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音、义、形三位一体的文字。汉字音、义之间的关系有“音同义词通”、“音动不通”、“音不同、义通”等多种。
由于语音是有限的(受限于发音器官和听力)而语义是无限的,所以不可能一种语音只承担一种语义。事实上一种语音往往承担着多种语义,包括相近的语义和不同的语义,这种情况导致汉语同时具有“音同义通”和“音同而义不通”的特点;又由于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最初是偶然的,任意的,不可能一种语义(指同一概念)只由一种语音去承担。事实上一种语义往往是由多种语音承担的,这种情况又导致汉语具有“音不同而义通”的特点。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音同义通”的问题。
“音同义通”的理论基础是“声义同源”,这是清代学者关于音义关系的一种观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有义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声在焉,形声在而义在焉,六艺之学也。”“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声义同源说是因声求义方法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原理指导下,清代学者摆脱了文字形体的束缚,直接从声音研究词义,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并为近代训诂学家从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上推导语源、研究语义开了先河。“因声求义”方法又称“声训”,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通过分析音与义的相互关系及声音变化的轨迹来探求词义的方法,即运用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以明假借,溯语源,探义根,寻词族。
“音同义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字根相同的同根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的现象。在语言发生的起点,音与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随着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词汇不断丰富,在原有语词的基础上产生出新词。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之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这就是语词的分化,即造成派生词。同义语根的派生词,即同根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前代训诂学者对此已有认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鏓”下注:“囱者多孔,葱者空中,聪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囱、葱(繁体作蔥)、聪(繁体作聰)都是音近义通的同根词。再如“京”“景”二字,古音同为见纽阳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京”为象形字,原是指栅居而言,其象形字正是画作栅居形象,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象宫观厜㕒(zuīwēi,即崔嵬)之形。在古素朴之世非王者所居莫属。王者所居高大,故京有大义,有高义。”由王者居住的高楼引申指人工筑起的高丘,《尔雅·释丘》:“绝高之为京。”郭璞注:“人力所作。”《说文·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对文则人力所作者为京,地体自然者为丘;散文则亦通称也。”古代战争胜利者为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称“京观”,《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古代谷仓出于防潮、防鼠的原因,需要架空的干阑形制,《急就篇》:“门户井灶庑囷京。”颜师古注:“京,方仓也。”《广雅·释宫》:“京,仓也。”王念孙疏证引《说文》:“圜谓之囷,方谓之京。”三国时代的高句丽,就是把高架谷仓称作“桴京”的。又引申指高大,《尔雅·释诂下》:“京,大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杜预注:“京,大也。”“鲸鱼”被古人视为最大的鱼,也源于此。“景”为会意字,字根为“京”,《说文》:“景,光也。从日,京声。”段玉裁注:“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京为声符,亦兼表义,会日从高处照射之意。故“景”亦有“大”义,《尔雅·释诂上》:“景,大也。”《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毛传:“介、景,皆大也。”郑玄笺:“介,助也。神明听之,则将助女以大福。”《诗经·小雅·车舝(xiá ,同“辖”,穿在车轴两端孔内使车轮不脱落的键)》:“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朱熹集注:“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景仰”一词就是由此化用来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字根并不相同的字却音相近、义相通的现象。例如“唐”“荡”二字,古音同为定纽阳部,结构上完全不同,亦均含有“大”义。《说文》:“唐,大言也。”段玉裁注:“唐,引申为大也。”《庄子·天下》:“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大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陆德明释文:“荒唐谓广大无域畔者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唐者,广大之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孔颖达疏:“荡荡,宽大之貌。”
前几天看一部关于2021年考古的纪录片,也发现了一对结构不同却音同义近的字,很有意思。
爪形金饰
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西周墓地出土了五只爪形金饰品,胖胖的脚丫,厚厚的肉垫,酷似“小猫爪子”,立刻“萌”化了无数人的心,被人称作“最萌文物”,
豹猫
实际上中国古代原生种的猫是豹猫(黄县话称为“山狸儿”),性情凶悍,难以驯养,而家猫是汉唐时期传入中国(这也是十二生肖里没有猫的原因,家猫的传入晚于十二生肖的形成),所以这几件爪形饰品应该是模拟的虎豹之类的脚爪,做男人腰带的串饰,本来想搞得很威猛的,结果一不小心成卖萌了。
匽姬甗及铭文
让我更感兴趣是一件“匽姬甗(yǎn)”,“甗”是古代常用的蒸煮器,上为甑(zèng),用以盛物,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子。这件青铜甗上有十一字铭文“虢季为匽姬媵甗 永宝用享”,“虢季”是虢国的贵族,“媵甗”是陪嫁的甗。古代“匽”通“燕”,周文王封召公奭于燕。这是一位嫁到燕国的虢国女子带来的陪嫁器物。
那么为什么会“匽”通“燕”呢?
“匽(yǎn)”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匸(xì,掩藏),从妟(安也),妟亦声。《说文·匸部》:“匽,匿也。从匸,妟声。”段玉裁注:“匽之言隐也。“《广韵》:“匽,隐也。”扬州话“匽”指隐蔽地进入,比如:门要关好了,当心小偷匽进来。苏州话称藏在门背后乘人不备时溜进来作案的小偷为“匽门贼”。“匽”也指藏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小赤佬匽勒啥地方,人匣(副词,也)看不见。黄县话读作yàn,是匿和藏的意思,比如:你把糖匽儿哪去喽?小松鼠把橡果匽儿这匽儿乜,最后自己都找不着喽。布或衣裳等脏了不容易看出来称为“匽灰”,比如:小白褂最不匽灰。古时“匽”通“燕”,钟鼎彝器有《匽侯旨鼎》《匽侯盂》《匽公匜》等,容庚《金文编》卷十二:“匽,经典通作燕。匽,召伯所封国。”
燕子
“燕”为鸟纲燕科各种类的通称,《说文》:“燕,玄鸟也。籋(niè)口,布翅,枝尾,象形。凡燕之属皆从燕。”段玉裁注:“籋口,故以廿象之;布翅,故以北象之;枝尾,与鱼尾同,故以火象之。”燕子体型小,翼尖长,尾分叉呈剪状,喙扁短,口裂深,飞行时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燕子也是与人最亲近的候鸟,就筑巢在人屋檐下,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突然有一天,燕子就消失不见了,迁徙了,在古人看来,就像是“匽”起来一样。在隐藏一义上,“匽”“燕”是相通的,故古时二字可为通假。
一般所说的义通,实际上多指一些字在部分义项上相通,并非所有的义项都相通。并且“音近义通”现象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非同根词的音近义通现象较为少见),离开这个前提,把这种现象的范围任意扩大,以至把一切语词的音义都看成是有机的联系,就必然否定语言的社会约定性而成谬误,走向臆断与附会。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1.《【猫爪】山西北白鹅西周墓地出土的猫爪金饰人称最萌文物,萌化无数人的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猫爪】山西北白鹅西周墓地出土的猫爪金饰人称最萌文物,萌化无数人的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2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