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义军舀大米的时候吓得目瞪口呆,大脑已经失去了指挥能力,像木头一样静静地站着,双眼茫然地看着大米。
我……非常肯定把袋口封好了,怎么大米还有那么多米虫?
望着保鲜袋里密密麻麻的黑点,幸亏家医君没有密集恐惧症,不然早就当场昏厥了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每一次淘完米,都会把袋口绑几个结,甚至再用夹子牢牢夹住,最后加上一个坚定的眼神。
结果几周后,你还是收获了一袋米虫,当场崩溃!
这简直是一道人类难题:为什么米虫会凭空出现?
那些被米虫“玷污”了的大米,是必须扔掉,还是能够鼓起勇气吃下去?
你吃的每碗饭,都可能有米虫的虫卵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比如米虫。
如果你有一颗用于探索的心,你会观察到米虫的头部有一长长的口器,就像大象鼻子。
因此,米虫也叫做“米象”,主要生活在大米、小麦中。
成年的米虫体长约3-4毫米,光是“鼻子”,就已经有1毫米。
虽然米虫不会咬人,也不会传播疾病,但不代表我们就能跟它和平相处。
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米虫早就埋伏在谷粒里了
粮食还在地里时,雌虫就先在谷粒上钻洞,然后在里面产卵,再用分泌物封印起来。
不出意外,虫卵三天就能孵化出幼虫。
接下来的两周半,幼虫在谷粒内生活,直到羽化为成虫后才突破米粒往外冲。
因此,在米虫变为成虫前,我们基本发现不到它的踪影。
每次买米,都可能已经把它们带回家了。
等到某一天米袋里有蠕动的黑色身影,就会给人一种凭空出现的假象。
可是,大米扔掉很可惜,狠着心把米吃掉吧,又觉得恶心。
进退两难,如何是好?
淘洗干净的话,吃掉也无妨
一般情况下,米虫都是比较干净的,且本身没有病毒。
有人甚至说,米虫可能比某些小作坊出品的外卖还干净。
当然,也不是让你沾点鸡蛋液,裹上面包糠,炸至两面金黄,馋哭隔壁小孩。
我问的大米怎么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做过对昆虫卵营养价值的分析表明,生虫的大米,用水淘多几次,也能够放心食用。
如果只有几只虫子就把一整袋米扔掉,确实是浪费。
况且技术再先进,也难以百分百杜绝米虫。
另外,某些商家还会刻意用药物熏蒸大米,不让米虫靠近。
也就是说,绿色无添加的大米,才有资格吸引到米虫。
此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我家大米有虫咋地?新鲜!
那既然把米扔掉浪费,有什么办法既能预防和赶走虫子,又能保住大米的性命?
低温、低配版熏蒸都可以,但不建议暴晒
防虫驱虫的方法不止一种,接下来家医君介绍的方法,大家可照着尝试。
1、冷冻24小时
生虫不严重的大米,可以连同包装放进冰箱冷冻层,24小时后再取出。
这时你会发现,虫子已经被冻死了,变成红黑色。
最后花些时间把虫子慢慢挑出来,也不会影响大米原有的口感。
2、阴凉晒干,守米待“虫”
大米生虫,很多人第一时间想的是暴晒,把虫子晒死。
可是,这样做反而会让虫子兴奋起来,越孵越多,越孵越快。
而且暴晒后的大米,还会因水分流失而口感大减。
正确的做法是,把大米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等候虫子排队爬出,再赶尽杀绝。
3、低配版熏蒸法
一般家庭是没有条件使用磷化氢熏蒸的,但可以用大蒜、大料和花椒代替。
研究发现,大蒜中的大蒜素,大料和花椒中的香茅醛、1,8-桉叶油素、α-蒎烯等,对米虫均能起到较好的熏蒸效果。
根据研究简单计算,在理想的状态下,32克大蒜,或者20-30粒大料、花椒,3天几乎能杀死1升大米里的米虫。
放置“武器”的时候,可以将它们用纱布分装起来,放在米缸或米袋的不同位置,达到全方位熏蒸又不至于让大米染上异味的目的。
4、白酒杀菌法
没想到吧,米虫也是怕“喝醉”的。
在瓶里装上适量的白酒,不盖盖地把瓶子埋在大米的中心,瓶口高于米面,随后将米袋、米缸封口。
白酒在米袋里肆意挥发出的乙醇,能起到消毒、杀菌作用,把虫子杜绝在孵化的摇篮里。
最后,家医君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更让人崩溃的事实。
米虫并不局限存在于米袋、厨房,它还喜欢栖息在棉织物、干花以及水果上,可谓是饥不择食。
因此,当你发现装有大米或谷物的袋子里有虫子时,可能其他地方也已经……
#家庭医生超能团# #真相来了#
参考文献:
[1]夏世祥.大米储藏中低温对玉米象和米象生理作用的影响.四川粮油科技,2000(2):33
[2]杨宁.大米减少虫蛀储藏小窍门[J].科学种养,2015(01):59-60
[3]朱薿,应惠芳.大蒜中大蒜素含量简便测定法[J].食品科技,2008(08):202-204
1.《【虫卵】大米经常凭空出现米虫?你吃的每粒饭可能都有它的虫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虫卵】大米经常凭空出现米虫?你吃的每粒饭可能都有它的虫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397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