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先民们如何用七液装饰生活用品?怎么样在广东发展并继承下来的?最近,《广东髹漆简史》正式由岭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详细梳理了从先进到新中国后广东人的油漆使用情况。
著名漆画家蔡克振对此书评价称,“对广东的漆艺界而言,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学术性探讨和贡献。”传承与传播漆艺文化
为了振兴广东省传统漆艺,在广东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在2018年应运而生。工作站旨在集聚政府、企业、院校、手艺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完善漆艺发展的各个功能模块,从战略布局和具体实践上增强广东漆艺的学术实力、市场活力,通过政策、信息、人力、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形成具有前沿性、专业性、开放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站支持“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人才培养基地”启动了《广东髹漆简史》编撰出版项目”,项目系统梳理从战国时期、先秦两汉至现代广东漆器的发展变化脉络,论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了漆器的创作和鉴赏,并突出其工艺蕴含的美学元素,从而达到传承与传播漆艺文化的目的。
《中国制漆图谱》
过去几年,经过漆艺家程智和青年美术工作者梁志钦的努力,《广东髹漆简史》终于成稿出版了。本书分述漆材料、从秦朝到当代的广东漆艺情况、广东漆艺重点技法及其表现形式等,条理清晰,资料翔实,为研究者开拓理论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广东髹漆历史。在这里,我们从实证材料中看到广东本土的用漆历史,可追溯到几千民年前的战国时代,也能发现航运交通和外销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还可以从金漆木雕、广作家具、广钟、漆皮箱等岭南传统工艺的经典代表之上寻觅到漆艺的身影。
目前国内有关漆艺史、漆器史、髹漆史等史学梳理的专门著作并不多,而以一个省份作为梳理范围的则更为少见。
可以说,《广东髹漆简史》是目前广东第一本专门围绕髹漆历史进行梳理的著作。
著名漆画家蔡克振对此书评价称,“漆画家兼漆艺教育家程智先生与青年美术工作者梁志钦先生,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根据众多的实物进行分析研究,以‘广东髹漆史料’的线索进行了史学性的梳理,对广东的漆艺界而言,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学术性探讨和贡献。”
《广东髹漆简史》亮点摘录
8000多年前漆作为涂料和黏合剂
漆是落叶乔木漆树韧皮层中分泌出的一种汁液。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叶化石已距今大约1800万年。漆树是古老的树种,《史记》、《山海经》均有对漆树的记载。
人们通过切割漆树的韧皮层采集漆液,称为“割漆”,刚割出来的漆液呈乳白色,被暴露在空气后,随着时间推移,颜色会逐渐加深,这种未经任何加工的漆液一般称之为“生漆”,生漆可以直接使用,经过制作之后是精制漆。
漆液用途有多种,既有作黏合剂,也有做防腐效果的漆涂,漆液也有药用价值。目前在杭州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独木舟和漆弓,通过科技检测的结论是,先民们早已利用生漆作为涂料和黏合剂,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大漆的证据之一。
潮州金漆木雕
战国时期,岭南先民已开始用髹漆器物
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对广东漆器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便达到辉煌的潮州金漆木雕、金漆画,或者是在二十世纪辉煌一时的阳江漆器。
经过《广东髹漆简史》的梳理呈现,岭南地区早在战国时期便有髹漆记录,并有相关器物藏在广东省博物馆。例如出土于肇庆的一座战国晚期的土坑木椁墓的“‘朱漆填色’错银鸟纹青铜罍”。尽管当时的漆,并非是直接成为装饰材料,而更多是起到黏合金银粉的作用,但与另一个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髹漆三足铜盘,可以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岭南先民已经开始用髹漆器物。
髹漆三足铜盘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于广州西村石头岗的一处秦代墓葬的,烙印有“蕃禺”二字的漆奁,更是岭南实现郡县制度较早的物证。
通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无论是形制还是数量,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器物,都说明汉代是漆器的一个辉煌年代。其中,南越王墓出土的那件“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更体现了当时成熟的漆器生产工业,著名考古学家傅举有在《汉代漆工艺》里形容“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独南越所有而中原尚无
在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中,还有罕见的“黄金扣器”,在现存的汉代扣器中,以铜扣为最多,银扣次之,金扣极少,傅举有先生曾惊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两汉黄金扣器是少有的考古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南越王时期,岭南也有在铜器上施漆画的发现,学者夏增民的研究发现“铜器上施漆画,独南越所有而中原尚无。”
从目前出土的汉代漆器来看,的确种类繁多,例如屏风、箱、盒、盆、耳杯、琴、瑟、博局、案、奁……几乎涵盖生活中的所有用具,漆胎主要是木胎、铜胎等。
广东输出的漆器可谓一枝独秀
通过本书发现,真正属于广东漆器的高峰期,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潮州金漆木雕、广佛髹漆家具和阳江漆器的繁荣时期。而到清代一口通商的十三行时期,外销漆器更成为了西方国人所钟爱的重要商品之一。这一时期,广东输出的漆器可谓一枝独秀,甚至由此地所外销至欧洲的漆器被称为“广器(Canton Ware)”,并作为中国漆艺的代表而影响西方。
英国学者孔佩特曾在其研究中谈到,“(十三行时期)西方人最常去的两条街分别是新中国街和老中国街……对第一次光顾商铺的西方人来说,商店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象牙雕刻、玳瑁壳、珍珠母、漆器和丝绸。”
在广东省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以及国外的一些博物馆藏品中可以看到,外销漆器的品类主要分为漆屏风、漆箱、金漆木雕、漆盒、女红桌、漆扇、餐椅以及名片、信件盒等。这些漆器或在描绘的题材上、造型上或者功能上都凸显了外销特点。柯律格在《中国艺术》一书中也曾有关于清代漆器画面表达的论述:“男女手工艺师运用绘画艺术作为设计的原稿贯穿了整个清代,当时很多重要的工匠都因为在其他材料上完全地再现了绘画作品而闻名。绘画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的支配地位与个别视觉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之前漆器工艺采用的艺术形式。”
黑漆描金女红桌
虽然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历史终结于1856年的一场大火,但无疑这不到200年间,外销艺术品,尤其是漆器的制造,在岭南漆艺发展史上尤为闪亮。岭南漆艺人为适应当时市场需求以及技艺发展需要,兼容并包,融汇中西,创造出异于其他省份的极具艺术风貌的漆艺作品,这一点正是岭南人包容、善于创新的固有特质,也使得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岭南漆艺在近现代史上晋升成为了漆器生产的重镇。
作者介绍:
程智,1956年6月出生,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湖北工学院工艺美术系)毕业,清华美院漆艺工作室研修。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法门寺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副站长,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行业裁判员。现任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程智漆艺大师工作室。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收藏。
梁志钦,1984年生于广东云浮,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青年美协文艺美学研究艺委会委员,广州市城市学研究会会员,广州市美协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广州梅社书画院理论部主任,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1.《【玳瑁壳】《广东髹漆简史》正式出版,传承与传播漆艺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玳瑁壳】《广东髹漆简史》正式出版,传承与传播漆艺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0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