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局三国历史篇形成[第81届]
作家:温俊宪
编辑:灰尘/主播:竹老师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以看目录。
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第81回 曹丕伐吴(上)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肯定能想到,自己与魏国不可能一直和平下去,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曹丕当了六年皇帝对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伐吴。前后三次伐吴,却没有一次伐蜀。夷陵之战后仅三个月,曹丕的征吴大军就已经出发。而就在刘备入驻秭归,准备开打夷陵之战时,曹丕还特地亲手写了篇《报吴王孙权书》,回复上表请战的孙权,鼓励他努力杀敌。夷陵之战后孙权上书请功,曹丕不光赏赐,还亲手抄写了自己做太子时写的论著《典论》以示嘉奖,结果转过头去就下了《伐吴诏》兴兵伐吴。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让人胸闷的事。
曹丕伐吴的表面理由,是孙权并非真心归顺。按照曹操定下来的规矩,归顺的话必须送子入京为质,这次又是孙权主动示好,曹丕遂在称帝后的第二年封孙权长子孙登为万户侯,召其入洛阳。本来说帝王之家为了权谋,牺牲一个儿子算不得什么,但孙权得子的时间在当时不算早,到目前为止亦只有两子,老大孙登在这年是十二岁,老二孙虑这时才八岁。别看孙权跟曹操、刘备斗了这么多年,但他其实跟曹丕是一辈的。曹丕称帝时孙权的年龄还不到四十,比曹丕大个五岁。
人有旦夕祸福,东吴前两代话事人都短寿,如果这个过几年就能成年的儿子再送去做人质,于国本来说不利。于是孙权遂以孙登年幼为名,婉拒了曹丕的封爵。换句话说,就是没把儿子送过去。对于孙权的这种推托,曹丕肯定是不满意的,甚至故意问孙权的使者,东吴担不担心魏国东征。当然,孙权不送质这事其实并不意外,就算送了儿子当人质,也不代表真的臣服。双方心里都清楚,魏吴始终是两个国家。从这个角度说,孙权不送子为质这事,最多只是个催化剂。
曹丕上台之后,无论是出于立威还是继承曹操未尽事业的角度,都必须要发动统一战争。目标不是东吴就是蜀汉,或者像曹操那样,打完这个打那个。而在位六年一直盯着东吴打,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东吴现在把蜀汉挤出了荆州。以三方博弈的模型来说,魏国不能再任由东吴坐大。如果跟着东吴一起夹击蜀汉,东吴有强大的水军,击败蜀汉后很有可能抢先一步控制蜀地。到时候就真的如鲁肃在榻上策所预想的那样,东吴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魏国形成南北朝局面了。
其次是打东吴比打蜀汉容易,或者说感觉更容易打。后人一直说东吴有地利,地利都是相对的,有蜀道加持的蜀汉同样有地利优势。而且在曹魏看来,蜀汉的地利优势比东吴要大。蜀道是不是艰险,两入汉中的曹操最有发言权。当日为营救夏侯渊,曹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全国多地因徭役过重而激起民变。曹丕上位后,最大的收获是孟达和黄权来降,曹丕对二人也非常重视。这两个人虽然熟悉益州的地理、地缘情况,但降魏皆为势所迫,与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很深的感情。如果曹丕想代蜀,去问他们的意见,只会渲染蜀道艰难不可取,不会去当带路党。
相比之下,东吴水军虽然强悍,但这块短板魏国并不是不能补。一直以来,曹魏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筑。北人只是说在骑兵上优势更大,并不是说不能建造船只、训练水军。曹操两征东吴都进长江北岸,与建业城就是一江之隔,会让人觉得我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拿下江东了。要是去征蜀的话,就算汉中在手的时候,离着成都也是千里之遥,几乎没有可能一战定乾坤。并且通过水路运送军队和补给前往伐吴前线,比之攻蜀消耗要小得多,哪怕一时不能取胜,也不至于像汉中那样搞得自己元气大伤。
既然伐吴有这许多好处,那么再多表面理由,再多言语说词都不重要了。黄初三年九月(公元222年十月),曹丕命令同时由襄阳和江淮两路伐吴。两个月后,曹丕自己亲抵前线督战。见曹丕亲征,而且是史无前例的两路征伐,孙权这边还想做下最后的努力,上书称希望为孙登求亲,用缔结姻亲的方式巩固联盟。如果缔结姻亲,按规矩来说是曹家的女儿嫁到东吴,曹丕怎么可能会上这个当。孙权又说孙登年幼,是想安排孙绪、张昭陪着他一起来(所以耽误了时间)。开弓没有回头箭,曹丕知道孙权是因为刘备还在白帝城,想拖争取时间与刘备谈和,回复说你要是把孙登送过来,我马上就退回去。
孙权的确是担心两面受敌,知道曹丕那边已经不可能再拖延时间了,便再派使者前往白帝城与刘备谈和。吴使到达白帝城时,刘备已经染病在身。之前写信给陆逊说要再次东征,只是吓唬一下对方,出口恶气。既然孙权主动示好,刘备也就答应了两家言和。为了表示诚意,孙权还把夷陵更名为“西陵”,意指这里就是我的西境,再无觊觎蜀地之心。
既然曹丕已经翻脸,东吴自然也没有再称臣用曹丕年号之理,孙权遂把年号改为“黄武”。不过孙权虽然首次使用自己的年号,却还是留了余地,那就是不称帝,仍用从曹丕那里受封而来的吴王称号。说起来吴国群臣也一直觉得,接受曹丕封的这个吴王有点屈辱,当时还有人提出干脆自己封个“九州伯”的名号,意为天下九州之长。孙权觉得这个称号不伦不类,从来没听说过。况且刘邦还被项羽封过汉王呢,吴王就吴王吧。
即是两路伐吴,那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来说说荆州战场的情况,这一路由曹真为主将,领着夏侯尚、张郃、徐晃三将由宛城出发,目标直指江陵。此前一直负责荆州战场的不是曹仁吗?这里面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曹仁在吕蒙白衣渡江后,一度主动放弃了襄、樊两城。如果光是东吴拿了江陵杀了关羽,曹仁还不会那么担心。问题是曹操随后也过世了,这让曹仁非常担心孙权会乘势北伐。
此前那场大水及关羽北伐造成的伤害还没有恢复过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土地绝收,襄阳郡没粮了。内无粮草,外有强敌,曹仁上书希望弃城到宛城就谷。曹丕的意思则是襄樊两城乃水陆要冲,御敌的门户。而且孙权新败关羽,此时的精力都在内部整合,必定不会来打的,两城不可放弃,然而曹仁还是领军撤到了宛城。孙权本来一心想着防刘备复仇,还没想着下一步怎么做,曹仁主动弃城肯定要去捡的,于是马上派出将领陈邵进占襄阳。
见孙权迅速抢占了襄阳,曹丕这边当即让曹仁把襄阳给夺回来。曹仁倒也不是没想过,自己走了东吴会乘虚而入,临走之时一把火把襄、樊两城给烧了。这样的话,东吴如果真的腆着脸来捡便宜,夺回一座内无粮草、城防残存的襄阳城还是很容易的。于是曹仁领着徐晃过去,又去把陈邵赶走重新占了襄阳。
襄阳折腾了一下,魏、吴两家倒是没撕破脸,因为见刘备那边不依不饶的,孙权马上又示好曹丕,表示愿意称臣纳贡。不过当下东吴势头正盛,曹魏这边还是很担心刘备会跟东吴和解,这样的话襄阳终是会再起刀兵。于是曹仁这次拿回襄阳之后,受命把汉水以南,也就是整个襄阳郡的百姓都迁到汉水以北。这样就与东吴控制的南郡中间留下巨大的缓冲区。其实迁人这事,曹操当时就想做过,甚至想把颍川之民也迁走。不过被司马懿劝阻了。说起来曹操虽然不信任司马懿,但如果意见是对的也还是会听。
襄阳虽然又拿了回来,却看得出曹仁在荆州战场的信心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足了。曹丕遂升他为大将军到关中去平了一次叛,准备伐吴后又调往江淮战区。为了防止孙权再钻空子觊觎襄阳,曹丕清空襄阳百姓后,宣布把曹魏控制下的这部分荆州改名为“郢州”。这样的话,孙权就没有办法再以“荆州牧”之位,让曹丕吃哑巴亏。当然,曹丕伐吴两家撕破脸,郢州这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建制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战事一起曹魏这边重新又把郢州了改回荆州。
曹丕这次在荆州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下江陵。这是吴魏间第二次爆发江陵之战,变化在于事隔十二年攻守易位。前一次江陵之战因与赤壁之战相连,又事关天下三分的问题,名气要大的多。不过这场江陵之战在战术层面可供圈点部分,并不亚于上一场。
在江陵城驻守的荆州主将正是吕蒙选定的接班人朱然。朱然有本部兵马五千,夷陵之战时这五千人马在断刘备后路的问题上立下了大功,击破了刘备反扑时的先锋部队。江陵城是整个荆州的胜负手,现在江陵城中可供朱然调遣的兵马虽然不止这五千人,但外无援兵也是不行的。见曹魏大军兵临江陵城,孙权派出了诸葛瑾率领潘璋、孙盛、杨粲等将前去救援。
抵达江陵前线后,诸葛瑾做了两个部署:一是于江陵城对岸结水寨;二是派部将孙盛入驻江陵城南的江心沙洲上。这个沙洲名叫“百里洲”,虽然肯定不会有方圆百里的面积,但从命名来看不会小,所以孙盛不仅带了上万兵马上去,还在上面筑了坞堡营寨,算是打造成了半永久工事。
沧海桑田,1800年前的沙洲已经跟北岸连成一体了。好在老的沙洲成陆,新的沙洲又会在附近形成。江陵城对应的是现在的荆州市,现在荆州市对应的江面上还有一个形成时间不到一百年,名叫“三八洲”的沙州,连接荆州与公安的“荆州长江大桥”便是借助这个沙洲修建的。本文中出现的其它沙洲基本也是这种情况,这些新沙洲虽然严格来说都不是当年的古战场所在,但用来做定位参考问题不大。
此前取荆州、夷陵之战,诸葛瑾也都领军参与,当时文武之分没那么严格,这倒并不让人意外。诸葛瑾是有才的,孙权亦非常信任诸葛瑾,夷陵之战前曾有人担心两个诸葛是兄弟,把他放在南郡会通敌,孙权是一点都没有往那边想。诸葛瑾的性格特点是非常谨慎,行事前一定要先细细谋划好。从他把大营扎在南岸,然后抢占百里洲,不去江陵城下跟魏军死磕就能看出来。让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去救援江陵,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只能以结果论英雄。
这种保守战术看起来倒也有自己的道理,孙盛驻于百里洲上可以保证江陵城不被O形包围,有水上补给线保证供给。打仗说到底就是打后勤,时间长了对客军来说肯定是不利的。诸葛瑾的战术是想用时间把魏军给耗走。见吴军占了江心岛,没有水军伴身的魏军这边,看起来除了继续强攻江陵也没什么好办法。不过你真要这样想那就错了,在东吴援军登上百里洲之后,曹魏二代将领代表人物之一的夏侯尚,就已经开始谋划夺岛计划。
夏侯尚必须拼一把,曹真和他都是被寄托厚望的二代将领,自己还有平东三郡之功,这次曹真却任了主帅(原因最后会揭晓)。曹丕这次伐吴虽然是南郡、江淮全线出击,但最终选择的主攻目标是江陵,打得好不好,曹丕全都看在眼里。战略上看,选择江陵突破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荆州地区连续经历三场大战,资源和人力消耗极大,相对容易突破;二是刘备还在白帝城,不管会不会乘势反攻夷陵,客观上都会牵制住陆逊和荆州吴军。在这一预期下,开战后的第三个月,曹丕亲临宛城督战,把宝押在了荆州战场。
魏军是黄初三年九月南攻江陵。时值深秋水位太高,并不是有利于北军渡江的季节。夏侯尚计划的攻击时间是在来年一月,到时候长江水位降到最低,沙洲上的吴军也会松懈。利用这段时间,魏军先收集制造一批小船,到了攻击日,夏侯尚先利用这些外刷桐油,时称“油船”的冲锋舟,乘夜从百里洲的下水方向发起攻击。一般来说想夺岛的话,上水肯定最方便的,攻击时可以顺流而下快速登陆,反过来孙盛必定也是最警戒这个方向。夏侯尚这样反其道而行之,意在出其不意。同时选择枯水季攻击,东吴大船回旋余地小,小船却更容易登陆,。
发动攻击之后,魏军的小船从两翼包抄百里洲,一边把先头部队送上岸,一边放火焚烧吴军停靠在岛边的船只,算是为曹操报了赤壁之仇。这样做还只是第一步,孙盛已经在岛中筑坞结寨。如果不快速攻破的话,东吴停靠在南岸的水军前来救援,登岛部队就会被包饺子。当日曹操一征濡须时就曾用油船抢占过江心岛,结果转瞬被东吴水军围歼。
下一步要怎么做,夏侯尚早有预案。这些小船把抢滩部队送上案后,转而迅速在百里洲与北岸间结成浮桥,早已在岸边整装待发的张郃,待浮桥一成便领步骑渡江,攻打孙盛的营寨。这意味着夏侯尚借助气候和浮桥,一夜之间把一场水战变成了有利于自己的陆战。在张郃的猛烈攻击下,孙盛很快弃岛而逃。随后借助浮桥,夏侯尚在浮桥两端共部署了三万兵马,每日往来川流不息,不仅让谨小慎微的诸葛瑾不敢来夺岛,更补上了江陵包围圈的最后一个缺口。见此情景,魏军将士普遍都认为,很快就能拿下江陵城。
现在用“我运即国运”来形容朱然的担子一点也不为过。在被敌人完全包围后,如果朱然像当日的糜芳一样选择投降,往小了说是丢了江北,往大了说荆南四郡也得丢。毕竟官渡之战时,荆南就有主动归降曹操的记录。受战损和疫病影响,江陵城中的战斗人员已经只剩下了五千。吴军染的这个疫病症状为浮肿,营养不良会引发浮肿,不过城中刚断绝外援,虽然粮食将尽却还有粮可吃。浮肿有可能是疟疾引发的。不管是什么引发的,非战斗减员严重都是现实。
疫病这个事是不挑人的,换句话说城外的曹军其实也受影响。这个时候就是拼后勤和最后一口气。后有曹丕在宛城督战,前有百里洲之胜鼓舞士气,魏军的攻势愈发猛烈,开挖地道、堆筑土山、竖立楼橹围着城墙放箭,能用的招全部都用了。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城内的吴军将士都很惶恐。江陵县令叫姚泰,负责镇守北门,见看不到希望就暗中与魏军联系,准备开城投降,幸好被及时发现斩首,没有酿成大祸。
整个江陵城只有朱然一直很淡定,这个“胆守有余”的江陵主将不只是消极防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虽然以当下江陵城的兵力来说,不可能打败城外的魏军,但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下,对鼓舞士气还是很有用的。整个围城期间,朱然就曾两度利用魏军松懈之机,主动出城劫营。
虽然朱然很忠勇,甚至还敢出城劫营,想解围的话却还是要看诸葛瑾的。然而诸葛瑾看着狭窄的航道,以及魏军利用浮桥搞出的水陆一体战术,一时也想不到破敌之法。最稳妥的做法是再等一两个月,等到春水再起的时候发动进攻,只是不知道城中的朱然还撑不撑的到这个时候。见诸葛瑾的动作这么慢,身在武昌的孙权很生气,但既已授权也不好越权指挥,何况他自己也有任务,不能分身到江陵前线。
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是潘璋。潘璋虽然同样觉得枯水季不利于己方水军作战,但同时认为不能这样干等着。于是就自己带着本部兵马到远离百里洲的上水之处扎营,然后砍伐了成百上万束芦苇扎成筏子。按潘璋的计划,芦苇筏子准备好之后,春水也该涨了起来。到时候再顺流把这些筏子漂下去,在靠近浮桥的时候点燃,一举断了洲上曹军的归路,夺回百里洲。整个做法跟黄盖当初类似,只是借的不是“东风”而是“顺水”。
潘璋选的这个扎营地点离百里洲的距离为五十汉里,所以做的这些准备并未被魏军发现。然而魏国那边还是有人发出了警报。夏侯尚勇夺百里洲的消息传回宛城,曾经受命开凿:平虏、泉州两渠的董昭看在眼中,急在心里。那段经历让董昭对水势的理解要更深。他赶紧上疏曹丕,认为夏侯尚这样做一是太轻敌;二是过于深入敌人的优势区;三是仅靠一条浮桥渡水非常危险。如果敌军频繁攻击浮桥,只要防守上有一点疏漏,让对手抓住,那么驻于岛上的精锐就都会成为吴军的俘虏。而且江水是一定会涨的,等到江水暴涨,拿什么来抵御洪水。没等到破敌,自己就会先完蛋。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曹丕马上下令让夏侯尚火速从百里洲退兵。消息送到前线时,江水已经有上涨的迹象了。见岛上的魏军突然撤军,潘璋这边也来不及执行他的“火烧百里洲”计划,当即会同诸葛瑾从南北两路夹击魏军的浮桥。魏军一路走,吴军两路来,边打边撤的,不时被逼近的东吴水军打散队形。岛上的驻军又多,急切之间并不能全撤出来,像驻于岛上的石建、高迁两位将领,最后就只有自己逃了出来,部曲都丢在了百里洲。撤到江北没几天春汛就来了,江水暴涨,见此情况魏军这边估计都是一身冷汗。
虽然遭遇了部分损失,百里洲上的魏军大部分还是因为董昭的警报及时撤了出来,而吴军随即占领百里洲,一切又回到最初的围城状态。魏军在江陵城下继续C形包围强攻,吴军则通过百里洲向城内输送补给。然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夺岛之战结束没几天,围攻江陵城的魏军就主动解围撤了回去。撤军的命令是曹丕亲自下达的,不仅江陵这边撤,江淮那边也撤。时值三月,春水既然已经涨了起来,再打下去天气会对吴军越来越有利。另外刚才说了,江陵城下的魏军同样受到疫病影响。百里洲一丢,江陵城内又会回血,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战机。
- END -
1.《一文看懂关于三国荆州的哪些事,干货看这篇!详解曹丕第一次伐吴之荆州战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文看懂关于三国荆州的哪些事,干货看这篇!详解曹丕第一次伐吴之荆州战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