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战争后,祖国的实力再次受到重创,再也没有国家能与秦国抗衡,现在秦国虎视眈眈、合纵成为东方各国唯一的方法。
信陵君的事迹让魏国名声大噪,魏国借着大胜之余威,拿下了秦国的一块飞地——陶邑。此次战役虽然战果不大,却有特殊意义,因为很少有哪个国家还能攻占秦国的土地。
魏安釐王趁热打铁,发兵攻打卫国。相比战国七雄,卫国就是个小虾米,随着局势的发展,像卫国这样的小国就劫数难逃了。战火一起,卫国不敌,最终沦为魏国的附庸。
魏安釐王励精图治,国家生机勃勃,大有中兴之势。作为秦国来讲,绝对不能容忍其他国家崛起,况且还是自己邻国,秦昭襄王大肆兴兵伐魏,魏国丢城失地,损失惨重。魏安釐王不堪秦军的猛烈攻势,他又想起了信陵君,便派使者到赵国请信陵君出山,信陵君与魏安釐王积怨已久,已经不再信任魏安釐王,任使者磨破嘴皮,信陵君死活不肯出山。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挥师进攻魏国,高都、汲城接连失陷,此时的魏国已被秦军打得摇摇欲坠。魏安釐王迫切需要信陵君出山,便派毛公和薛公作为使者前往赵国面见信陵君。
毛公和薛公都是市井小民,却是两位超凡脱俗之人,信陵君为了求得二人,曾经放低身段亲自拜访二人,最终三人成为好友。见到信陵君之后,二人说道:“公子窃符救赵,声名远播,但您可曾想过,如没有魏国的八万将士,又有谁成就您的美名呢?如今魏国蒙难,祖先宗庙都朝不保夕,作为魏国王室,您怎能坐视不理?”二人的话句句说到了信陵君的心里,信陵君最终决定出山。回到魏国之后,魏安釐王与信陵君重归于好。
从天下大势来看,光靠魏国一家难以抵挡秦军,必须联合其余各国。此时距窃符救赵已经过了十年,但中原各国依然没有忘记信陵君昔日的威风,如今信陵君高挑大旗,各国看见了主心骨,便纷纷同意合纵。信陵君独掌五国大军,在河外与秦军展开角逐,最终力挫秦军,秦军大败,秦军躲进函谷关,不敢出战。此次胜利使得信陵君迈向另一个人生峰。
从秦国的角度讲,魏国根本没有与秦国作战的实力,而合纵联军也不足为惧,最难对付的就是信陵君,只要干掉信陵君,合纵大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秦国又亮出了拿手好戏——反间计。
信陵君虽然与魏安釐王重新修好,但二人之间的矛盾与猜忌依然存在,这也就构成了实施反间计的条件。秦相吕不韦出手阔绰,他豪掷万金,大肆收买晋鄙的旧门客,让他们散布谣言,一有机会就在魏安釐王面前说信陵君的坏话。起初,魏安釐王不以为然,但是三人成虎,洗脑式的诋毁终于让魏安釐王动摇了,他开始犹豫、疑神疑鬼,最终决定撤去信陵君的统帅职务。
秦国的反间计屡试不爽,信陵君空怀一腔报国热血,却总是受到君王的猜忌,心灰意冷,从此称病在家,整日与宾客饮酒作乐,以此来麻痹自己。
接下来就是秦国想看到的一幕,此前各国之所以安心合纵,都是因为信任信陵君,如今信陵君被撤,联盟一下就变得松散异常,没过多久就瓦解了。
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信陵君死后不久,魏安釐王也死了,其子魏增继立为王,史称魏景湣王。魏国新旧君主交替之际,正是秦国趁火打劫的良机,此时哪顾得“不伐有丧之国”的传统,秦军大兵压境,吞掉了魏国二十余座城池。
此时秦国的疆土已经贯穿魏国,一直延伸到了齐国的家门口,东方六国一阵骚动,按照老套路,合纵运动如火如荼地搞起来了。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参加会盟,而齐国并没有参与其中,齐王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他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秦国打到齐国的时候,还早得很呢。
赵国曾经受到重创,如今状态萎靡;魏国没了信陵君,弱国之态暴露无遗;韩国被蚕食成了一块弹丸之地,接下来的时日都要按秒计算了;燕国虽然兵多,但战斗力很差;,楚国还算是地广兵多,因此楚考烈王被推举为名义上的纵约长,而全军统帅则是由春申君担任。
春申君虽然也有些名气,但统率能力不及信陵君,这也决定了联军的命运。联军先发制人,拿下秦国的寿陵,一路打到函谷关,秦军以一敌六,迎击六国联军,并将其一举击溃,随后这场合纵又成了一场虎头蛇尾的闹剧。
此次合纵几乎没有什么成效,各国君主颜面尽失。各国都盯上了没有发兵的齐国。各国在拼命,齐国在看戏,想起来都让他人气得跺脚,为了找回面子、发泄不满,这几国转而攻打齐国,拔取饶安城,以示惩戒。此次合纵结束后,东方各国在无合纵。
1.《20个国家联合打秦朝看这里!战国系列之——六国最后的反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个国家联合打秦朝看这里!战国系列之——六国最后的反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