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与高句丽的关系
高句丽是西汉至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边防民族。
区别位于朝鲜半岛中南部的高丽王朝、王氏高丽((918年-1392年)。高句丽是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在原西汉帝国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立的政权,建国之时,其与中原王朝就建立了宗藩关系,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但是,随着高句丽政权的不断发展,其在东北地区不断扩张,残食此前的汉四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一直和南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政治上,高句丽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为其藩附;在经济上,向中原王朝纳贡。这一时期的高句丽政权,趁中原内乱的机会,企图冲破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旧有宗藩关系体系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区域性统治。
据记载,高句丽从公元前37年立国到公元668年被唐朝所灭,期间曾数次迁都。公元472年将王城迁至原汉四郡之乐浪郡治的平壤,直到灭亡。
到隋朝建立后,从隋文帝开始就把高句丽当作了讨伐对象,用兵东北,意在收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统治下的辽东。隋朝灭亡后,高句丽先是与唐朝确定了宗藩关系,新即位的高丽王荣留抓住机会,接受唐朝的册封,年年入唐遣使朝贡;而唐朝因为国祚未稳,对高句丽也多采取安抚政策。史料记载,唐高祖时期,高句丽对唐外交十分积极主动,使节来往频繁,与隋朝形成鲜明对比。唐武德七年,唐朝册封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王,与这三国建立了君臣关系。
626 年,高句丽阻塞百济、新罗前往唐王朝朝贡的道路,并互相侵扰。唐太宗时期,朝鲜半岛百济、新罗战争不断,唐朝积极介入蕃国事务,调停各方相互征伐。但后期高句丽借唐朝击破突厥颉利可汗之际,遣使“上封域图”,以试探唐朝态度。此后,双方相互试探与考验,武德年间的密切关系从此告破。有研究资料分析,从唐贞观四年(630年)高句丽与唐朝的外交关系就已中止。到贞观十五年(641年),半岛局势大变,百济国王更迭,挑起与新罗战争,后与高句丽结盟,破坏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均势政策,给了唐朝以讨伐的机会。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强硬派盖苏文杀荣留,另立新主,无视唐王朝的宗主国地位,加剧了与唐朝的对立。
在唐朝内部,虽然有大臣反对,恐蹈隋朝覆辙,但后来主战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维系宗藩关系,决定征讨高句丽。总的来说,唐朝用兵高句丽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盖苏文轼主、高句丽违诏、拯救新罗、收复辽东领土、雪隋代之耻、防止后乱、平定天下。其中,收复辽东旧土、雪隋代前耻、防止后乱应是唐朝出于内政的考虑,而盖苏文轼主、高句丽违诏、拯救新罗和平定天下则是出于朝鲜半岛地区形势稳定的需要。
唐太宗时期对高句丽用兵,大约分两个阶段,第一次是李世民御驾亲征(644年—646年),但由于唐太宗受伤,在局部上收复了辽东地区,又因气候、补给等原因,唐朝未再进攻而退兵。第二次是647年—659年,此次征伐确立了长期骚扰以困敝高句丽的策略,应当说通过打持久战,拼国力是贞观末年对高句丽作战的重大转变,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明智选择,从而使唐朝立于不败之地,这也为后来唐高宗最后征服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高宗用兵高句丽
隋唐两代用兵高句丽,双方交战不断,隋唐两代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对高句丽的战局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帝国内部政治经济稳定。尤其是经过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中原政权日益稳定,到了唐高宗时,全国一派盛世景象,素有“永徽之治”之称,因而可以调动充足的国家资源应对高句丽战争。再之,朝廷上下,文臣武将多贤能,人才辈出。在征战高句丽过程中,唐高宗放弃亲征,给予东征将足够的权力,可以针对不同的战争形势便宜行事,给唐军以最终灭掉高句丽的机会。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募兵制的实行,有学术界观点认为:“募兵不是一种固定的兵制,平时没有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有事征募,事罢即回到家乡,或就地恢复民丁的身份。”此时,唐朝政府以丰厚的报酬为手段招募士兵,士兵可凭借军功大小,得到相应的官职或爵位。此举使得丁民多趋之若鹜,战斗力也较强。据史料记载,到了唐显庆六年(661年)正月,“于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募得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人,往平雄带方道行营。”可见,募兵制度的实行给唐高宗远征高句丽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从外面因素来说,唐帝国此时对高句丽做到了知己知彼。据记载,唐初,曾多次向高句丽派出使者,到唐太宗时期还掌握了高句丽的封域图,使得后来唐高宗对高句丽的城池、镇戍、疆域等国家军事设施状况了如指掌,对高句丽的用兵策略、战略布局、风土民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有效应对高句丽的战略部署。
从战术上来说,唐高宗时期继续沿袭了唐太宗后期对高句丽的扰袭战术,多次对高句丽展开了数次水陆并进的扰袭战,一是从陆地上骚扰辽东之地,另一方面是派出两栖作战能力的士兵,从山东半岛乘战船出发,从高句丽本土登陆。采取遇弱则攻,遇强则退战术。这一灵活的战术使高句丽时刻都处于危机之中,举国上下恐惧而又疲敝。
再就是,唐帝国采用了南北夹击的战略。唐显庆五年(660年),唐军先灭百济,使高句丽变得孤立无援。唐军在巩固了在百济的统治后,又与新罗联合,这样新罗与辽东唐军呈南北夹击之势(据史料记载,在具体做战过程中,新罗做战消极,南部战线未起多大作用)。高句丽军同时面对来自南北两个战场的压力,明显处于劣势。南北夹击的战略思想是唐朝最终能够灭亡高句丽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此时的高句丽内部,却是内乱不止,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盖苏文去世后,其长子继位,兄弟不和,因为王位之争高句丽发生了内部动乱,国力经过唐朝多年的袭扰,日趋衰落。在唐军进攻百济时,高句丽对此是袖手旁观,坚持保守的策略,固守城池,被动防御,导致百济孤立无援而灭亡,因此,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使唐军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兵临城平壤城下,十一月,高句丽灭亡。
高句丽灭亡遗民流向
高句丽灭亡后,唐朝政府将其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由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镇守。对其居民推行强制性移民措施,将其民众迁至内地关中。余者或流向新罗、突厥以及后来的渤海国境内。
1.《【668年唐朝】唐朝征讨高句丽始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668年唐朝】唐朝征讨高句丽始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