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的历史通识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释四川地名的由来的时候,根据这个思路采用了类似的说法:“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这本教材认为川就是河流的意思,所以想当然地把四川的命名和其流经的四条主要的河流挂钩,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上图_ 春秋战国时期的 巴国 蜀国
那么四川省的四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可以先探讨一下四川区域政权的名称变化。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在今四川区域存在两个比较活跃的政权,即巴国和蜀国。
巴国在战国时期的最大疆域为“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统治范围包括湖北、重庆、四川等地。蜀国古域,也只是占据今四川部分地区而已。
巴国是周王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蜀国则是蚕丛、鱼凫等以生产经营对象命名的政权的综合。
此时两国统治区域虽然有河流流经,河流也是生产的重要依赖。但显然各自皆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绝不会以“川”字来命名国号。
且两者关系向来不和睦,巴国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蜀国则有嘉陵江。《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谈及的四江至少有三江分属巴蜀两国,可见这时根本不能出现其推测的“四川”。
上图_ 古蜀国祭祀文化相关器具
(二)唐朝
那么今四川地区第一次出现用“川”字命名的政权是在什么时候呢?答案是在唐朝。
唐朝在四川地区设立剑南道。开元七年,唐朝设立剑南节度使,其最初辖区在益州等今四川中部地区,后来统辖范围又向南北延伸,势力渐增。
至德二年,唐朝重新调整了政治布局,将剑南道区分为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山南西道三大部分来管辖。剑南西川包括益州平原大部地区,剑南东川统治区域则大概为今四川盆地涪江之西,沱江下游之东。
这时的“川”的确是河流的意思,因为我们可以从川的相对位置来推测不同的统治区域。
岷江一带称为“西川”,经过沱江的,则被称为“东川”。不过这只有“两川”,加上山南西道流经的汉水,也不过只有“三川”而已。
可见到了唐代,这让河流和地名开始有了联系,但“三川”还是比“四川”少一“川”啊。
上图_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图
(三)宋朝
那么唐朝之后的宋朝,有没有继承唐朝“三川”的命名格局呢?答案是没有。
公元997年,北宋设置十五路,其中位于四川地区的有西川路、峡路。
从峡路可以看出,北宋政府的命名喜欢参考某区域的地形。显而易见,峡路就是因为区域里有三峡而得名。
而这里的西川,就不能笼统地说是因哪一条河流来命名的了。因为其统治领域广及四川盆地西部,地形多为大片平原,也有多条河流流经。应该说,由于其地形具有明显共性,可以把北宋的西川解释为平原沃野。
而后,北宋又在1001年对西川路、峡路辖区做了调整,以治所所在地命名新路,分别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四路。这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元朝统治者稍加改变了辖区内容,首次设立了“四川行省”,使得四川的名气更加响亮。
四路治所夔州、益州、梓州、利州这四个“川”对四川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上图_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四川”或“四川省”、四川行省
四个川对四川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夔州
该州境内以山地地貌为主,地势为东南、东北高,中部稍平,扼守三峡之一瞿塘峡关口。
1.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山地多,这使夔州。有很好的发展盐业的基础。
“死生射利兼盐井”,这一句诗则是说明了夔州和盐业有不解之缘。
夔州可以流通江南吴盐:“蜀麻吴盐自古通”。而本地由于日照条件好也发展盐业,又可以大量出口。
为什么夔州的盐业流通如此发达?原因和它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密切联系。
夔州临水,造船业十分发达,有“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的说法,于是水运发展很好。
再者,其位于长江上游,是连通渝川陕鄂的交通要道,自然而然就成了有名的商贸流通中心。
上图_ 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
2.军事重地
除此之外,夔州还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是“全蜀之口,坚完两川,咽喉巴峡”。
比如忽必烈和南宋在四川对战时,阆州元帅杨大渊向忽必烈上言:“取吴少先取蜀,取蜀必先据夔”。于是在蟠龙山铸城,击败前来的宋军,但没有攻下夔州。
忽必烈建元后令东川元帅杨文安等进攻夔州。元军占领奉节等夔州要地,又在江面搭建浮桥,意图切断宋军救援。宋朝守将反抗,直到宋朝灭亡不降。后元军合围,夔州沦陷,也标志着元军对四川征服结束。
上图_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
(二)益州
益州在北宋还有一个名号,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成都。
1.经济、文化
《华阳国志》记载“(益州)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阐明了益州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的条件。
除此之外,益州的商业也十分发达。《太平御览》“譬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益州的文化也是繁荣的。比如说滋养出了汉代的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等,还在丝绸之路上出口了独具特色的蜀锦。
2.政治、军事
益州多年占据四川地区的政治中心,有不容质疑的影响力。而对于历代枭雄来说,益州是控制四川的最优之所。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刘备攻打益州,派诸葛亮等攻巴东,最后成功,成功在四川有了立足之地,也让三足鼎立的格局更加明晰。
上图_ 刘备入川 (攻取益州)
(三)梓州
梓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跟益州联系在一起。如剑南西川节度使驻益州,而剑南东川节度使驻梓州,可见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1.对四川发展的影响
交通上,《元和郡县志》“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冲要”,信息流通快,可以和统治中心保持联络,又利于本地开放与交流。
政治上,春秋战国时为郪王国辖地。虽然并不是统治中心,但地形平整,利于建城和繁殖人口,所以也被历代统治者重视。
军事上,梓州还是保卫四川的重要屏障。北宋初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军攻破剑门关,李顺召集二十万大军攻宋军驻兵一万的梓州,使用云梯、冲车等计连攻八十多日无法攻下。结果宋朝援军王继恩得以入蜀,与原在蜀宋军对李顺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李顺起义失败。
上图_ 王小波、李顺起义
(四)利州
利州位置十分险要,有“川北门户”,“蜀北重镇”之称。位于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同样也是交通要道。
提到利州,就不得不提及其军事战略作用。利州是川北军事重地,坐拥李白名篇《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
三国时期姜维守关三月,十分稳固,却得到后主刘禅投降诏书,于是“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前秦本连续十天攻关不破,姚苌于是说“剑门天下险,欲破此关,须用诈降计”,成功夺下剑门关。
可见剑门关防御能力之强,若敌人没有巧计,是难以攻破的。
综上分析,宋朝的“四川”往往具有一定的军事战略地位和交通便利,方便政府巩固统治,维持四川地区安定。除此之外,益州还有突出的经济、文化、政治作用,辐射四川大部,明显有利于四川发展。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三国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001元朝专题之四川由哪四个川组成,它们对四川发展有什么作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1元朝专题之四川由哪四个川组成,它们对四川发展有什么作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