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内容包括蛇类照片,请仔细查看,以免不舒服
长期以来,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有沟牙、官牙和毒腺,而在有史科的湖畔木口蛇、红色木口蛇、木角蛇、赤链蛇等增大的上颌牙齿(没有官牙,没有沟牙)被认为是无毒蛇。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蛇虽然没有沟牙和管牙,但却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腺体--达氏腺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出类似其他毒蛇的中毒症状,如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这类蛇与毒腺导管有联系的上颌牙明显粗大,上颌牙与上颌骨、横骨相连牢固,毒腺里的毒液可顺着粗大的上颌牙流入被咬的伤口,引起中毒反应。在日本已有几例被虎斑颈槽蛇咬伤后致死的案例,国内最近十几年也发现有虎斑颈槽蛇、红脖颈槽蛇等咬伤后的严重中毒案例发生。关于这类蛇的救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预防。
达式腺毒蛇、后毒牙类毒蛇 or 后沟牙类毒蛇?
关于后沟牙类毒蛇的定义,国内的不同学者之间看法不尽相同。根据有些论文的描述,把游蛇科中的颈槽蛇属、林蛇属、水蛇属以及绿瘦蛇等定义为“后沟牙类型”毒蛇;有些论文把颈槽蛇属蛇类定义为“后毒牙类型”毒蛇;而有些学者并不认同,认为颈槽蛇属蛇类为达氏腺毒蛇,它们的毒腺位于颈部颈槽内,不在口腔;而目前证实为“后沟牙类”毒蛇的种类有金花蛇,国内林蛇属所有(绿林蛇,广西林蛇,绞花林蛇,繁花林蛇),绿瘦蛇,国内分布水蛇属所有(铅色水蛇,中国水蛇,黑斑水蛇)(以上的解释来自于网络)。至于这里提到的“达式腺类”和“后毒牙类”是否是一样的,并不明确。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颈槽蛇属蛇类都是具有一定致命毒性的。
颈槽蛇属最早是1837年建立起来的,但最初并没有被承认,属内的其他物种一直都被归类在游蛇属下,比如虎斑游蛇,红脖游蛇等。1960年有学者基于一些基础特征以及有无颈腺等恢复了颈槽蛇属。目前的颈槽蛇属约有20多种,其中我国分布有10种,不包含亚种。
颈槽蛇是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一类蛇,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华北到东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基本上除了新疆地区以外全国各个省份都有它们的踪迹。很多地方一些种类的数量非常的多,比如虎斑颈槽蛇,在分布区域内都是优势蛇种。国外主要见于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等地。
下面一起认识我国分布有哪些颈槽蛇属蛇类(按照命名的时间顺序)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始命名于1826年,模式产地位于日本,命名之初归类为游蛇属。此蛇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基本除了新疆以外,其他的省份和地区都有发现它的踪迹,为广布种的蛇类。俗称野鸡脖子、鸡冠蛇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
中国大陆亚种
目前对于虎斑颈槽蛇的分类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争议,国外的学者认为我国大陆分布的种群和日本分布的种群同属一种,即指名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tigrinus),而台湾地区则为台湾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formosanus);国内学者并未认可,认为我国境内分布的种群应为中国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tigrinus)。
中国台湾亚种
日本亚种
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
始命名于1837年,是颈槽蛇属的模式种,模式产地位于印尼的瓜哇群岛。该蛇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东亚的印度部分地区,我国境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海南和香港等地。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
黑纹颈槽蛇(Rhabdophis nigrocinctus)
首次命名于1856年,模式产地位于缅甸,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境内,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橄榄绿色的体背,在眼下、眼后和颈侧各有1条黑纹,最显眼的是体背有若干的黑色横纹,几乎等距排列。
喜山颈槽蛇(Rhabdophis himalayanus)
首次命名于1864年,模式产地位于尼泊尔和锡金,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和云南地区。背部为橄榄色,有小黑点和两个纵向系列的小白点或窄横斑。头部后面有一个橙色或黄色的斑块,通常在中线中断,然后在颈背上有一个黑色的斑点。关于这类蛇的数量稀少,研究也不多。
台湾颈槽蛇(Rhabdophis swinhonis)
始命名于1868年,为台湾省的特有种。体背有黑白杂列成斑驳的花纹;腹面浅红棕色,两侧散有深色小点。
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
首次命名于1893年,模式产地位于我国湖北省宜昌境内。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北、广西、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栖息生境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国外见于缅甸、越南和印度东北部。
缅甸颈槽蛇(Rhabdophis leonardi )
命名于1923年,模式产地位于缅甸境内,是一类分布海拔高度为1500米到2000米的蛇类,国内主要分布在西藏察隅、四川南部和云南西南部等地区。背面橄榄绿色,杂有黑色和绛红色斑;腹面瓦灰色,密缀绛红色;上唇色略浅,部分鳞缘为黑色;头腹面灰褐色。
九龙颈槽蛇(Rhabdophis pentasupralabialis)
始命名于1983年,模式产地位于我国四川九龙地区,最初认为是颈槽蛇的亚种,其跟颈槽蛇形态上有些相似,它们的区别仅是一些鳞片结构上的特征差异,于1995年提升为种。我国的特有种。
海南颈槽蛇(Rhabdophis adleri)
这是我国学者赵尔宓院士首次在海南岛陵水县吊罗山境内发现的,并于1997年命名。这是海南岛的特有蛇类,体型中等,背面橄榄绿或橄榄棕色,有两行淡黄色短横斑,颈背具浅槽。
广东颈槽蛇(Rhabdophis guangdongensis)
模式产地为广东省韶关市境内,这是2014年发表的新种。体背和尾部呈棕灰色,具有狭窄的黑色横条,头颈区分明显,头颈的腹侧位置有黑色斑点,后逐渐变黑;头后颈部位有灰色项圈样。
1.《【赤练蛇图片】带你认识我国分布的劲槽蛇属蛇类,虎斑颈槽蛇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赤练蛇图片】带你认识我国分布的劲槽蛇属蛇类,虎斑颈槽蛇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0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