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和警告的手段
尾巴不仅可以攻击,还具有自卫、警告功能。
大壁虎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这种行为被称为残体自卫。有些蛇也和壁虎一样,能够断尾而逃,以保全性命。这一招虽然很妙,但代价很高。自残后的尾巴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将会影响运动、繁殖和捕食等功能。可见,断尾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并非可以轻易用于御敌,而是一种万不得已的保护手段。
有一种性情温良的蟒,会采用“丢车保帅”的方法对付敌人。当遇到威胁时,它会把身体缠绕成球形,将头藏在下面,而把粗钝的尾巴高高竖起。敌害以为这就是它的头,一口咬去,最多咬断尾巴,蟒却安然无恙。两头蛇的尾巴无论形态和色斑都与头很相像,它往往以此来迷惑敌手和引诱猎物上钩。
穿山甲性情温顺、懦弱,胆子很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总是把整个身子缩成一团,用宽宽的尾巴包住头部,形成球状,一动也不动,使捕食它的动物无从下口,只得悻悻而去。
非洲睡鼠尾巴上的皮肤松弛,容易脱掉。如果被咬住的只是尾巴,非洲睡鼠就会使出“金蝉脱壳”之计,将那层松弛的皮脱下,留在敌害的嘴里,自己赶快溜之大吉。
豪猪尾部都生有粗而直的黑棕色和白色相间的纺锤形棘刺,这些刺中间是空的,由体毛特化而成,容易脱落,有的尖端还生有倒向的钩子,像一根根利箭,非常坚硬而锐利。它的尾极短,隐藏在棘刺的下面,尾端的数十个棘刺演化成硬毛,顶端膨大,形状好像一组“小铃铛”,走路的时候,这些“小铃铛”互相撞击,发出响亮而清脆的卡嗒、卡嗒的声音,在数十米以外就能听见,常常使凶猛的食肉兽类也不敢靠近。
大多数蛇的尾巴都具有警示作用,如蝮蛇、五步蛇等。当它们被激怒时,尾端就会迅速地抖动,如果地面上有干燥的枯枝落叶,就会发出一种“沙沙”的响声。响尾蛇的“响尾”是一种很复杂的器官,它的音响器稍侧扁,两侧各有一条纵沟,将音响器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于这两部分的相对大小以及各环间连接方式的差异,使整个音响器向上倾斜,甚至成垂直姿态,这样不但避免与地面的摩擦,也最容易抖出声音,以警示敌人。也有科学家认为,响尾蛇发出的声音有点像溪流似的水声,用来引诱口渴的小动物,也是一种捕食的方法。
有的蛇因模仿响尾蛇而获益匪浅。牛蛇不仅看上去像响尾蛇,而且能把响尾蛇发出的“嗡嗡”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它还能把尾巴放在草叶上振动,加强这种效果。类似的招数甚至连响尾蛇的猎物也能模仿出来。当响尾蛇突然出现的时候,东美花鼠也并不是束手待毙,而是使用一种方法巧妙地让响尾蛇主动放弃捕食。原来,东美花鼠可以利用抖动它的尾巴和用前肢抓动泥沙的方法,发出一种类似响尾蛇行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常使响尾蛇以为自己遇到了同类。
海獭和臭鼬的尾巴也都是出色的警告器。当海獭发觉敌害袭击时,就会用其扁平的尾巴猛击水面,打得噼啪作声,于是它的伙伴就会立即潜逃得无影无踪。臭鼬所警告的则是敌方而不是同类。如果见到臭鼬的尾巴往背部卷曲成弓形的姿势,就该识相一点,赶快避开,否则就会立即遭受其肛门腺所分泌的臭液的袭击。
联络同伴的“信号旗”
动物的尾巴也是动物大家庭的成员之间彼此沟通、联络的媒介,有人把它叫做动物的“信号旗”。
野猪在平静的时候,尾巴总是转来转去或者下垂。可是,一旦发现不祥之兆,它便立即扬起尾巴,尾尖上还卷成一个小圆圈,就像一个问号似的。同伴见了,就会马上警觉起来。
美国加州的一种松鼠,当遇到蛇的时候,就是通过尾巴的特殊“语言”齐心协力,将蛇赶走的。尾巴摇动三次,表示马上开始集体进攻;摇动两次,表示再次进攻;摇动一次就是进攻暂停。如果尾巴快速摇动,则表示对眼前的敌人不可轻视,要鼓足勇气,大胆进攻。
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环尾狐猴又叫节尾狐猴,那条具有11~12个黑白相间圆环的长尾,是其独一无二的特征。在活动的时候,美丽的环尾经常高高地翘起,好像一面黑白条纹组成的旗子,显得非常醒目,即使在较远的地方也能发现,这是环尾狐猴在草丛中或树林中漫游时彼此保持联系的信号。
尾巴还在空气中散发着气味,每种气味都像人的指纹一样易于区别,显示着其所有者在群体中的不同地位,所以断了尾巴的个体将在种群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尾巴还用来划定种群的领地,这种气味则主要是由上臂内侧及肛门处的角质化斑粒状腺体分泌的,群体中的成员不断检查那种代表边界的气味,并将自己的气味溶于其中。
水鹿尾巴的两侧密生着蓬松的长毛,看上去很像一把扇子,尾巴的后半段呈黑色,腹面颜色雪白,翘起来的时候,在锈棕色的臀周的衬托下十分耀眼,好像挂上了一面醒目的白旗。群体在高山密林或深草中奔跑时,跑在前面的个体总是将尾巴向上翘起,露出雪白而耀眼的腹面,使跑在后面的个体很容易跟随,这样就不会掉队失群了。
其他善于奔跑的群居性哺乳动物,也都常具有鲜明的白色臀斑或尾斑。显然,这些信号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它是发送给种内同伴的一种报警信号,目的是把捕食者出现的信息告诉其他个体。此外,臀斑或尾斑信号还具有增强社群成员凝聚力的效果,有利于种群成员进行集体防御。臀斑信号还常常伴随着一种特定的姿势或动作,以便增强信号的效果。汤氏瞪羚的腾跃运动是与闪尾同时发生的,其功能是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实际上是在向捕食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我是一个特别健壮的个体(看我跳得多高!),如果你追逐我,我将很容易逃脱”,该信息将会使捕食者去追逐那些没有腾跃或腾跃不高的个体。
事实上,捕食者要想从这样一个白色臀斑不断闪现和移动的群体中捕到一只猎物也是非常困难的。
吸引异性的“盛装”
在动物求偶、繁殖的过程中,尾巴也常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 有的蛇在尾巴的基部有一对囊状腺体,在繁殖季节会释放出一种气味以引诱异性,受到攻击时也会释放一种难闻的气味以退敌。当雌雄交配时,两条蛇尾会紧紧地缠在一起,直到交配结束,这种缠绕使它们的泄殖腔靠在一起,以便顺利完成交配活动。
许多哺乳动物的尾巴非常漂亮,是它们吸引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浣熊肥大的尾巴比任何熊类都粗而长,有5~6条白色和棕色的环节。小熊猫的身后长着一条像狼一样又粗又长的尾巴,尾毛上还镶着9个赤红色与黄白色相间的环纹,因此又得到一个奇妙的名字——九节狼。石貂尾巴的长度大约为体长的一半,尾巴上的毛非常蓬松,形状好似一把扫帚,当它在雪地上行走或奔跑时,就仿佛在扫雪一般,因而又被叫做“扫雪貂”。
这一点在鸟类的尾羽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褐马鸡是我国特产鸟类,尾略微侧扁,具有20~24枚尾羽,长长的两对中央尾羽比最外侧尾羽长一倍左右,向体后高高翘起,柔软而细密的羽支披散下垂,就像蓬松的马尾,样子十分别致。当它们在林间疾跑时,远远看去就好像一群奔马,因而被称之为“马鸡”。
在日本,人们还培育出了一种观赏鸡——长尾鸡。它的体型、姿态都与普通的家鸡相似,但雄鸟的尾羽极长,达10米以上,它的尾羽也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羽毛。 在野生雉鸡类中,凡是属于具有扁平型尾羽的种类,如血雉、角雉等,在发情时雄鸟总是直追着雌鸟,及到雌鸟面前时,就面对着雌鸟,嘴直向下,胸部膨起,几乎与地面接触,同时扩展两翅,并竖起尾羽(或尾屏)
如扇,把它上体全部的艳丽羽毛显耀出来,这就是典型的正面型发情姿态。凡是具有侧扁或细长尾羽的雉鸡种类,如长尾雉、锦鸡等,在发情时,雄鸟在雌鸟旁慢步环绕,边走边叫,有时狂奔几步,接近雌鸟头侧就把靠近雌鸟侧面的翅膀向下低垂,另一翅膀则向上扩展,这样就显示出它的艳丽的背部,同时尾羽扭向一边而竖立起来,头部的冠、裙、角或皱领以及脸部肉垂等,也都耸起,脖子显得膨胀起来,这就是典型的侧面型发情姿态。
琴鸟是澳大利亚的特产珍禽,特别显眼的是,雄乌有16枚尾羽,最外侧的一对弯曲如琴状。当中2支的羽轴只有很窄的内羽瓣,其余12根的羽轴两侧分散成细丝状羽枝,就像一个古代的七弦竖琴上的琴弦一样。平时,雄鸟的尾羽平拖于后,但当它向雌鸟“求爱”时,尾羽就竖立如琴,并且边舞边鸣,形成了绮丽多姿的动人场面。因此,它被人们称赞为身兼乐师、歌手和舞蹈家的艺术巨匠。
说不尽的奇妙
除此之外,动物尾巴还有许多妙用。
弹涂鱼在陆地上依靠皮肤进行呼吸。特别是尾巴表皮上的毛细血管。所以,在海边看到弹涂鱼时,常见它身体的大部分露出水面,而尾巴总是留在水中,原来它在呼吸新鲜空气呢?更有趣的是:当弹涂鱼突然受惊时,便纷纷跳进海滩上的洞穴中,并用“扫帚”般的尾巴在滩涂上使劲一刮,连泥带水一起“扫”进穴中,眨眼间滩涂上变得非常光滑、不留一点痕迹。 生活在非洲的裸臀鱼,尾巴上有一个发电器官,每秒钟能发出300个电脉冲。它不停地从尾巴往外放电,在身体周围形成一个电场,并且能根据电场中磁力线的变化来判别食物、敌害等情况。
狐狸、松鼠的尾巴是它们睡觉时必不可少的“枕头”。非洲睡鼠以完全冬眠而得名。冬眠时,它们将下颌放在肚子上,把脚折到鼻头,尾巴卷在头上和身上,身体缩成一团,即使被推动都不会醒来。
狮雄兽和雌兽的尾端均有黑色球状束毛,内藏骨质硬包,就像一个黑色绒毛团。它们常用挥动的尾巴来教育幼仔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提高对事物的反应能力,为了管教和训练幼仔,表示愤怒的时候,大多轻轻地拍打,但决不会伤着它们。
斑马的尾巴很长,而且末端丛生长毛,可以用来驱赶身上的蚊、蝇等。野牛的尾巴既当“扫帚”,扫去身上的脏东西;又当“苍蝇拍”,拍打和赶走叮咬它的牛虻之类的小飞虫。
在炎热的夏季,黄鼠一整天仍然表现得相当活跃。待气温上升后,它们便背对阳光,高高地竖起毛茸茸的大尾巴,恰似一把小巧玲珑的阳伞遮住身体。实验表明,黄鼠尾巴下的阴影,可使温度下降6℃左右。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它们能够在炎热的夏季继续保持活跃的生活。
一些动物还利用自己的尾巴做“粮仓”,贮藏养分。红颈袋鼠的尾又粗又长,在干旱酷热或暴雨洪水十分频繁的时候,这条尾巴就像骆驼的驼峰一样,成了自己肌体的“小仓库”,以调剂营养,维持生命。
同样,绵羊的尾巴也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当绵羊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就会吃得饱饱的,然后把养料都储藏到尾巴里去,那条尾巴会一下子胀粗2~3倍;在行走的过程中,绵羊就利用尾巴中的养料过活。当那条粗大的尾巴变成细细的一根时,它又得大吃一顿了。
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点在狗的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尾巴的摆动就是狗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手段,它的动作像语言一样可以表达出它的喜怒悲伤忧恐惊来。例如,表示高兴的时候,狗尾就轻轻左右摇摆;表示愤怒的时候,就把尾高高翘起;表示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尾巴低垂下来;表示害怕的时候,就把尾巴紧夹在两后腿中间。而狗的祖先——狼也有类似的表现,狼群的首领尾巴上翘,尾尖稍卷,是显示自己有权有势。狼受到惊吓,或表示谦卑时,就会夹起尾巴。
然而,虽然动物尾巴的功能如此花样繁多,但仍有大量的物种尾巴退化或消失。
人类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尾巴而自鸣得意,但没有尾巴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特征。在鱼类中,就有几种鳗鱼和少数海水类鱼的尾巴已经退化,甚至根本没有尾巴,所以,它们在水中游动时犹如蛇在陆地上爬行一样。蛙类也没有尾巴,因此被称为无尾两栖类,它们的尾椎只是一块尾杆骨,由退化的尾骨愈合而成。
在哺乳动物中,尾巴极短的种类数不胜数,如针鼹、鼠兔、大熊猫……兔子更是留下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名声。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树袋熊,由于尾巴已经退化,变成了一个“坐垫”,正好可以使自己长时间舒适地坐在桉树上闭目养神。
人和类人猿的尾椎为3~5块,已退化成为痕迹器官。尾椎靠前面的部分还保持着一般脊椎骨的突起,后面的尾椎已失去完整的椎骨外形,椎弓和横突等皆消失,仅保留圆柱状的椎体。
类人猿用臂悬挂在树上栖息和移动身体。由于长期的臂行,使身体处于直立状态,内脏也随着作了新的排列,两腿和脊背也相对变短,骨盆和肩膀变宽,双臂增长,使肩部从猴类的朝向前方,变为稍向上方。
人类直立行走以后,渐渐的脱离了尾巴的支撑也可以很稳健的行走运动了,多余的尾巴就成了平常运动时候的累赘,经过更长时间的演化,尾巴就不再出现在人体上了。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的话,你会选择保留一条漂亮的大尾巴吗?
1.《【尾巴】大自然赋予动物尾巴的“特殊”妙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尾巴】大自然赋予动物尾巴的“特殊”妙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0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