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中,周平王将都城从丰湖(现陕西西安市)东移至乐邑(现河南省洛阳市),标志着东周(春秋)的开始,期间一些主要诸侯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先说郑国。早在周幽王还没死的时候,郑桓公就预感到王室将会发生动乱,关中大地上也会迎来一场变故,就想把自己的族人从王室近畿迁走。
郑桓公求助于周王室的太史说:“王室多变故,我害怕被波及,迁到哪里才能逃脱一死呢?”
于是,太史长篇大论,为郑桓公详细分析了普天之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形势,记载在《国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一篇中。听从太史的建议,郑桓公决定把刚建立不久的郑国,迁徙到洛邑以东的地方。
郑国与周王室关系示意 背景颜色代表分别代表西周、春秋时期
郑桓公是郑国的第一任国君,也是周幽王的亲叔叔,最初被封在“郑”(今陕西华县)。
当时,王权还有一定的威慑力,所以郑桓公依仗自己王叔和王室重臣的身份,向洛邑东边的东虢(guó)国和郐(kuài)国借十座城邑安置自己的人。
这两个诸侯国也果然如周太史所料,畏惧郑桓公的权势,乖乖腾出城邑。
从这个时候开始郑国就开始向东迁徙。
『烽火戏诸侯』战役中郑桓公战死,他的儿子郑武公即位。由于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为周王卿士,成为王室中最有实权的大臣,有征调王室军队的权力。
正是这个时候,郑国上演了一场“东郭先生和狼”的戏份,彻底灭掉了借地给自己的东虢国和郐国,在他们的国土上建立了新的郑国(今河南新郑市),从此郑国在中原地区扎稳脚跟。
周王室与郑国东迁示意
岐山脚下的西虢历来是王室最亲密的诸侯国,虢公在『二王并立』事件中犯了一次路线错误,拥立了周携王。好在后来认清了形势,迷途知返,及时又站回到了周平王阵营。
所以平王东迁,西虢也跟着从今天的陕西宝鸡市迁徙到了河南三门峡市。在今天的三门峡境内有大批的虢国墓葬出土,规格非常高,可见当时虢国的地位。
三门峡虢国墓群 图源:网络
此次迁徙大潮中,以周王室为首(包括王城周边小型畿内诸侯国),除了郑国、西虢,还有一个重要国家也东迁了,就是刚刚被封诸侯的秦国。
上一篇我们提到,这一系列的变故中,秦人因为攻打犬戎救援平王,被正式封为诸侯。
之前,秦人只是戍守在周王朝西部边境的一股势力。500年后,正是这股曾经默默无闻的势力灭亡并取代了周王朝。所以,关于秦人的崛起和发展我们后边再细说。
秦人(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平王封给他们的领地是岐山以西,并且说:“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意思是,你把戎人打跑了,那块地盘就是你的。
很明显,这是一张空头支票。当时的周王朝连都城镐京都保全不住,更何况是岐山区域。
秦人从殷商时代就保守西陲,所以和戎人是有世仇的。得到册封的秦人又投入到和戎人的战争中,秦襄公本人也战死在岐山下。
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继续战斗,直到公元前749年,才收复了包括镐京在内的大部分土地。并且按照之前说好的,自己只留下岐山以西,岐山以东的土地又还给周王室。
但周王室越来越羸弱,已经没有重新控制这些地区的能力,所以后来,秦国实际上控制了大部分的渭河平原。
秦国:非子-秦德公世系 背景颜色代表分别代表西周、春秋时期
周孝王时,以秦邑封非子,这也是秦国名称最初的由来。
秦庄公时,秦人在西犬丘守卫西陲。
到秦襄公时,正式受封诸侯,又迁到汧(qiān)邑。
后来,秦人又迁到汧渭之会、平阳,到秦德公的时候迁到雍城(公元前677年)。从此,雍城成为秦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都城,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秦国东迁示意
此后秦国很长时间没有再次东迁,原因有二,一是周边戎狄环伺,而此时强大起来的秦国一定是想吞并他们的,二则是由于东边晋国的压制。
再看晋国。晋国第一位国君唐叔虞(yú)是周武王的儿子,被封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此时国都为翼(今山西翼城县)。
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杀死携王,才使得周平王的地位名正言顺。
从被封一直到西周覆灭,晋国也一直是一个比较小的诸侯国,而且正在酝酿一场持续时间长达60余年的内乱——『曲沃代翼』。内乱之后的晋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春秋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位置示意
整个春秋时期,以霸主政治为主。周王室渐渐没落,到春秋末期实力只相当于一个小型诸侯国。各个诸侯国扩充地盘,争当霸主代替周王发号施令。
晋国和楚国争霸可以算是贯穿春秋时代的主线任务,所以说完晋国就不得不提到楚国。
之前我们介绍过,楚人是帝颛顼的后裔。到了周代第二位天子周成王的时代正式封楚人为诸侯,但是爵位很低,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只是子爵或者男爵的待遇。
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此时我们只知道楚国最初的都城叫“丹阳”,对应今天的地理位置却还没有搞清楚。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三种:
1.《史记》注中湖北枝江县,
2.《水经注》中的湖北秭归县,
3.现代专家考古考证的河南淅川县。(淅川有丹水,丹阳在丹水之北的话符合古代地名命名规则,而且,也有记载说楚人是从中原地区南迁的。)
楚都丹阳三个可能位置示意 此时楚都仍在丹阳,到楚文王时期才迁到郢
此时在位的楚国国君是熊仪,也称作“若敖”。若敖本身并没有留下什么重要事迹。但是他的后代被称为若敖一族,包括后来的斗氏,成氏,这一族在后边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作用。
若敖的孙子熊通,也就是楚武王,把都城从丹阳迁到郢都(《史记》记载楚文王始都郢,今湖北荆州市),从此楚国以郢(yǐng)都为中心,向北向东迅速扩张。楚国的崛起之路也由此开始。
概括来说,这个时期有记载的诸侯国包含戎狄部落有一百多个。未来的强国如秦、晋、楚、齐等还没有崛起,而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宋等国则实力雄厚。
此时的天下形式也可以说是个诸侯国均衡发展的时期,谁也没有能力一家独大。
伴随着周王室的没落,轰轰烈烈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争开始了。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谁将率先走上富强之路,谁又能称霸中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东周初年主要诸侯国控制范围
注:春秋时期诸侯国疆域变动频繁,无固定边界。图中色块示意的诸侯国控制范围大多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各城邑归属国所画,另有一部分为推测,仅代表个人观点。吴、越地区按春秋晚期吴、越刚加入争霸时划分。
资料来源: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本篇中古文书籍截图多来自:书格(www.)。
本篇历史地图绘制:发现中国(www.ageeye.cn)。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东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公元前770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公元前770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