身,王阳明几乎用大半生时间在践履这个答案,也就是在这时,王阳明心中已经有了心学的种子:我只遵循自己的内心。同一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开始共同倡导身心之学。此时“心学”在王阳明的心里渐渐发芽了。

1506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宦官刘瑾擅政,将北京、南京的反对者逮捕入狱。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先是被关进锦衣卫大牢,后被发配贵州龙场驿站。经过在锦衣卫大牢受过的苦难,王阳明已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他坦然接受了命运对他的安排。

但是刘瑾还是没放过他。在去往贵州路上,王阳明先去余姚老家看望了家人。离开余姚路经杭州时被刘瑾派的锦衣卫追上。幸好有朋友及时发现并通告了王阳明,王阳明一路跑到钱塘江边,将衣物脱下并留下遗书,然后藏了起来。锦衣卫追上时还以为王阳明已跳入江中,才躲过此劫。

当王阳明抵达浓密茂盛的大西南原始森林时,在一座寺庙里,意外遇见了一位老道,那老道对王阳明说:“我终于把你等来了”。原来那老道正是二十年前在江西南昌铁柱宫里与他彻夜长谈的那位老道。道士说,已为王阳明占得一卦:得卦明夷,断辞是:光明消退,黑暗降临,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道士的占卜使王阳明看清了眼前的境况,他继续踏上去往贵州龙场的道路。

1508年王阳明抵达贵州龙场。龙场万山从勃,为苗、僚杂居,地处荒僻、瘴气流行。王阳明亲自引导当地居民学习,受到民众爱戴。这时的王阳明有了大把的时间总结自己过去几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对圣人之学有了新的领悟。他开始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发现依照朱熹所说,去外部世界寻找真理往往行不通,而“心”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不需要外来的帮助。这是王阳明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突然悟到的,史称“龙场悟道”。


南赣剿匪

王阳明创建心学之后,他的世界看似光明起来。他把精力投入到讲学事业中,很多当地官员和学者都慕名前来拜访。1510年王阳明贬谪期结束,被推荐为江西庐陵县令。到任后针对当地赋税过重导致百姓怨声载道的状况,王阳明一方面向中央力陈事实,请求中央能够减免赋税;另一方面,他广布心学,唤醒百姓的良知,使百姓能够自我约束,安居乐业。

1510年夏,首辅杨一清利用甘肃安化王朱寘鐇叛乱,联合太监张永,扳倒刘瑾。刘瑾被杀,王阳明的新生活也来了。

1516年经时任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中央任命王阳明为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提督军务。王琼的这次推荐实际上有两个目的:一、南赣地区山麓千里、洞穴密布,又地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导致匪患猖獗,威胁百姓生活和帝国统治。中央要王阳明前去剿匪。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只有王琼知道,连王阳明本人也没有通知。南昌城内的宁王朱宸濠,早有叛乱迹象,王琼实际上是让王阳明到江西对宁王有个震慑,以防有不测事件发生。

王阳明到任后先详细了解了当地的匪患情况,摸清了历次剿匪不力的原因:一、当地政府军毫无战斗力。王阳明的应对办法是从邻近四省抽调骁勇善战的士兵组成一个兵团,日夜操练;二、政府里有敌人的卧底,导致每次剿匪,敌人都事先得知情况,得以逃窜。王阳明利用几天的时间查出内鬼,并将计就计,将内鬼策反为政府间谍;三、民匪一家,匪徒利用百姓作掩护。增加剿匪的难度。王阳明制定“十家牌法”,清查黑户,发现哪家私藏匪徒,其他九家都要连坐。

王阳明的特长不在战场上而在战场外,实际上是把军事打击放在第二位,“攻心”为上。在剿灭詹师富一伙时,就表现的特别具体。

王阳明的军队先和詹师富打了一仗,但未能获胜。当众人都一筹莫展时,王阳明却说;“现在詹师富正想着我们会和以往的政府军一样,眼看无法剿灭就会撤退,而他安插在我们身边的奸细也会向他这样汇报,这样詹师富就放松守卫,这正是我们出奇兵的时候”王阳明派人打探,所得出的结论正是詹师富已放松了警惕,以为政府军就要撤军了。于是王阳明兵分三路,趁着月色衔枚疾走,在指定地点集合后突然发动总攻,打的詹师富措手不及,经过激烈战斗,最后终于活捉詹师富。

王阳明利用同样的战术剿灭了大庾岭的陈曰能。

按照王阳明的心学,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有的人的良知一时被蒙蔽了,而心学的目的就是唤醒他们心中的良知。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写了一封《告谕巢贼书》,这是一封阴阳结合、绵里藏针、胡萝卜加大棒的情感告白书。书信散出去后,真有匪贼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先后有两拨匪贼愿意投降政府、重新做人。

实际上,王阳明打仗,重点不在排兵布阵上而在前期谋划上。在他和下属讨论战略时已胸有成竹,用他的心学理论,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总结王阳明南赣剿匪的战略,就是首先大量的查阅资料、调查分析,对盗匪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然后要么将心比心,循序善诱,激发盗匪良知使其归降,要么虚虚实实、趁敌人不备时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剿灭。待盗匪被招降或剿灭后,迅速制定制度,安抚百姓。


平定宁王叛乱

当初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军与中央军力战而不能胜,于是请求驻守西北的宁王朱权。后朱棣与朱权联合才赢得与中央军的战争。朱棣登基后背弃当初与朱权“二人平分天下”的约定,反而把宁王朱权的封地迁往江西南昌。到了朱宸濠做宁王时,自认天下有他一份,所以他在中央和江西广结朋友、招兵买马、囤积粮草,积极准备造反。

当王阳明完成南赣剿匪前往福建,路过丰城时,朱宸濠突然起事。王阳明于是返回江西积极备战,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王阳明分析,宁王可能有三个选择:一、直攻北京,二、突袭南京,三死守南昌。以王阳明估计,朱宸濠志大才疏,瞻前顾后,可能会用第三个选择。结果朱宸濠决定挥师东下、占领南京。他的一支精锐部队突袭南康、九江,大获成功。而王阳明想把朱宸濠困死在南昌城。于是,王阳明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朱宸濠的视线,使他以为各路大军已经对南昌城形成合围之势。同时使用反间计,离间朱宸濠手下最得力的两位谋臣。当朱宸濠半个月后明白过来时,为时已晚。王阳明已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守卫南京的准备,朱宸濠欲攻南京已不可能。

朱宸濠于是调集大军,渡长江、攻安庆。当时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而王阳明则认为,现在南昌空虚,我军士气正盛,应攻打南昌,南昌一旦失守,宁王定会回师来救,然后我们再在敌军回师途中设伏,一站可胜。

事情果如王阳明所测,朱宸濠被王阳明设伏所困,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于是急调九江、南康部队出击。王阳明部一度退却,但其部将斩杀了后退之人。宁王也拿出金银珠宝激励将士。最后,宁王军退入鄱阳湖,将大船结成方阵。王阳明看出破绽,放火烧船。宁王大败,最终被擒。


广西戡乱

1524年明朝历史上有名大“大礼议”事件尘埃落定。1527年内阁向新皇帝朱厚熜推荐王阳明任南京兵部尚书之职,总督两广军务,前去广西镇压民变。

王阳明到广西后,还是先详细了解了当地民变的原因和具体情形,决定对民变领袖进行招抚。他亲自写信给民变领袖王受、卢苏,阐明政府的政策,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信中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重点指出政府在对待他们的政策上有错在先。其次,他坦诚表示,若二人愿放下武器,将来绝不会出现官逼民反的事。

王受、卢苏当然不会轻易相信王阳明,但信中所言还是在二人心中掀起波澜。于是派人前去谈判。王阳明热情接待了使者,并再次表示若王、卢二人放下武器,政府必会友好相待。

王受、卢苏决定亲自前往南宁,去会会传说中用兵如神的王阳明。王阳明将南宁城的防务撤掉,打扫街道,向欢迎贵宾一样欢迎二人。二人感动不已,认为王阳明是真心对待他们,于是命随从将自己反绑,向王阳明负荆请罪。王阳明象征性的惩罚了二人,并将二人部队遣散。

当初政府征调几省兵力,耗费巨资无法平定的叛乱,被王阳明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归根到底还是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帮了大忙——将心比心,唤起对方的良知。

1528年王阳明离开广西,到达江西南安时病逝于舟中。临终时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寻求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向外求,而阳明“心学”则强调回归内心,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终极真理,把内心的真理挖掘出来就行了。也就是“心外无物”,而挖掘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如何看待“知”和“行”的问题。程朱理学认为“知”和“行”虽然有联系,但两者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强调先知后行,王阳明反对将“知”和“行”分离,认为要“知行合一”。

其实,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并没有实质区别。目标都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只是一个推崇向外追寻天理,一个强调向内回到内心,路径不同罢了。

什么是“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行动要和内心的想法相契合,而是“知”和“行”本就是一回事。知道了就一定会做到,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不曾真的知道。即: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王阳明晚年的“四句教”可以概括他的心学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翻译过来就是:内心的本体是纯粹、无所谓善恶的,但一旦动了意念,善恶就随之而来。要靠自己内心的“良知”懂得区分善恶,通过“格物”不断抛弃内心的恶念,最终我们就会成为圣人。

1.《1314是元朝的什么政策,干货看这篇!懂了这么多道理,为何还过不好这一生?跟王阳明学“知行合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314是元朝的什么政策,干货看这篇!懂了这么多道理,为何还过不好这一生?跟王阳明学“知行合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3985.html

上一篇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干货看这篇!常用9个标点符号用法口诀,引号-四个蝌蚪真奇妙,前揽后抱是引号

下一篇

100元朝鲜币专题之这二十九个朝鲜冷知识,你确定都知道吗?

1314是元朝的什么政策,干货看这篇!他们是元朝和明朝的悲剧人物,生于1314年,却没能一生一世

1314是元朝的什么政策,干货看这篇!他们是元朝和明朝的悲剧人物,生于1314年,却没能一生一世

1314是元朝的什么政策相关介绍,公元1314年,中国农历甲寅年,即十二生肖的元年。当时统治中华大地的是元朝第四位皇帝,元宗喜爱吕发力。 这是一位对儒家文化非常推崇的元朝皇帝,在历史上的口碑还算不错。在追溯到1314这一年,我们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