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显示牛津大学、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可以互相学习制作工具。
看完另一只鹦鹉的示范后,Kiwi制作了一个工具。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戈芬氏凤头鹦鹉能够相互学习如何制作和使用木制工具。
牛津大学、维也纳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的这项发现被认为是第一个鸟类使用工具的社会转移的受控实验证据。
戈芬氏凤头鹦鹉(Cacatua goffini)是印度尼西亚一种奇异的鹦鹉物种,以前人们不知道它们会在野生环境中使用工具。在奥地利的实验室中,研究者观察到一只名为“Figaro”的圈养成年雄戈芬氏凤头鹦鹉自发开始使用木制鸟舍横梁加工后的棍状工具迅速取得够不到的坚果。为调查这一个体的创意是否可以教给其它凤头鹦鹉,这支研究队伍把Figaro作为“榜样”,为其它鹦鹉示范工具的使用,其中一些有Figaro作为“老师”,而另一些看不到它的示范。
在实验中,一组凤头鹦鹉被允许观看Figaro熟练地使用做好的棍状工具,而另一组可以看到研究者称之为“幽灵示范”的场景——或是看工具自行移动坚果(用桌下隐藏的磁铁控制坚果位置),或是在没有Figaro介入的情况下坚果向它移动,同样是用磁铁移动坚果。接下来所有的鹦鹉都被置于一个相同的场景,并有一个做好的工具放在附近的地面上。
三只雄鹦鹉和三只雌鹦鹉看过Figaro的完整示范后,对于潜在的工具以及场景中的其它组成部分较那些观看幽灵示范的个体有更多的互动。它们比幽灵示范对照组更多地拾起木棍,看上去普遍对获得坚果更有兴趣。明显地,这组当中的三只雄鸟习得了有效地使用工具,而同组的雌鸟和幽灵示范组的雄鸟和雌鸟都没有做到。
本研究报告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参与了数据采集的维也纳大学学生Stefan Weber这样说道:“这是迄今为止鸟类中第一个有关原始工具使用的社会转移的受控证据。”
成功的鹦鹉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模仿Figaro的动作:他们使用工具的技巧是全新的。Figaro用指尖握持工具,从不同的高度插入笼格中,将坚果向自己移动,当目标靠近时调整工具的位置。而成功的观察者将木棍放在地上,从最下方的缝隙插进笼子,快速扫动,将坚果一下子扫出来。后一种技巧对于本测试情境大概更有效,这同Figaro最初的动作不同。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表现超过了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维也纳大学戈芬实验室(Goffin Lab)领导这项研究的Alice Auersperg博士解释道,这意味着尽管观看Figaro的行为对于它们的成功是必要的,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模仿它的动作。成功的观察者似乎注意到Figaro同工具之间互动的结果,并想出达到同样结果的属于它们自己的策略,而不是照抄它的行为。这是一次心理学家所称的“模仿学习”的典型案例。
研究的共同作者,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的Alex Kacelnik教授说, “他们需要主动现场示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似乎对‘中介(拥有同样目标的主体的存在)’敏感,这样它们就会对任务抱以更多的关注,也能达到领会示范者行为等更高要求,但这点还不确定。”
此后,两个成功的观察者又接受了现成工具情况下的测试,测试提供了适合制作工具的材料。其中的一个个体自发地开始用木块制作他自己的工具;而另一个个体最初失败了,但当观看了一遍Figaro用木块制作工具的示范后,就制作出了工具。这表明学习使用工具本身可以激发制作工具的习得,但是这种行为并不确定是何种行为,它已不再是简单的目标行为,而有些接近计划行为。
牛津大学的Alex Kacelnik教授说:“在重复教师的行为和在模仿其成就并创造自己的方法之间有着重大的区别。后者在社会交互促成创造过程,而前者仅依赖于简单的模仿。凤头鹦鹉看上去模仿并超过了他们的老师,这恰好是所有优秀的教授对他们最好的学生的期望。”
关注科学之家微信公众号:kexuehome 收取新鲜科学资讯。
1.《【小凤头鹦鹉】"小木工"凤头鹦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凤头鹦鹉】"小木工"凤头鹦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38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