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希堂三件稀世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的《伯远帖》。
2、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3、书房名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4、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尺牍纸本,高七寸 一分,广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也是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乾隆皇帝手里。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反复为之题跋,一生竟对此帖做过七十三次题跋。
5、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帖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6、王献之的《中秋帖》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纸本,纵八寸四分,横三寸六分,行炎,行书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阙文。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1.《三希堂三件稀世作品分别是什么 三希堂三件稀世作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希堂三件稀世作品分别是什么 三希堂三件稀世作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345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