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建起高楼,看着他的建筑物倒塌."
《红楼梦》中这句朴素的名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的越看越亲切。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年岁渐长,看到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越来越多。闹剧多半是因为有别有用心之人的炒作:一个个本来平平无奇的物件,经过投机者的手,便突然身价倍增,众人追捧。待市场终于恢复平衡,再也掀不起什么波澜,又迅速变得无人问津。
在炒作的世界里,有一种动物,炒得最热的时候,曾经四千万一只。如今却白送都没人要。也正是围绕着它的炒作,成为近十年最大泡沫,无数人血本无归。
它,就是藏獒。
神秘的“高原大狗”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造就了各地之间迥异的地貌、气候和物种。各种动物,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进化出相宜的性状,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中,作为“人类的好朋友”的狗狗,也因此拥有了多个品种。老北京钟爱的“京巴”,上海贵妇的宠物狮子狗,田间地头忠实看门的大狼狗,都以自己可爱或帅气的外表、温顺忠诚的性情陪伴着主人。
爱狗人士们追求新奇、可爱、温顺的犬种,也会根据需要有意识培育和繁衍工作犬,因此狗狗们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各种杂交得到的更优秀的犬类渐渐走出它们的“原产地”,在异乡繁衍生息。
在西藏解放之前,这片高原一直被排除在这种交流之外。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交通、迥异的文化……种种因素,使其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
不仅是藏区人民难以与外界接触,连藏区的动物也相对封闭。这片高原上的物种,就在此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生态圈。
随着新中国成立,西藏地区解放,藏区打破了原有的孤立状态。几年后,青藏、新藏、滇藏等多条公路及铁路的相继建成,进一步促进了西藏与内陆地区在人员、资金、知识和技术等领域的交流。
许多藏民也是在这时,才得以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繁荣,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频繁的人员流动也带来了物种的交流。
当“神秘的藏区”变得不再神秘,西藏当地的特产如牦牛、藏羚羊日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种具有“藏区特色”的狗狗,也随之闯进了内地人的生活。
人类对犬的驯化,从45000年前便已开始。当人类逐渐建立部落,并适应定居生活,狩猎所获得的大量猎物便吸引了一部分饥饿的灰狼靠近人类聚居区。
时至今日,犬作为人类第一个成功驯化的物种,已经与狼在性状和生活习性上相距甚远,但它们依旧保留了99.9%的灰狼基因。而藏獒作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犬,也不例外。
高寒、紫外线强烈、干旱的自然环境,令藏獒保留了更多的属于它们祖先灰狼的性状:庞大的体型,厚而浓密的毛发,但它们的性格却不似祖先那般桀骜不驯,而和其他犬类一样温顺忠诚。
藏獒在藏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藏族人利用它们看家护院、充当牧羊犬、制作皮衣保暖,甚至仅仅陪伴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兼具勇猛顽强和忠心耿耿的藏獒,是神明的化身。
被追捧的“品种狗”
藏獒是被高原特殊的环境自然选育,形成的天然犬种。在抗病性、适应性、身体素质等方面,自然比那些为了保持特异性状而近亲繁殖的品种狗要好,显得十分强悍,令许多从未见过藏獒的人们耳目一新。
而在一些别有用心的爱狗人士眼中,这种“强悍”则成为了炒作的对象。在藏獒刚刚为世人所知的那些年,宠物圈里盛传“藏獒能够单挑老虎”、“藏獒是最凶猛的狗”的说法,无形中夸大了它的“战斗力”。
这种说法甚嚣尘上,以至于虽然已经有许多宠主辟谣,依然有人盲目相信自己的藏獒天下第一。
除此之外,他们还抓住藏獒身上其他的特质进行大肆包装:来自藏区,种群较少,被炒作成“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忠诚可靠,温顺有礼,被炒作成“一辈子只认一个主人”。
就连牧民对于藏獒的感情,都能被当成是“千金不换的极品狗狗”,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
其中,最为知名的炒作就来自于“中国藏獒之父”王占奎,和“中国犬王”马俊仁。
王占奎与藏獒的渊源,缘起于1986年的一次进藏。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他“千里寻犬”,终于在藏区找到了专门养殖藏獒的牧民。但他没有料到,藏民和藏獒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得拒绝卖出。
不得已,他才进县城购买了不少当地人急需的收音机、电灯泡等“珍贵物件”,以物易物,终于换得23只小狗崽。
得到小狗的他精心呵护,悉心照看,终于将这些小藏獒养大,转手卖给了海峡对岸对于西藏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台湾商人。当时海峡两岸远未“三通”,这些“偷渡”的狗为王占奎赚得“第一桶金”。
食髓知味的王占奎知道,自己发现了新的商机。从此,他专攻藏獒,为了提高藏獒的知名度,在1998年找到媒体,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打开销路。
随着一纸充满着对他、对藏獒的溢美之词的报道,在《大河报》上横空出世,王占奎一跃成为不畏艰险、千里寻獒的义士,他为了利益进藏搜寻藏獒的行为,也被美化成“抢救保护珍稀犬种”。
这篇报道被国内各大主流报社转载,一时间,藏獒红遍大江南北。随着“独一无二的高原犬种”、“台湾富商追捧的对象”、“濒危野生动物”等真真假假的名头越传越远,王占奎的藏獒身价水涨船高。
到1999年,当时藏獒的市场均价已经逼近一只幼犬1万元,品相良好的最高可达20万元。
神乎其神的“国犬”
藏獒最终“封神”,则要归功于“中国犬王”马俊仁。作为一名品种犬的繁育人,马俊仁可谓名震全国,在藏獒之前,他曾经培养出宠物圈子里大名鼎鼎的“马家军”纯种犬类。
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宠物圈子的地位。而在2003年当选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之后,他的目光就盯上了藏獒。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嗅觉灵敏的商人,马俊仁很快就针对藏獒的特点,和他对中国宠物市场的了解,制定出了一整套“中国国犬”养成方案:首先,是不惜一切代价,打造“中国独有”的形象。
他在电视节目中,若无其事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7年前,他在法国看到一条体型异常庞大的德国牧羊犬。当他好奇地上前询问,狗主人告诉他,这条大狗是藏獒与德牧的杂交后代。
狗主人还漫不经心地说:欧洲所有的大型犬几乎都有藏獒的血统,然而在藏獒的故乡中国,它们却被当做普通的肉狗,端上了人们的餐桌。
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瞬间点燃了观众心里的爱国激情。马俊仁将“中国独有的犬只”与“藏獒”二者之间画下了微妙的等号,又塑造了藏獒贵为“国犬”却被国人吃到濒临灭绝的“血泪史”。
不明真相的群众只以为藏獒真的是世界闻名的高贵犬种,又认为中国本土的藏獒确实已经将要消亡,而消亡的罪魁祸首是无人问津、无人保护、沦为食物。
于是,小小的一只狗,就因为捆绑上了民族自尊心而身价倍增,几乎到了可以与“国宝”大熊猫平起平坐的地步,一下子成了各路富人眼中的香饽饽。
马俊仁见时机成熟,又提出“要用藏獒在世界品种犬的比赛中摘金夺银”的目标,这无限接近奥运健儿赛前誓词的口号再次准确地击中了民众的爱国之心,养藏獒成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的象征。
此后,又有人借机搞宠物拍卖,对藏獒进行“饥饿营销”。而马俊仁更是声称自己的爱犬“小王子”,出价不高于4000万,绝不拍卖!藏獒热,到了最疯狂的阶段。
光环不再,沦为肉狗
可是藏獒再怎么神奇,也只是一只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市场规律的本质:商品的价格通常处在其价值上下一个不大的区间内,当商品的价格因为供求关系变动而暂时发生较大变化,远期它一定会被市场拉回到价值附近。
藏獒也不例外。无论各色人等再怎么造势和炒作,其价值属性始终未变,其价格很快又跌落回到原有的水平。作为犬种,藏獒固然有温顺忠诚、身体健康、身材健美等优点,但并不能以此获得高价。
作为大型犬,在城市中生活有着诸多不便:不能拥有足够大的领地、足够好的食物、足够多的同伴,也无法完全被养在家里闭门不出,被城市居民收养的藏獒,活得并不幸福。
他们的主人也各个怨声载道:藏獒食量大、叫声响、爱搞怪、搞破坏、掉毛、乱排泄、无处遛狗。在这“小型犬的天下”,藏獒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而许多大城市也相继出台了禁养大型犬的规定。
规定一出,无疑给养藏獒的风气泼了一瓢冷水。而随着人们对西藏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藏獒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它并非之前炒作的这般神奇,而只是西藏地区特有的一种普通狗狗而已。
热潮退去,藏獒瞬间从万人追捧,变得无人问津。当年购买藏獒的许多人,都是为了炫富,或者抓准时机进行投资,如今反而都悔不当初,亏得一贫如洗。
随后许多藏獒被转手卖给了狗肉馆,出现在餐桌上。它们的皮毛也被收购,制成了毛毯……昔日的“国犬”,如今却落得悲惨的命运。
纵观“藏獒热”,不变的是狗狗,变的是人心。是投机者的别有用心、追捧者的贪慕虚荣、狂热者的人云亦云,将其架上高地,再跌下神坛。这种炒作的此起彼伏,也造就了看客的一双冷眼。
1.《【藏獒多少钱一只】曾四千万一只,如今白送没人要!近十年最大泡沫,无数人血本无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藏獒多少钱一只】曾四千万一只,如今白送没人要!近十年最大泡沫,无数人血本无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pet/2435943.html